近年,校企共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已经成为共识。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行业协会、企业紧密合作,创新办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如何在校企共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办出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需要迫切思考的一个问题。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组建了一大批高等职业类学校。1998年,随着全国高校的扩招和招生就业的改革,河南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河南省共有920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63.30万人,在校生173.87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8.74%和47.44%;高职院校73所,招生24.89万人,在校生72.19万人,分别占全省高校的51.95%和49.42%。多年来,这些职业院校为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但是,由于河南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理念落后,办学条件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清晰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忽视对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当前,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级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要也与日剧增。职业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却并非人才强省,要实现中原崛起,需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开始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因此,以河南省为例,对我国职业院校加强校企共建运行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一、河南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职业类高等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但是在河南真正办出特色的并不多见。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只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一味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希望升格为本科院校,却忽视了职业类院校应有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特色越来越淡。职业院校应立足于自身,不应将学术研究和学术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而应努力培养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型人才。此外,还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办学经费明显欠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但是,当前河南职业教育的投入却明显不足。据统计,大部分高职院校每年收到财政划拨的经费,维持在30%左右。这不仅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学校无法相比,也和国内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相去甚远。这一现状使河南职业院校无法在校内基础设施、实训场地和师资培训上得到长足发展。由于缺乏经费,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相应保障,部分学校不得不把办学成本分摊到学生的学费当中,使了职业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类院校不仅需要那些会上课、会教学的老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具备实践经验和真实本领的能工巧匠手把手地传授职业技能。为此,职业院校应该提倡“双师型”教育。目前,河南职业院校中“双师型”依然比较匮乏,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河南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等专科学校、技校整合组建而成的。虽然学校的层次得到了提升,但是办学主体和教师却没有太大变化。数据显示,河南众多高职院校中,生师比不足20:1,距全国高等职业学校15:1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大限制了学校的发展。
(四)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创新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使“教”“学”“做”真正融合。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教”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 “学”是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学生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完成工作流程,是掌握应用技能的必然途径。所以,职业院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点内容。然而,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河南省现有职业院校中,有实训基地的还不足一半。虽然也有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定向培养机制,但是仅限于少数专业,不能覆盖其他专业。由于缺乏实训基地,学生所学知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认知上,无法转化为实用的工作技能。所以,大力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
(五)生源质量限制发展
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生源质量。但是传统的招生制度下,职业类院校在却处于录取批次的末端,经过一二批次的筛选,好的生源剩余较少,大部分被招进来的学生都存在文化底子薄、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明显处于劣势,教师教学也存在严重困难,难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河南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出现了日趋减少的趋势。以中等职业院校为例,2011年共招生 77.19万人,2012年招生68.02万人,2013年则招生63.30万人。由于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日渐滑坡。所以,如何突破政策的瓶颈,引进优质生源,是职业院校对当前招生政策提出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校企合作下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特色
(一)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提升河南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就要改革落后的人才培养思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目标,也不同于中等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工人的目标。因为高职院校不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翻版,不能把本科院校的培养理念复制到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要以职业为导向,要了解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特点,贴合市场需求。而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就表现在要求学生不仅“一专”,还要“多能”,虽然二者同为职业教育,但高职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具体岗位、工种这种狭小领域,而是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北美的CBE人才培养模式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所谓CBE,即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这一培养理念并非只传授某种具体技能和操作技术,而是把职业培养看作一个系统科学的内容。河南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抓小失大,使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改革中职教育“螺丝钉式”的小工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真正成为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倡工学结合。这方面也可以向德国学习有益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一是职业院校,一是企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分工,分别负责学生的理论传授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在学校完成,而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练习则在企业里以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互补互用。此外,政府还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监控校企合作,凡是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可以面交部分税务。在这一方面,河南省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定向实习岗位,并大力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学习、生产、科研创新的人才培养链条,通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产学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活学活用。
(三)“双师型”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之所以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大原因就是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财政支持较少,许多一线教师很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知识体系严重落后,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职业院校应该大力提倡“双证”教育,全面开展“请进来、走出去” 的战略,一方面鼓励学校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到社会各行各业顶岗实习,交流学习,了解企业生产的新工艺、新流程、新趋势,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还应积极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四)无缝对接的培养体系
能力不同于知识,可以单靠学习成绩来单一考量。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学生们在校“白天上课,夜晚自习,期末考试”,其教学和考核模式与中学无异。要培养社会有用之才,就要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对职业能力的考查和鉴定,考核其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在职业教育阶段积极提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积极推行“双证”“多证”的毕业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学校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证书或特色专业技能证书,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使学业和职业无缝对接。
四、校企共建,创建河南职业教育新机制
(一)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要真正落到实处,有赖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各级政府要打破观念禁锢,进行制度创新,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在财政、土地、人才引进上给予支撑和引导,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为此,我省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机制。首先,要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职业院校各自的职责,并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共建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和实践基地的财政和经济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企业单位加入校企共建项目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要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和体系,以便整合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便利服务。此外,教育部门要与人社部成立联动协调机制,完善人才流动和评聘机制,使双师型、技能型教师能够在企业和高校间相互流动,相互兼职,对在校企合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二)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短期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也容易与市场需要、经济发展脱节。从长远来看,校企合作对企业后续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利。只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做,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企业、学校、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培养出有用之才。为此,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在 “自愿协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企业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首先,企业要与职业院校联合共建对口专业,把企业的厂房、车间、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在实践岗位上获得娴熟的专业技能。其次,企业可以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定向招收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的毕业生,并对准备录用的人才开展岗前培训,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www.ziliaopan.com
再次,企业还可以同职业院校联合开发继续教育项目,为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三)改革职业院校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行政组织机构与企业的运行机制有着极大差异。目前,在河南省的许多职业院校中都存在着“学术组织行政化”“校园风气官场化”“学生学习功利化”的不良现象,缺乏独立的办学思想、自主办学的勇气。加强校企共建,需要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变其内部运行机制。首先,要积极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推行政校分开、依法治校的办学模式,建立成熟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创新,为社会培养专业优秀,职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改变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高校的现代管理模式,完善学校治理环境,鼓励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抑制校园不正之风。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摆脱发展瓶颈,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培养更多后备力量。
(四)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要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新形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近年,集团化办学由于具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至2011年河南全省各类职教集团总数发展到60个,其中有19个省级职教集团,770个成员单位,涉及294个职业院校,89个行业协会。但是若要得到长久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支持。为此,可以选择部分条件比较成熟的院校和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单位给予扶持,对于这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行业、院校给予自助和奖励。另外,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在财政、税收、土地、制度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优惠便利的政策和机制。再次,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配备,避免资源浪费和无效利用,支持重点、效益较好的院校对基础薄弱的院校进行重组、兼并,把职业教育集团做强做好。
(五)改革高职教育教育投资办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许多高校都存在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薄弱等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才需要也越来越丰富,而公办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安徽省曾出台多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措施,对企业投资的职业教育学校,达到一定规模的返还其上缴的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费。如在校生规模在1000人以上者,按应缴总额的5%返还;在3000人以上的,按10%返还。另外,还出台政策鼓励各种民间资本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并承诺在办学的前三年维持政府对学校原有的财政支持比例。河南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办学,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创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模式,改变单一的公办教育模式,树立“大家办教育”的思路,拓宽职业教育融资途径,树立“谁投资,谁受益”,提倡“政府为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办学模式,欢迎各界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投资办学中,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作者:严秋菊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