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微博作为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中国微博用户数目在国内正式运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经达到相当庞大的规模,这其中不仅包含有普通个人注册用户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还包括全国各高校、各企业的官方微博。微博以其方便、及时、快捷的特性如浪潮般迅速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与挑战,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思考,如何在这个新兴的大背景下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1.微时代的来临为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
1.1在"微时代"中,大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个人空间上,发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自己的所感兴趣的东西;而大学生也能在"微时代"中了解创业指导信息,接受正确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就业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微博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短时间内以"核裂变"的方式迅速发展成为最热门的交流工具之一。"微招聘"、"微求职"、"微简历"等一系列以微博为中心的网络新名词广传盛行。随着微博在人们生活中影响的扩大、地位的提升,微博已成为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诚然,微博已成为时下高校、企业、大学生的"新宠"。那么微时代下高校、企业、大学生呈现怎样的新特征,我们做以下探讨与分析。
1.2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微时代"的价值。在"微时代"中,将大学生创业指导运用。其中,发挥它的价值所在,其价值有:一,通过"微时代"建立大学生职业指导平台,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架起一个桥梁,直接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动态,以便做出正确选择。为了更好地传递就业信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目前,全国共有近100所高校开通就业官方微博,微博已成为各大高校加强就业宣传指导的新渠道,并越来越受众多高校的推崇与使用。
1.3大学生创业指导"微时代"互动平台的频道规划。在此平台中具有一些贴近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就业规划和就业政策,设置在线咨询,及时解决大学生的疑惑与问题,对其进行简单的解答;对于就业趋势把握有度,根据社会发展做出相应规划并对其进行指导;通过"微时代"的功能互动,进行聊天、对话、图片互动、视频进行就业指导、面试,更好地完善大学生所需要的创业指导信息。
1.4就业微博实现了学校与毕业生的交流互动,毕业生不仅可以通过微博咨询相关问题还可以向就业中心提出建设意见,促进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高校的就业官方微博与其他网络招聘信息相比,真实性得到了保障,毕业生免去了上当受骗的可能,其自身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2.高校就业微博特性与发展现状
2.1目前,大学生创业信息化服务工作中,对于大学生所需的信息仍解决的不够完善,流于形式与表面,主要表现在创业指导信息化程度不够。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与表面,没有更好地利用网络,在"微时代"中更好地宣传。现如今,就业市场程序化,失业率增加,劳动力市场波动大,使过去的创业指导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创业信息化的需求,应合理的运用"微时代",完善职业信息化,及时宣传就业市场的变动,能使大学生掌握最新就业动态。
2.2就业微博的"微"力量就会变成"威"力量,对大学生乃至学校本身造成不良影响;其二是及时准确性,要将学校有关就业的信息、新闻、短讯及时、准确、有力地发布出来;其三就是规范性,就业微博代表的是学校部门而非个人,发布微博不可随意或随便,需要按一定的规范进行发布。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方式上创新不足。高校毕业生因专业的不同而对就业市场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有针对性的,使大学生在了解创业指导信息后能合理的进行选择,对于传统的创业指导信息化进行创新,增添新兴元素,使这个创业指导信息化服务推广的更快更好。
2.3高校就业微博更新较慢的主要原因是高校领导不予足够重视,缺乏专门人员进行维护与管理,忽视了就业微博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因为人们对就业指导存在一种深深的误解,以为就业指导具有功利化因素,且获取的信息渠道过于狭窄。其一,就业指导信息化存在有利有弊,有的大学生分析不正确,会导致大学生求职不成功或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被欺骗;其二,就业指导信息化的信息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得不到正确及时的信息,而错失更多的求职机会。
3.多策并举应对微时代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3.1充分利用社会微资源,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社会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不可能只根据学校的教育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新媒体与社会各行各业相互渗透。联合社会就业指导教育和培训机构共同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社会与学校共用努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发展。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提升对就业指导教育的认识程度。
3.2树立"微时代"观念,建设微博管理团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乃至整个学校都应该树立"微时代"观念,充分认识到微博应用是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微博已被广大人们接受与使用,高校应该运用微博为大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便利。同时,仅仅出台微博管理的相关办法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还应该建设微博管理团队,培养专业的微博管理人员管理和维护微博。
3.3发挥就业信息在"微时代"网络化与合理应用。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信息量巨大,所含知识丰富,通过信息的交互,传递就业信息,完善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足的现象,以及了解渠道的单一性,减少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提高了运转的效率且降低了就业的成本,更迅速地将就业信息传送出去,让大学生及时了解信息,因此受到推崇。
作者:赵宁
第2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脚步和社会需求平稳化,而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规定就业指导课程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完成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处于劣势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教师面临的紧迫问题。
然而,当前我国各独立学院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并不显著,在课程体系设置、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亟需改进。面对目前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需要摸索何种授课方式能最有效地展开就业指导课程,何种课程体系能最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其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迫在眉睫。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着力于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相应的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行为的拓展和深化,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在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应用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在生源类型、学生特点、师资结构和办学资源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近年来,人们逐渐明确了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类型定位。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较强的特点较为突出,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既要不抹杀学生成才的热情,又要不盲目地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实现培养过程与目标的一致。
(二)符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点
就业指导是伴随着毕业生就业难现实问题出现而兴起的,所以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教学,就业指导课程具有极其的目的性,其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谓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和人力资源等多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就业政策、书写投递简历技巧、面试技巧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其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和具备就业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其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就业指导课程在笔者的学校开设对象是全校学生,开设学期是大三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所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即大三学年阶段学生应广泛了解各个行业,培养学习兴趣和职业目标,为后期就业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应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充分全面发展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课题或项目,设立一个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发挥主动性,探索分析,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性自主选择、自由发展。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研究性学习教学在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更注重着眼于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人才,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与事业的联系,了解就业政策新趋势;同时,通过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行业。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根据大三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能力水平,该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资料搜集、实践调查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团队作业项目,贯穿本课程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之中。
1.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组织过程主要有六个环节。
(1)知识背景的准备。为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在开始组织实施任务前,必须做好教学资料的准备工作。通过课程讲授、开设科普讲座、组织参观考察、提供任务背景资料,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
(2)组建任务小组,合理分工。由各班学习委员负责组织协调,全班同学按照自愿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5-7人,确定组长,合理分工。通过小组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3)指导学生确立任务。任务的确立是关键环节,选择原则主要为:首先,设计的任务要包含課程目标要求;其次,设计任务时根据知识、技能的递进关系,对任务排序,逐步实施;第三,任务一定要结合课程实施阶段、学生能力和生活实际,并进行必要的简化和分解,可以说任务的选择决定了本课程教学的质量。
任务小组确定后,要根据自己的任务制定研究方案,以保证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明确化。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研究的具体方法等。
(4)实施研究。学校和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研讨问题、策划方案、访谈相关人员、实地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式去收集有关信息。同时小组成员之间还要经常互相讨论、交流和研究,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5)形成报告。任务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调查报告的文本作业形式上交指导老师。经过老师的阅评之后,方可最终定稿。
(6)成果交流,总结提高。各组将研究成果以PPT课件形式进行展示,并推选一名组员向全体学生汇报,相互交流学习,每组汇报5-10分钟,并接受听众学生至少2个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分享别人成功的秘诀、借鉴别人失败的经验的同时,不断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逐步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定位。
2.组织要求
(1)任课教师必须对任务小组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做到“学生分散实践调研,教师全程跟踪服务”;
(2)小组作业实行组长负责制,每位同学积极参与,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
四、结语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培养指导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新颖化。在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感都具有推动作用,初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文是笔者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理解,希望为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独立学院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赵润
第3篇: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举措
目前就业形势,给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阐述了本校就业工作的几点新举措,供兄弟院校相互探讨,取长补短,以期共同进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举措与成效:
一、多途径、全方位构建起大学生就业教育保障体系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组织管理制度,保证了人财物到位,构建起了一个高效简洁的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
(一)人员经费场地办公设施充足
设有由淘宝网培训认证和KAB认证的专职指导教师,辅导员队伍大都具有人社部认证的国家高级、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对专职指导人员和辅导员实行就业指导目标责任制,并直接与晋级和津贴挂钩。每年度根据毕业生人数设立不低于14万元专项经费,档案室、洽谈室等面积可保证使用。
(二)成立就业教育研究会
设立专门用于就业教育研究的科研立项10万元,每学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活动5~7次,开展相关学术讲座15次左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理论研究成果显著,《财经类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于实施》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论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思考》获教育部思政司优秀论文三等奖。
二、分层次、重实效,搭建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围绕“六个一”,以教育、实践、技能、市场为中心开展服务工作。
“一支队伍”:形成了外聘兼职教授、校内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社团组织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工作队伍,组织参加了人社厅组织的职业导师培训考试,有2名具有国家高级、12名具有国家中级资格的职业指导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聘请专家、校友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主要为二、三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得讲座和企业现场参观,现在每学期都有不小于10场的讲座和5次参观。三是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就业指导课开展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知识学习、职业素质测评等活动。三个层次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全方位覆盖。
“一套书”:包括法律基础、大学生诚信修养和就创业实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荣膺国家二等奖,实现了建校以来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组织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实务》教材,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部由一线辅导员编著的教材,由于该书针对学生就业中各类问题编写的实务,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一个模拟实训基地”:按照“重实践、分层次、模块化、柔性化、个性化及系统化”的要求,学院投资400多万建成了一所的包括管理模拟、国际商务等8个综合现代化、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含:专业基础实验、单元实验、课程实验和专业实验四个层次,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同步进行。平台建设以来学院整合了经管类学科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师资力量开展综合创新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了综合创新实验模拟企业成立、经营的全过程,取得了一批综合实验教学成果,包括企业设立阶段的可行性分析、生产与经营阶段的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办法、破产清算阶段的工商登记注销申请表等十几个实验报告,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6月份实验教学中心被团省委授予省级大学生就创业实训基地,这也是我省第一个在校内挂牌的实训基地。
“一个实践基地”: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专业实训基地。按照互利双赢原则,先后聘请企业家和政界人士多名担任学院兼职教授,由此与山东省邮政储蓄银行、滨州开发区、鲁银集团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基地八处,由基地和学院共同颁发实训经历证书,保证了1/3的毕业生在基地按企业和学院共同设计的实训计划进行实训体验,同时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十余次。第二,社会实践基地,改革现行暑假社会实践模式,施行“教习融合”模式,将学生社会实践按“一年级开展以国情、省情、民情调研为主的认识实践、二年级以开展专业课教师设定调研题目,学生自选题目的调研实践、三年级专业实训、四年级就业实践”分类管理,四年至少积累三个月的实训经验。
“一本职业技能证书”:鼓励考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注册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等资格证书,2007年初在当时的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施行了大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制度。学校还制定了《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对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给予学分认定。到2017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校生参加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达14000多人次。“一个就业大市场”:第一,强化信息,毕业生获取信息主要渠道是网络,由于网络信息共享性,学生获取信息往往具有滞后和不准确性,为给学生提供实时信息,一方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培育潜在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加大与各地市人才市场的合作,在与济南市人才市场合作的基础上,又与烟台、潍坊、淄博等地人才市场建立了联系,仅2016年初至今实时传达省内地市招聘会信息36次。第二,大规模校园招聘会与小型化专业化双选相结合的模式已经成型成熟,三年来,每年保证两场大型校园招聘会,40场专业小型双选会,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少于4次面对面的双选机会,特困生5次以上,现正在建立与省人才市场、济南市人保局人才服务局供求信息即时共享系统。第三,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目前山东财经大学已与18个国家的数十所大学建有合作办学、交换生、短期游学等合作项目,学院的学生可以依托母体学校搭建的留学平台,2008届以来毕业生中已有90余名同学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学校留学或访。
三、根据三个需求,做好跟踪调查和反馈
一是毕业生需求,二是企业需求,三是学校需求。通过构建就业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加强三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動,最终实现三方互赢。
制定了评价反馈调研制度,每年通过走访调研、问卷等方式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和学科的要求、人才需求量的变化、选才时间及渠道等。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包括毕业生的综合知识储备情况、毕业生在知识应用和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已毕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人格完善水平和综合素质各方面的评价等。三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情况:包括专业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面的改革、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获取信息的渠道、学院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给予学生的指导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于苗
第4篇:加强高校班主任工作提升就业指导效果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全方位、精细化,从而努力实现“全程化”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将“要我做”的外部压力转化为“我要做”的内部动力,增强毕业生就业规划的主动性、目的性、积极性。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才能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提升就业指导的深度与细度。
一、高校班主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班主任是学生班级工作的指导者,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并指导其全面、健康成长的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高校班主任是构成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班主任是班级学生最熟悉的老师,是学生遇到困扰时想到咨询的第一人,班主任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差异与就业规划,正确把握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合理认识自己,提升就业指导效果。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举措。
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就业政策、观念、心理、素质和技能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求职择业提供就业服务。高校班级班容量为30人,学校为各班级设置班主任1名,班主任在班级就业指导中,面对群体小,对学生了解信息较为全面,能更好地针对每个学生做好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同时,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期即开始对学生进行关注,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能与学生建立较为深厚的信任关系,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在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中,班主任的引领作用明显,有效程度也相对更高。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地锻造出心理健康、思想先进、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班主任开展就业指导的形式
高校班主任是大学新生入校后最易接近和信任的良师益友,在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师生信任感提升的有力举措,也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的中坚力量。高校班主任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始全程式就业指导,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主要方式包括:
1.班主任主持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共性就业指导
主题班会是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班主任老师提前策划,实施问题导向,根据现有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有目的地开展就业指导主题班会,同学们能面对面学习,通过班主任的引导,不断实现自我探索,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班主任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陪伴者”,从新生入学起即可开展分层次、分阶段辅导,前期,班主任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家庭情况等,全面分析学生状态,形成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在重点节点开展针对性辅导,保证前期处于正确引导过程,能促使学生确立正确、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后期,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确定相应的主题,如就业相关基础就业知识的积累,针对就业技巧、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方面的培养等。同时,可以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确定班会主题,就业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业工作也在随之调整,因此可以定期召开班会,促使学生把握就业形势,了解行业发展,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班主任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动态辅导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就业辅导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因此,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即时之需,也是必经之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可以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高校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易班群定时实现网络线上辅导,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指导。
同时,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种新兴媒体借助網络平台蓬勃发展,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已经转向网络,因而,班主任借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就业指导也是顺应潮流的一项举措。学生多以90后为主,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班主任在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就业指导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帮助学生鉴别虚假就业信息,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指导。
3.班主任结合专业设置,促进学生理性认识行业发展
作为农林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度相对差,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行业,树立“行业大有可为,行业大有作为”的信心,学院聘任班主任时以专业相关性较强为原则,因而班主任大多为学生本专业任课教师,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班主任更承担着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任务,班主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纠正学生错误认知,促进学生理性择业。
高校中,班主任是大学生就业政策最直接的宣传者,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寻求就业机会,向学生推荐相关用人单位与校友资源,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度和速度,因此要积极调动班主任参与学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高质量完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任务。
作者:李锐等
第5篇:互联网视野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研究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叩响“万物互联时代”的大门。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这为高校探索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径。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医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增多,然而医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却加剧。首先,地域供需失衡。一方面许多医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基层医药人员面临大量缺口。其次,专业供需失衡。社会舆论和高校扩招,导致了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像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由于社会认知度低,报考人数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再次,学历层次供需失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大部分医院都提高了招聘条件,尤其是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集中,博士、硕士非常吃香,而本科生失去竞争力。
2.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
医学专业学制长,学习任务繁重,医学生比其他专业投入更大的就业成本,加之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大中城市的三、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希望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丰厚的福利待遇以及更多的进修机会。然而,医学生的较高就业期望与当前的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医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由于文理分科等原因,医学生在入学前的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入学后,医学专业性强,课业负担较大,使得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人文教育,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在现代医学的模式上,医学生社会、心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都是应聘求职以及醫疗实际工作中的必备素质。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都愈发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层次仍然较低,工作重点集中在面向毕业生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开设应聘技巧讲座、签订就业协议等,且服务对象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多为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数量不足,大部分精力用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少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以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不符,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体系构建不完善。
三、互联网视野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路径
1.更新就业服务理念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更创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手续办理,更要通过就业指导,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投身到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中去。其次,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发生变化,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机遇的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就业工作实践。
2.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高效化
互联网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创新方法。首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模型,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数据库,深入分析其中数据,可以摸清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相关规律,及时预测就业趋势,调整就业指导方案,引导医学生认清就业现状,做好职业规划。其次,在网络移动终端普及的现状下,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例如,用户交流模块,帮助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方的顺利沟通;用户管理模块,帮助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进行职业规划等在线课程学习;招聘管理模块,帮助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在线投递简历,远程面试等。同时,也应关联毕业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IT媒介,对毕业生进行实时就业指导服务,做到就业指导的全面覆盖。
3.就业指导服务多元化、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千变万化,模拟互联网的交叉载体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个性化路径。在师资上,吸纳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相关背景的优秀教师,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在人才培养上,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设定创业创新班,根据学生兴趣双向选择,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个别专业可进行订单式培养,为用人单位,农村,西部地区输出急需的医学人才。推行学校、用人单位双导师指导模式,帮助低年级医学生早日接触职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教育上,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人群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低年级主要开设自我认知,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提升课程,高年级以专业为导向,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和就业形势教育,准毕业生主要开设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手续等教育。对学习、心理、家庭方面的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帮扶。将以理论教学、翻转课堂、讲座、就业创业活动等线下教育和以微课、名师同步课、名校课堂实录、创客教育等线上模式相结合。
总之,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就业指导服务路径,更好地衔接医学生与用人单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凸显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
作者:阳佑天等
第6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
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好趋势,但是也存在就业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发展过程艰辛、创业人数凤毛麟角,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政府、企业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下面就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谈一下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学校采取的促进就业工作的一些措施。
在工作思路上学院坚持“瞄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内校外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作为学院的“生命线”,作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学院把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学院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学院年度重要工作来抓。坚持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抓。学院坚持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明确各部门任务,强化各级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全面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实际行动上,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学院认真组织院系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就业工作文件精神,分析就业形势,先后三次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布置、推动、落实就业工作。同时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自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份,到多地市经开区和企业走访调研,新引进50余家企业到校招聘。另外,还通过学院就业网站,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2.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学院将就业创业教育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开展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等教育,分阶段实现普及、培优与孵化式培养,着力于开发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培优课程,扶持学生创业项目成长,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有创业梦想的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上来。.深化职业内涵建设,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和创新意识。引导与服务并举,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職场情景模拟”、“简历大赛”、“创业项目展示”、“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举办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创业素质提升之生存能力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以赛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带动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提升师资水平,开展就业指导人员培训工作,多次选派参加就业指导老师参加河南省就业指导培训,学院组织就业指导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创业指导教学培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充分挖掘政府、行业、企业、校友资源,打造“四位一体”的一流创业指导队伍,推进创业师资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开展毕业生《职场安全培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程化的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3.对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指导。
比如扶持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实现项目跟踪培育与孵化。每年在全院范围遴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五个左右,进驻创业孵化基地进行项目扶持与孵化。逐步搭建起“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实践”三个平台。为有创业意向同学办理了就业创业证书(自主创业证书)。近年来,有多名学生成功自主创业,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校各院系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从“产学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化”三个方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等课程,自然衔接,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八共”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另外还对创新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对创新创业实践进行了强化。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积极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例如每年举办的“技能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设计大赛”、“社团文化艺术节”、“体育技能节”、“就业生存能力挑战赛”、“创业能力提升挑战赛”等为学生创业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多个平台。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希望对所有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带来有用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希望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关心与支持,有更多的理论专家来研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更优质的社会环境。
作者:闫妍
第7篇:探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引言
在评价教学有效性时,最基本的指标在于学员是否拥有真实的课堂收获。经过课堂教学之后,学员应当能获得全方位的身心发展或者进步,只有符合了这项指标那么才能视作有效性的课堂。在大学阶段中,就业指导课构成了大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对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也应当关注课堂有效性。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从本专业毕业后的学员都将面临学前教育的相关岗位实践[1]。面对现阶段的激烈竞争,学员如果要获得突显的竞争优势,那么有必要更新就业理念并且不断探求最适合自身的就业路径。开设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目的在于培育正确的就业思路,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员都能具备优良的就业心态并且顺利进行就业。
一、现存教学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涉及到对学前儿童开展专门教育。在大学阶段内,这门学科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近些年来,学前教育的市场竞争变得更激烈,因此毕业后的学员也将面临较艰难的就业选择。对于选择了学前教育这门专业的学员来讲,自身如果不具备优良的就业心态,那么很可能遭受激烈竞争的淘汰,情况严重时还会迷失自身方向或者损伤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对学前教育的学员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具有显著的必要性[2]。从目前来看,学前教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仍暴露了如下缺陷:
首先,就业指导课程很难激发学员兴趣,课堂氛围乏味且单调。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就业指导课堂缺乏吸引性与趣味性。在课堂的进程中,教师通常为同学们讲授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基本原理,然后为学生划出大纲中的关键点。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提升学科测试的分数,但却背离了就业指导的基本宗旨。时间一长,很多学员对此将会丧失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或者排斥的心态。
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优质师资,师资水准相对较低。相比于其他学科,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仍然相对薄弱。对于很多院校而言,学校经常会选派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具体来负责就业指导。然而实质上,这类人员并不具备与就业指导有关的专门知识,自身基础相对很薄弱[3]。此外,很多教师也没有做到紧跟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因此无法在课堂上为同学们提供实时性的就业市场信息。
第三,课程模式亟待加以改进,教学流程没有体现新颖性。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院校都选择了开设讲座或大型授课的方式来落实就业指导。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倾向于关注宏观就业导向、现阶段的形势、最基本的就业技巧与规划等。由此可见,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选择多样化的新颖手段,这种现状不利于调动同学们对此的兴趣。师生欠缺沟通与互动,压抑了同学们的课堂能动性。
二、提升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1.切实转变认识
就业指导课程如果要体现实效性,那么根源就在于转变意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都应当意识到:就业指导课程是否具有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同学们未来的就业导向。开设就业指导课,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基本原理并且明确就业形势,同时更应当关注同学们的就业心态。为了转变现状,师生应当在课堂上做到密切配合,教师对于同学们的就业困惑与心理焦虑应当耐心进行倾听,确保帮助同学们排除心态的障碍。只有从理念与认识上进行转变,就业指导课才能体现更强的实效性[4]。
2.创新现阶段的课堂模式
就业指导课应当体现新颖性,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更多学员。为了实现新颖性的课堂目标,师生应当致力于转变课堂模式,进而探寻适合就业指导课程的全新模式。例如: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进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的途径为同学们播放学前教育的日常岗位工作片段,从而让学员迅速融入岗位气氛中。相比于枯燥讲解,运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或短片播放的方式具备更强的吸引性,在此基础上也能调动同学们对就业指导的浓厚兴趣。
3.选择灵活多样的方式
就业指导不应当局限于较窄的课堂范围,而是要适当拓宽覆盖面。对于各个院校而言,除了运用集体授课的就业指导方式之外,还可以灵活选择专题讲座、开展个体咨询或者心理辅导等多样方式。某些学员在面对就业时,内心经常会感觉到很强烈的恐慌或迷茫感,对待此类学员就应当关注心理动态,为其提供专门性的心理咨询与引导。要选择灵活的就业指导方式,在条件允许时,针对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可以开设专门性的就业心理辅导。教师应当认真倾听同学们面对就业的真实心态,然后帮助学员解答困惑。
结语
对于大学生有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开设这门课程的基本宗旨在于帮助学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从而明确自身的未来就业方向。面对新课改的形势,评价就业指导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指标就在于课堂效益。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应当能让学员真正意识到自身面对的就业竞争,在此基础上端正心态并且冷静予以面对。从市场现状来看,學前教育专业学员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因此更有必要运用就业指导的路径来提升学员具备的综合素养,从根源上帮助学员解决未来将面对的就业难题。截至目前,学前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实践正在不断改进,但是仍然有待完善。未来在实践中,关于就业指导课还需要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服务于学员的顺利就业。
作者:狄明艳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