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人类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中国修久主化传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天道与人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应该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当代价值 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当代文明的活水之源,这是学者努力的方向,中华文化历久弥坚,如何去粗取精,同当代人类最先进的文明相互借鉴,迎头追赶世界化,现代化的潮流,是需要不断文归到历史文献中去的。 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我们道德要有明确的定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其中涉及到为政,立德,立言这三个主要素养,同西方的知识分类相参照,可分别对应政治学,伦理学和知识论。 一、政治学 中国古代的一个基本思想,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治国的一根本,先秦时期,在治国总是上,便有“德教”与“刑政”两种观点的争论。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管子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主张。这些观点被后世思想家继承和发展,开成“德教”这种治国传统。贾谊说:“教者,政之本”。
www.cufebbs.net
魏征亦认识到“人君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都清楚表达了教化的理念。 兹录入历代之文献,依据史实再加详述。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孟子,尽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贾谊《新书,大政下》: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历届之然后国丰富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教也;必有先也,教以弟也。此威势之不足独特,而教化之功不大乎? 《贞观政要,公平》:故圣哲君临,移风易俗,不资严刑峻法,在仁义而已。……然则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为理之有刑罚,犹御之有鞭策也。人皆从化,而刑罚无所施;马尽其力,则有鞭策无所用。由此言之,刑罚不可致理,亦已明矣。故《潜夫论》曰:人群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 《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君子……知天下之恶,不可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源,故不假刑罚严峻而恶习自止也。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矣。 兹上述所录材料上汽秦汉下至唐宋,均为最有代表性之政论观点。其所反映的价值取何亦很接近,即教导统治者恩威并济,善用道德手段淳化风俗,收买民心,儒家马法家可谓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最具代表的两派观点。法家严刑峻法以整民,儒家仁义理智以化民,其期望之目的、无异,为君主统治提供保障。法家重有形的制度保障,但异于西方法治。儒家重无形的道德教化。但对乱臣贼子也毫不手软。儒法二家称为“统治哲学”更为贴切,因为都在为君王专制出谋划策,培养顺民,良民以“使民”“劳民”而无怨。 这使我们清晰意识到司马谈《论六家旨要》中提到的“诸子百家之学,务为治也”确实不虚。中国传统哲学不是“经虚涉旷”,而是“经世致用”。也子“不语怪力乱神”,所思所教皆有深切的现实关怀。他虽未“事功”,主张“太上有立德”,但其关怀修德并非自求解脱,而是期待“三代之治”局面的重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怨天,不尢人”“知其不可而为之”,“力行近乎知”等都显现出其实用哲学的味道。这种为改造世界提供方法的哲学大不同于古希腊“爱智慧”的哲学。孟子“亚圣”之学,对孔子大加发挥,“王天下”的主张已不同于孔子“三代之治”礼制理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可运于常上”。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仿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是孟子“仁政”的核心要害,“徒善”“徒法”何以不能达到“仁政”局面,尚需“仁心”“仁德”,孟子对完善的制度不能放心依赖,而要对统治者的“德”过分强调,这便是中西方政治哲学的巨大分野之一。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同完善高尚的统治者人格哪者更为可信赖?孟子所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在高位,是揪其恶于众也。”这明确提供了“内圣外王”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其实同柏拉图的“哲学家王”对领导者的要求有接近的方面,但内蕴绝不类同。 在现实权益方面,儒家学说并非没有关切。孟子所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主,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趋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暇治礼义乎?”由“无恒产”至“无恒心”至“陷于罪”,“仁政”实则的民间疾苦翔是意图“防民”,崦非“为民”,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何尝不是以“得民心”来“防民”,最终使君主坐享太平,以期“王天下”呢? 后世儒者继孔孟之学,注重实践,讲求实用,经世传统日益光大。汉代,经学昌明,通经致用之风甚盛,董仲舒倡导《春秋》决狱著有《公羊》治狱十八篇,其弟子吕步舒以《春秋》决准南王刘安谋反事。未涉仕途的郑玄,郑注《周礼》,以汉制况周制,明显有通会古今之意。此外,汉代易学也洋溢着实用理性精神,如“好论儒道,辞才逸辩”的王弼,以其《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论语注》等构筑起“举本统末”,“守母存子”的哲学体系。又依据“明于本数,系于末度”的思维方式而构建“内圣外王”,“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深心焉,意无所适莫也,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庆,则莫不用其情矣。 隆至唐宋,“争尚文辞,互相矜衔”,“宜习既涤,奔兢为务”,在这个诗词歌赋引为风尚的时代,亦有“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的实用风范。二程提出“穷经将以致用”,“夫人幼而学之,将欲成之也;既成矣,将以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学,成而不能行其学,则乌足贵哉?”陆久渊提出“人无不知爱亲敬兄,及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发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处指出,便爱敬自在,此是唐虞三代实学”。 综上而言,孔孟之儒学发展至唐宋以后,形成两大思想主流,一为宋明儒学既所谓理学家们所关注的心性之学。一为历代均有所发挥的经世致用的“实学”。二种潮流可谓对先秦儒学有所继承,亦有所发挥,却同先秦儒学有着鲜明的区别。 儒家至圣先师孔子生当乱世,以匡扶周礼为已任,游说天下施以德政仁教,期待重整人间秩序。“亚圣”孟子生在战事频仍的占国中期,鲜明提出“王天下”的大一统理论,为诸侯王实现政治理想勾勒蓝图。大力发展儒家心性学说,开心学之端。 汉以降至唐宋,政治格局已完全变化,“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相当稳固,儒家思想已由诸学之一而跃升为官学,孔孟之抱复已经变为现实,儒学成为政治的理论武器,这是全新的契机。 生逢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主要元素的儒学也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儒学获得新的发育土壤,使其同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契接,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提供精神养料,有待探讨。参考文献:[1]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1980年[2]杨仁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年[3]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 1981年[4]董仲舒 《春秋繁露》 中华书局 1975年[5]韩非子 《韩非子校注》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