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为璀璨的科技景观,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产物,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娱乐的重要渠道。而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大学生必然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他们既是未来的社会群体,也是网络社会的主体。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只有不断对大学艺术教育进行改革性的探索,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艺术教育发生的积极变化
毋庸置疑,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与享受。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帮助大学生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迅速更新,为他们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互联网丰富了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素材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环境下,对任课的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划分,不同的专业课程多达几十种。如果作为艺术专业的一般从艺人员,能懂其一至二门,就完全可以胜任工作。而作为艺术教师则不然,由于工作性质、教育目的及教育对象的不同,就客观的对他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例如如音乐教师,除了大面积开好基础课之外,由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的日益频繁,教师的业务范围也要拓宽到演唱、多种乐器的演奏、表演、创作、组织合唱(乐队)、排练、指挥、评论等十几种,而且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方能比较自如的开展工作。因此课程的教学效果基本上是由任课老师的艺术修养来决定,给任课老师造形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和负担。由于互联网信息储存量大,资源整合能力强,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很多艺术作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教师的资料变的更为充实和丰富,视野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加强。另外,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中局限于一本教材学习的单调局面。
2、互联网拓展了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
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构建出开放式的、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远程教学系统,让更多的同学能够选修到符合自己兴趣愿望的艺术课程,通过即时通讯技术,不同地点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演、交流和讨论。课后,教师还可以将自制的课件、上课视频的精彩片段和许多文本类资料挂到网上,让那些接收能力较差、反应较慢的同学,能够重温上课的内容,自学以补不足,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人们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交流,尤其是博客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的应用更是为大学艺术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以博客技术为例,博客作为个人信息的网络发布平台,可以成为个人言论的出版平台,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目前大多数老师拥有个人博客,面向学生及时发布信息,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同时为学生解答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得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3、互联网提高了大学生艺术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艺术没有一成之规。学生天性活泼,思想活跃,对艺术的理解往往会跟老师产生一些差异。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检索和分析,转化到对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前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所以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帮助。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大限度地体现学生自己的意愿。对新鲜事物的感知是人类的天性,让学生上网查找浏览未知的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学生可以更为生动具体地了解和学习由问题所带来的知识内容,这强化了学生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4、互联网使得师生互动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师生互动通常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有问题要问教师,可能出现教师正忙或找不到的现象。另外,有的学生爱面子或具有其他一些性格、气质,如害羞等,师生交流遇到了障碍。而网络教育具有时空异步性、虚拟性等特征,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异地同步、异步互动教学都成为可能,从而带来了师生互动实质性的变化。互动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生共同担任,师生互动内容由单一变为丰富、途径多元,师生互动的受益面变得宽泛,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习无所不在成为可能。网络平台创设出适合师生互动的虚拟空间,比如教师博客、学习社区等。在网络空间里,教师可以有序安排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活动等,让所有学生在课堂内外进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形成一种自主探究教学氛围。在轻松环境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分组操作,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观察与探究能力、在对比与交流中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互联网为师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展示平台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师生的艺术实践除了少数的学校课余活动外,基本没有其他途径。而且真正最后参加活动的学生也是经过了层层选拔,只占到了大多数学生中的极少数。这些做法都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普及的初衷。互联网的发展为师生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博客、主页成为自媒体,师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作品以文字、音像的形式上传到网上,在自娱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好友的欣赏与批评指正。这种以作品为导向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出作者更大的创作热情,更可以在群体内激发出头脑风暴,加深学生对艺术原理、艺术技法的探索与创造。
二、互联网环境对艺术教育的消极影响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具有这种“双刃剑”的特征。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等诸多因素,网络对大学艺术教育亦产生了些消极影响。
1、教师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
利用互联网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是比较新颖的教学形式。而大多数从事艺术教育老师,自身缺乏理工科的教育背景,因此,在应用互联网上课的具体过程中存在很多原始的做法。比如有的教师只是把教案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在网络环境下展现出来,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影像和声音的综合运用。有的教师太注重网络环境下花哨的教学样式,使学生完全受制于视觉、听觉刺激,对课堂的主题没有深入的了解。还有的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边点击鼠标边讲解,学生完全处于听众的位置,很少参与讨论和思考,没有建立自己学习的思维。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得不到提高,学习习惯还是不会有所改变。
2、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存在不能正确利用网络的问题
尽管学校加大网络基础建设投入,为利用互联网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所做的调查却发现,学生目前还不能正确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上网是用于聊天、娱乐和交友,真正用于寻找资料、发邮件和在线学习的占比比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以他们所喜爱的网络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提出话题,布置作业、搜索资料、进行讨论。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e-mail和论坛的方式,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甚至学生可以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教师也可以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跨越学生中个体差异给教学难度和进度带来的障碍。
3、学生容易在网络环境中出现信息迷航问题
网络是把双刃剑,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其丰富,学生面对大量信息可能会产生网络迷航现象,类似于大海中航行时迷失方向而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洛扎克曾经说过,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斥观念,使人在零散的事实面前六神无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收集和查阅大量与教学有关的资料,选取一些相关的网站、网址等提供学生们参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信息泛滥还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其思辨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依赖网上现存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而迟钝,造成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的不同程度的下降,引起大学生思维水平整体下滑。
4、学生容易在网络环境中失去自控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帮助学生选择和理解作品,指导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被认为降低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但互联网的信息过度泛滥,却也容易使学生失去自控。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具有无组织性。一旦来自教师的帮助和监督减少,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可能接触到网络上的一些无良信息。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电子文本为特征的阅读日益广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看到人们在阅读,它是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主的一种阅读形式,这种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为特征的“浅阅读”将致使思维能力弱化,最终导致文化底蕴的散失。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
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我们不能把艺术作为学生每年一次或几次地进行愉快旅行的地方。学生必须在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中时时刻刻都看到艺术,艺术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要、情感的方式,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互联网环境下,艺术教育不再只是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介绍几位艺术家及欣赏几部作品,而是通过的新型的信息传递方式对学生进行着春雨润无声的艺术素养教育;教师从忠实于教材的传统授业者,转变为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方面拓展学生知识的开拓者,从保守的教书匠转变为适应信息文化发展谦虚的终身学习者。并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尊重学生积极地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良性发展;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从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伙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