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观摩教师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267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科学探究意识”主题活动,在“教学新时空”教研平台上观摩由省内资深教师吴伟丰执教的《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视频,笔者作为年轻教师代表对吴老师的教学作点评。   下文“教学实录”部分,将围绕此次研讨活动的“科学探究意识”主题,在相应教学环节以“解读”的形式简明阐释本人对教者设计意图的理解;其后,阐述个人的心得与感悟。   一、教学实录   【问题情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否说:水能灭火,亦能点火?   (注:【……】为课件投影中的文字展示方式,呈现了课堂的主要预设结构,下同)   教师:一起见证奇迹!   [解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演示实验:棉花上滴水着火。   学生活动:猜想其中的秘密。   [解读: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之一:猜想与假设]   投影: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该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方式。   教师:任何反应都存在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的转化过程。   引导学生提问:此时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解读: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步骤之一:提出问题]   学生: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热能……   【问题一】引导逆向思维:有没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有没有吸收能量的反应?   教师:化学反应太多,探究时应该有分类的思想。   [解读:逆向思维和分类思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思维方式、思想基础]   【实验探究】实验一:设计方案,用尽量少的实验确定下列试剂之间所有反应的温度变化趋势:Mg、Al、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   引导小组讨论:能发生几个反应,最少要做几个实验。   [解读: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性作出铺垫]   【有序思维】总结出共有7个反应,投影出相关离子方程式。   【分类思想】概括出三类反应:金属与酸、金属与碱、酸碱中和。   [解读:有序思维、分类思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思维方式、思想基础]   分组探究:分工完成实验和记录(教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和参与研讨),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二:NH4Cl固体与Ba(OH)2·8H2O晶体的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代表上台观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试剂的状态,比较实验前后状态的变化,同时用正确方法闻气味,用手触摸烧杯。   [解读:注意引导学生从感官的多角度去关注细节,细节是科学探究的成败所在]   实验创新:在烧杯上方加一个多孔纸盖,其上覆盖浸有某种液体的棉花。   [解读:创新是科学和科学探究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推断相应结论。   【小组讨论】1.棉花上的液体及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从NH3的性质角度思考。   [解读:引导正确的思考方向,为高效的科学探究做出适当铺垫,课堂中的科学探究本就是有别于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探究的] []  2.反应有什么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形式。   【实验结论】有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投影、概括:从热量变化的角度将化学反应分类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资料收集——想一想】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小组讨论:列举反应,概括类别。   (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提问:此时你最想提什么问题   [解读: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步骤之一:提出问题]   【问题二】为什么化学反应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过渡:从实验角度探究比较困难,还可以做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1.宏观   投影:左侧为水的流动与能量关系图,右侧为化学反应中吸收和放出能量关系图。   提示:运用联想、迁移、对比的思想;各种物质都存储化学能,不同物质化学能不同。能量守恒。   [解读:联想、迁移、对比是科学探究所需的几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思想基础,此处所做铺垫也是为了后续讨论提高针对性]   小组讨论:从宏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放热、吸热原理,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放出或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微观   学生自学并分组讨论:读课本,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放热、吸热原理。   教师鼓励:大胆表达,哪怕答对部分。   [解读:微观问题比较抽象,教师的及时鼓励给予了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信心,这也是科学探究过程需要一定的自信和勇气]   师生交流,共同探讨:对比初、高中所讲化学反应的实质,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判断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   【学以致用】“暖宝宝”功效以漫画形式展示,请一位同学现场感受其使用效果,解剖,观察主要成分的颜色与已使用过的“暖宝宝”成分作对比,探讨“暖宝宝”的物质组成和发热原理。使用温度传感器,即时测量“暖宝宝”使用过程中的实时温度变化。   [解读:学是为了用,借助生活中的物品探讨化学问题,应用所学原理,这是对化学知识价值的呈现。而现代化的设备温度传感器为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带来了新途径,也为他们将来进一步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生活中化学能和热能之间转化的实例很多。   【课堂反思——理一理】对于化学反应有什么新认识?   框图形式总结:化学反应中有物质的变化,遵守质量守恒;有能量的变化,遵守能量守恒,化学反应依据热量的变化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判断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有三个途径:实验,宏观,微观。介绍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各自的用途。  [解读:采用框图的形式可以使得抽象问题更直观,研究思路更清晰]   【试一试】计算题:根据H2、Cl2、HCl断键吸收的能量推断H2和Cl2反应的热量变化。   教师:以坐标图的形式标出反应中断键吸收和成键放出的热量,进而判断出整个反应的热量变化。   【想一想】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需要加热。这句话对吗?   2.有能量变化是否就一定有化学反应?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要关注生活,如对“暖宝宝”感兴趣,回家之后可以继续探究。   [解读: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向课外延伸,使之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养]   二、感悟与评价   (一)注重科学体验   我们从吴老师教学视频中感受到他的严谨态度、缜密思维以及科学精神、创新意识。   化学是自然科学,化学的课堂必须体现科学的特征和内涵。严谨、缜密是科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科学的依托乃至生命,创新则又是科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吴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直观化的实验来获取结论、总结规律,鼓励学生自主或参与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而在其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代表上前见证实验现象,让学生前后两次对NH4Cl固体和Ba(OH)2·8H2O晶体反应的烧杯底部作触摸对比以及强调温度计在使用后要用滤纸擦干等细节,乃至课的最后,借助一道涉及键能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关系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和验证所学原理知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态度严谨,思维缜密。在分析Mg、Al、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五种试剂之间能发生多少种反应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的意识,这也是科学探究所不可或缺的态度和精神。而在从微观层面分析化学反应的放热和吸热原理时,吴老师借助投影,以框图的形式带领学生步步深入的分析,从而有效提高的思考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这也一种是科学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其实,这堂课中多处使用了这种方法。   与此同时,教者能够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在一些重要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方面,采取了让学生根据自身疑惑、即时自主提出问题的策略:如“有没有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反应为什么会放热和吸热”等,然后再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借助实验或从理论层面加以探究。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十分可喜的,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足见吴老师平时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一贯培养。   此外,教者将生活用品“暖宝宝”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其实时温度,获取其变化趋势,这既是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尝试,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呼应,同时也是对教学、学习手段的一种创新。我们还注意到,他在NH4Cl固体和Ba(OH)2·8H2O晶体反应的烧杯上方加了盖子,其上加有湿棉花,并带领学生探讨液体的成分、棉花的作用,这是对书本实验的一个改进和创新,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新亮点,这既能够适时起到对学科知识巩固和应用的作用,又能使STSE化学思想在课堂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联想与类比贯彻课堂始终   教者同时为我们清晰地展示出作为名师的几个重要特征:幽默风趣、充满睿智、游刃有余、循循善诱。   教者在课堂上,能够巧妙地制造悬念,并抛出笑料,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显得是那么自然。例如,首先引起认知冲突:水能不能点火?然后提醒学生来一起“见证奇迹”,我们看到,学生此时都欢快地笑了。在介绍“暖宝宝”时,插图漫画中的语句非常有趣,突出了“暖宝宝”的神奇,如:“哼,我有秘密武器‘暖宝宝’,再冷的冬天都不怕!”“赶快行动吧,让你的冬天也可以美丽不冻人!”   这堂课教学内容本是涉及化学反应原理、比较抽象的内容,但是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学得较为轻松,能够有效地参与研讨、回答问题,这些都说明,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充满睿智的。经分析,笔者认为教者在教学设计中大致采取了如下这些策略:从生活到课堂,从已知到未知,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而在这些转变、递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桥梁就是“联想(关联)与类比(对比)”。   在一开始,将生活中的常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化学问题“水能灭火,亦能点火”加以关联、类比;其后,从Na2O2使棉花发生燃烧所涉及的放热反应联想并类比:是否有吸收热能的反应;在探究化学反应放热、吸热的原理时,首先在宏观层面分析生活中的水的流动原理和能量变化形式,由此类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理,然后又深入微观,将初中和高中讲的化学反应实质做对比,进而加以理论分析;在对“暖宝宝”的工作原理进行探究时,吴老师不仅让学生贴在手上切身感受和对比,而且还将用过和没用过的“暖宝宝”解剖开来作直观对比。可以说,对比(类比)法几乎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而在这样的一次次联想、对比过程中,课堂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问题研究步步深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自然然,而教者自己又是那样的沉着冷静、循循善诱、游刃有余,“一切尽在掌握中”。   此时,我们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今天,教师对于课堂的预设是否还有必要,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是检验教师能力、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高职院校满足产教融合建设的条件,高职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案例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