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1 启动效应概述
1.1 定义
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 [1]。
1.2 启动效应的分类
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 研究程序
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3]
1.4 常用测验方法
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词汇确定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某些字母是否可以通过组合方式构成合法词汇,并借助某一字母两次呈现时被测试者反应时间的缩短来验证启动效应的存在。词的确认指先向被试短暂呈现某一刺激并要求其辨识,然后当被试再次遇到该项目时,辨识精度的提高或反应时间的下降则可以作为启动的指标。词段补笔则是向被试呈现一个词根(例如tab,table)或词段,要求被测试者使用其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来完成,通过分析其对先前学习词汇的使用情况来反映启动效应。
1.5 启动效应的三种实验范式
1.5.1 正启动范式。在该范式中,每次实验由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组成,每种刺激都包含目标(T0,T1)与分心物(D0,D1)。启动刺激中的目标T0与探测刺激中的目标T1相同或存在某种关系。如先后呈现两个字母串“nurse(T0)-doctor(T1)”和“bread(T0)-doctor(T1)”分别作为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要求判定“doctor”是否是单词。结果被试在实验条件下对T1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的要短。
1.5.2 负启动范式。与正启动一样,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也呈现启动和探测两个刺激,每种刺激都包含目标(T0,T1)与分心物(D0,D1)。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作出反应。如呈现重叠的黑色和白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每个白色字母的名称。结果发现,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试验中变成被注意项目时,被试反应时间变长。
1.5.3 阈下启动范式。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反应即是阈下知觉。阈下启动效应的产生与阈下知觉密切相关。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启动实验时,即使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启动效应。但此时由于刺激呈现时间短,其刺激无法被有意识地察觉到。
2 启动效应的产生机制
2.1 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
自启动效应被提出以来,研究者们在通过实验验证启动效应存在的基础上对启动效应的产生机制做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为人们认识启动效应的产生过程和了解启动效应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2.1.1 正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有关正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设很多,目前比较认可的是语义扩散激活理论、并行一连续加工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1975年,Collins和Loftus提出了语义扩散激活理论,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模型。该模型进一步阐明了语义系统的定义和内涵,它认为语义系统是结点和结点间的联接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网络。一旦某个结点呈现激活状态时,它就会沿着联接方向四处扩散,并将不同远近的结点和联接激活。语义扩散激活是迄今为止对正启动效应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持双加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在实际认知过程中存在两种认知加工过程,即自动加工和注意或控制加工。其中,自动加工是自发的,不受能力限制和意志控制,但易受到刺激物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但注意或控制加工则是在意志的控制下加工出来的,对人的意志努力的要求较高。
并行一连续加工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加工过程是并行的;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连续的、累加的过程。在实验时,启动与目标刺激的语义加工一样都处于不断积累当中。当目标刺激出现后,启动刺激就与目标刺激产生叠加,最终引发启动效应。
2.1.2 负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自负启动效应被发现以来,研究者对负启动的产生机制做出了多种理论假说,主要有干扰抑制假说、情景提取假说和短暂辨别理论。
持干扰抑制说的Tipper和Cranston认为,在负启动环境下,启动显示中被测试者对目标和干扰项的选择判断会产生反应阻止,当探测显示也要求测试者进行选择时,被测试者仍会保持选择状态。只有当此状态的反应阻止被解除后,测试者才能对目标做出相应反应。因此,在此状态下,所需反应时变长。
持情景提取假说的Neill和Valdes等人认为,在负启动条件下,探测目标会以干扰项的形式出现在启动显示中,而显示情景会采取自动提取的方式将信息提取出来。但提取的信息中包含了忽略干扰项的内容,这就干扰了探测目标的正常显示。
2.1.3 阈下启动效应的理论解释。目前,已有研究者在实验的基础上对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原因做出了理论解释,但尚未形成专门的阈下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不过按阈下启动的特点来看,其理论模型和正、负启动的理论模型应该有许多共同之处。受研究条件、实验情景、实验程序、筛选方式等的限制,现阶段研究者无法对哪些理论能明确解释大多数启动效应作出推断。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研究者终将运用科学技术探索启动效应产生的神经机制。
2.2 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2.2.1 启动效应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对于遗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知觉型启动可能与位于人脑后皮质区的知觉表征系统(PRS)有关。Keane等通过研究发现,那些双侧切除枕叶的病人和阿尔采默氏病人在语义启动和视知觉上存在双分离现象,这就表明语义型启动与知觉型启动可能依赖不同的脑机制。Dehaene(2003)等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研究了精神分裂患者的启动效应,结果显示阀下冲突并不能通过扣带前回来解决,这与阀上冲突解决理论具有明显差异。
2.2.2 启动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脑成像技术为启动效应神经基础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工具。在启动效应研究中,许多研究者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来探索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
Squire及其同事的一个研究表明:视觉词干补笔启动效应与右纹外区枕叶皮层的活动水平降低有关,右侧海马也有明显变化。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实际上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启动效应在神经机制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3 启动效应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作为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证实内隐记忆的主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将启动效应广泛运用于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杨宏宇等人用指向记忆和联想学习方法、字根补笔和自由联想任务探讨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特征,结果发现抽动-秽语综合征影响患者的外显记忆及内隐记忆中的知觉性启动效应,而在语义性启动效应的影响上则不明显。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知觉性启动效应与基底神经节的关联性。
金志成则采用Stroop颜色命名的方式研究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作业,以分析二者在负启动效应、Stroop干扰效应、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负启动效应的分心物抑制机制较为广泛,而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只在分心物重复条件下才能出现。学优生和学困生都存在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但因学困生的负启动效应比学优生小,缺乏更一般的抑制能力,不足以抑制不断变化的分心物干扰,因而在Stroop色字干扰效应上表现出易受干扰的现象。
昝飞、谭和平使用音同形似、音同形异、音异形似和无关字四类汉字字组为实验材料,对使用手语聋生和使用口语聋生进行了同音判断和启动效应实验发现,在四类字组中,形似音不同的启动量最大,音同形异的启动量最小。这表明,聋生在汉字识别过程中,语音编码和语形编码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聋生具有汉字的语音意识,但在他们的心理词条中可能更多地以字词之间的字形特征相联结。这启示我们在对聋生进行教育,特别是聋生的早期教育时要加强对他们的言语教育,在教育训练中不能忽视个体对语音的意识以及语音规则的获得。
李淑景等人使用不同强度联想词汇对听觉刺激条件下失语症患者语义启动效应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在听觉刺激条件中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联想强度越高,反应时间越短;并且保留一定听理解力的失语症患者在高、中联想强度词汇中表现出显著的听觉语义启动效应。
曹漱芹、方俊明采用语义启动任务对12名自闭症儿童和控制组儿童汉语词汇语义加工和图片语义加工状况的研究发现,两组儿童在图片启动和词汇启动条件下都产生了语义启动效应,但相对于词汇来说,自闭症儿童更容易通过图片产生语义启动;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通过图片通达语义的优势更加明显。这与临床上对自闭症患者具有超凡的视觉空间能力的描述一致,也为通过视觉信息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启动效应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运用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特殊儿童提供了途径,有利于我们为特殊儿童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但目前启动效应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范围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同时,心理学研究中对启动效应的产生机制也还未达成明确共识,这是今后的研究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郭玲 缪臣贤 缪忠贤 郭涓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年2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