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国民面对地震、海啸以及核辐射的三重灾难而表现出的井然有序的国民道德成了海外诸多媒体除了报道地震灾情外给予关注最多的部分。本文从分析日本公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入手,希望对中国突发事件中公民道德的养成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东日本大地震;国民道德;突发事件;道德养成
突发事件是指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预知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在本质意义上,突发事件是集聚的各种矛盾的爆发,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对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作出关键性的决策。突发事件一般可分为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大类。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社会多么发达,科技多么进步,它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与矛盾突显期,伴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诸如社会分配与公平正义问题、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等,此时更容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 而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有形损失,还会给社会道德造成无法估量和量化的影响。有些人的价值观容易与社会倡导的主流观念发生偏离,甚至会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造成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丧失理智乃至失范行为。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愈发频繁的社会,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灾害性的不可预测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更高。所以通过分析日本国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能够汲他人之所长,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东日本大地震及地震中的国民道德
发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以其9.0的震级被媒体称为有史以来人类遭遇的第三大地震。对于这次日本地震,海内外许多媒体除了报道地震灾情外,几乎都对日本民众在危难之下的井然有序给予了高度评价。包括中国媒体在内,全世界都对日本人的自律与秩序表示赞叹和惊讶。例如在互联网上搜索“日本地震、道德”便会出现如下报道: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些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三个小时候,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超市里的货架上的商品纷纷滚落,吊灯摇摇欲坠,店员不是惊慌逃命,而是很淡定的扶着要倒的货架,神情并不紧张。还有赞叹日本灾民避难时有秩序地坐在楼梯两侧,留下中间走道,不妨碍别人上下。东京昨晚地铁通宵运作,上千人等待的地铁内没有一点混乱!网友们最大的感慨是:为什么没有政府出面指挥,日本民众可以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如此秩序井然? 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也被翻译成日文张贴到日本的论坛上,而日本网民们对这些报道回帖说:排队、不抢哄、不坐在道路中间,这不是常识吗?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这是日本国民的高素质,而日本国民认为这只不过是做人的常识。不得不说,这些与日本国民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日本孩子从小在家被母亲教育“不要给人添麻烦”,在学校被老师教育要如何懂得团队的协作精神,这些从小被灌输的意识已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即使遇到天灾人祸,无需任何力量的推动,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同时,日本是个多震国家,所以日本人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进行防灾训练,这也培养了日本人“处震不惊”的心理素质。 二.日本国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 在此次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国民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秩序主要得益于日本国民德育体系中的以下方面。 1.注重团体意识的培养 团体意识是日本人最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日本人的团体意识不仅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为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所谓团体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解禁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总而言之,日本人的团体意识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集团内部的成员产生一种同舟共济的心理,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德育的实践性 战后美国教育思想对日本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战后的教育理念基本按照美国的模式进行组织,因此这一时期盛行的实用主义模式对日本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注重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例如“自然教室”活动要求学生每学期过一星期左右在自然环境中的规律性集体宿舍生活。现在日本已经开设约700所公立青年野外教育设施,学生们可以从事野外观察。另外,学校还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吃苦精神及忍耐力的培养。日本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在冬季的长跑活动,参加长跑的学生一律穿着短裤短衫,以此达到从小培养孩子忍耐力的教育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吃苦意识和忍耐力,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素质,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养成良好的精神与身体素质奠定了基础。 三.日本国民德育对中国突发事件中道德养成的作用 通过对日本国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分析,可以窥见日本在对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汲取及在对教育的实践性与灾难教育的重视方面形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国民道德。鉴于此,我国公民的道德养成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建设。 1.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再仅仅依靠国家和集体,而较多的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努力、社会关系和机遇,并且有多种途径和方式,这就使得集体主义教育在经济条件下面临巨大挑战。某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原则甚嚣尘上。集体主义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起既具有集体意识又具有自主创造精神的品性。在经济发展初期,日本的集体教育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中个人与集体的矛盾,但日本的教育方针并非抹杀个性,而是鼓励突出个性,同时公民的个性教育又是以服从、服务于集体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在此,我国公民教育应协调好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矛盾。 2.注重德育的实践性与生活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物质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使人们对恶劣环境的抵御能力明显下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学生们往往被要求只要学习好而忽视了对其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对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以及对日常身体锻炼的关注。而日本的德育课程则不仅注重伦理道德教育,而且关注个人与自然环境、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实践教育,使学生了解自然、体会劳动与吃苦价值,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3.加强公民教育中的灾难意识与演习活动 近几年,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由于平时缺少灾害演习而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秩序紊乱、公民心理意识问题往往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因此,加强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增加经常性的灾害防护训练与灾难演习对于提高公民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良好素质有很大帮助,从而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因素破坏,将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四.小结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亚洲邻国,在传统文化上具有诸多相似性,可以说,儒家传统文化中“仁爱礼义”的底蕴,中国作为这一文化的发源地要比日本具有更深厚的历史影响。同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国民素质这一方面,中国显然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通过对此次日本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日本国民素质进行分析,挖掘形成日本国民高素质的内在社会文化因素,希望对于我国公民的道德养成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王丽萍.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庆[D]:重庆师范大学,2005-04-01.[2] 周昌松.日本社会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3] 陈丹.日本德育途径与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青年探索,2001(6):23-25.[4] 赵静.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04-3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