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提升教师德育教育素养,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意识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506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 要:从教师教育改革实际、中小学高师毕业生的适应现状以及智育和德育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分析,教师教育改革在加强知识性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德育意识培养。高师德育意识培养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另一方面,促进高师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第二,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第三,注重教育教学资源德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德育意识培养   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对于学生而言,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一直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通过对部分换岗教师访谈发现,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最难应付的是学生的纪律问题。但学生纪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归因集中在学生的素质,访谈中竟然没有一位教师谈到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落实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师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局限在对新课程改革和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等的适应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对提高教师德育意识鲜有重视。当然,师德修养一直是教师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本文提到的教师德育意识和师德修养是有区别的。师德修养是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修养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教师教育培养下的教师对学生道德培养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而教师德育意识是指训练教师一种能力,使他们在教学之中或教学之余结合自己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影响学生,配合德育教师的工作,这样的教师对学生道德培养的作用是积极的。  一当前,教师教育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国各高师院校均在抓紧深化教师教育改革。2007年教育部要求高校师范生实习不得少于一个学期,增加实践锻炼机会,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但是,教师教育改革中,在完善实习制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的同时,应加强教师德育意识培养。  (一)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现状看,改革主要针对两种现象。一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一方面师范生面临就业问题,需要锻炼其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待遇逐年提高,加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实行,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也选择教师职业。这样,师范院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竞争。因此,各所高师院校纷纷增加教师技能课程,同时将学生实习时间延长。  教育调研中,在同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时,普遍反应:现在的高师毕业生单从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看,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可以很快胜任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方面很难给学生以示范,甚至对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反应出高师院校知识性教学和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确实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高师学生的德育意识,从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教师的身教示范作用,并能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二)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从思维的内在逻辑来看,德育过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以智育提供的知识和智力为前提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良好的教养和渊博的知识,没有高水平的智力素质和多方面的智力兴趣,要提升到道德尊严的高度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德育和智育在学生身上的实现应是和谐统一的。这就为中小学各科任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意义,并利用教学情境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中高师学校重视学生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来加强其师范性,这是无可厚非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各高校都在注重自己的特色,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就业率。但是,师范学校和其他高校不同的是,高师培养出来的人是育人为业的,因此,高师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格外注重德育的培养。  中小学学生的向师性比较鲜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上和认知上,甚至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待人处事,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从教师那里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伴随其终身。教师如果有德育意识,能够掌握并认真贯彻教育性教学的原则,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马丁·布贝尔认为:“教学是‘我——你’的对话或共享,关系是真实人生惟一的摇篮。”交往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体现。课堂中的交往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和班级都是特殊的社会组织,课堂也是一个社会性的舞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体现着特殊的社会文化和价值。正因为中小学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是主要的社会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培养。当然,课堂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是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  当然,中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的效果与家长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家长素质又是不可控的;影响社会教育效果的社会环境也只能因势利导而无法加以控制。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唯有学校是一种可控的教育环境。既然教师对学生道德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学校教育又是唯一可控的重要德育环境,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教师教育中培养教师德育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未来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将德育工作做好。  (一)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由于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大,事务性工作较多等原因,高校出现了师生关系逐渐疏离的情况。加之,很多学校建有新校区,选址一般都在离老校区较远的开阔地带或开发区,更使得师生之间交流机会越来越少。  (二)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教人做人的。而学校德育的工作要靠教师来实施的,教育工作主要靠教师的教学开展的。这充分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从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复杂性来看,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层次的。但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行业的工作,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要遵循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正如杰出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因此,作为专门训练教师的教师教育,要培养教师了解其职业的特殊性,理解其职业的特殊社会意义。  (三)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德育价值  既然教师教育改革应加强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  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并采取了诸多的对策。在我国,党和政府、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并取得巨大的成效,但是,当前德育的实效性还不是很强。教师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专业化认识和加快专业化的步伐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鉴于德育的现实状况和教育的本质,教师教育改革中应加强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有了德育意识,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逐步提高德育能力。参考文献:[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2]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6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案例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