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数学概念的记忆
数学是由数学概念、命题、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数学概念是建构数学这一完整结构系统的基石,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是其数学基础内容掌握好坏的重要标志。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实质性的掌握过程,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授都是让学生多读几遍、背下来,几分钟后检查背诵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与数学课堂本身的特点背道而驰,同时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一、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在心理学层面上,概念被定义为一种反映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属性或联系的思维方式,是用来对物体、事件和特性进行分组的心理类别。数学概念作为数学学科中的特有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也可以认为数学概念其实就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大部分数学概念是以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属概念就相当于概念的外延,即对象的“质”的特征,而种差则相当于概念的内涵,即对象的“量”的范围。另外一少部分数学概念属于强制性定义,如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π的值、e的值等。数学概念是具体性与抽象性的辩证统一,有些数学概念是对真实事物的直接抽象,具有直观的特点,而有些数学概念则凌驾于已有认知结构之上,对已有概念进行再抽象。
数学中有许多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产物”,它们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正由于数学概念高度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总是忽略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认为数学学科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对数学概念理解了就行,不需要记忆,却不知道记忆是最基本的认知能力的层次,有记忆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想象。如果在数学概念掌握不到位的情况下去解题,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ZhaoSheng.Net
数学概念作为建构数学大厦的基石,记忆大量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而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因为即使把概念背下来了,也不可能对其有实质性的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对数学概念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二、从心理学角度看数学概念的记忆
数学学习中一少部分强制性定义的数学概念是需要学生机械记忆的,但大部分的数学概念都是需要学生有意义识记的,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做过的动作的反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遵循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这三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记忆的效果。
记忆的第一阶段——编码,它是信息进入记忆系统进行存储的过程。编码过程中对信息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着记忆的程度,编码是从表层到深层的连续统一体,加工水平越深,记忆越深刻,记忆效果越好。
以初中数学概念“数轴”为例,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作数轴。如果只对这个信息进行表层加工,需要注意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和直线四个关键词,对初中生而言,认知负荷较大而且不易记住。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中间加工,将数轴归为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直线”这一类概念之中,相对于表层加工阶段而言,认知负荷减少,记忆效果就会好一些。可如果对这个信息进行深层加工,将四个关键词以符号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画一条直线,箭头指向表示正方向,平分表示单位长度,位置为原点),认知负荷最小且一目了然,数轴的概念也已了然于心。
记忆的第二阶段——存储,它是指如何保存信息以及在记忆中如何对信息进行表征。文章以语义网络理论对记忆的存储进行阐述,心理学家提出编码后的信息可以被想象成一个代表不同分类或概念节点的复杂网络,新编码的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被安放在这个复杂语义网络中的适当位置,新信息会继续同周围网络中的相关节点逐渐产生联系,从而使得网络语义系统越来越庞大。
以初中数学概念“正比例函数”为例,在学习正比例函数之前,学生的记忆系统中已形成了由函数、一次函数构成的语义网络,在学习正比例函数的过程中,只需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放在该语义网络中恰当的位置即可。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不但被安置在已有语义网络恰当的位置,还将会与日后学习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概念产生新的联系。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死记硬背的缺陷,因为死记硬背下来的数学概念不能被很好地纳入已有的语义网络之中,通常只会是以表层加工而不是深层加工的方式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得到有效的存储。相反,经过精细的信息加工,将新概念同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概念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被记忆系统所认可并得到存储。
记忆的第三阶段——提取,它是指在记忆系统中进行搜索,并找出需要的信息。从记忆系统中提取数学概念则体现在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运用上,只有灵活地将数学概念运用于解题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才有意义。而记忆的提取失败主要原因是遗忘。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记忆的遗忘曲线理论,他认为,大部分遗忘发生在学习之后不久的时间里。继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以及不同的学习形式,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都证实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普遍性。因此,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进行及时回顾并应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
三、数学概念的记忆策略
根据对数学概念记忆的心理過程的探讨,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记忆策略。
1.理解概念,拒绝死记硬背
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要尽可能地进行“深层次加工”,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试着用自己理解的数学符号来形象地表示数学概念,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将新概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2.积极构建概念的语义网络
尽可能多地将新学习的数学概念与记忆系统中已有的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更饱满的语义网络系统,既有助于新概念的记忆,又可以在运用过程中很轻松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
3.对新概念进行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可以知道,在学习后的短时间内,学习者会遗忘掉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所以及时对新学习的数学概念进行有效复习,将有助于记忆。
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在没有足够的数学概念记忆储备的状态下进行数学解题,就像是建高楼大厦没有砖,划船比赛没有水一样无能为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从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心理学过程对数学概念的记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几点记忆策略,希望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冰
第2篇:浅析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的互促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文化课知识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强健体质的培养,因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更对人才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将心理学内容进行有机运用,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进行对应的体育教学,并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最终达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水平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
1.心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进行的各项教学活动除了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机融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有助于老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状态,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各项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完成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學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要保证课堂教学氛围、保证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之间就要形成一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感情纽带,在这种感情的关照下,老师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此外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或者眼神,这对于学生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同时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未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教学的各种课堂内容往往难以取得学生的共鸣,当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应用
2.1在体育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一项措施。针对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训练,还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对应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运动机能进而开展不同运动层次的竞赛活动,对于小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百米赛跑,这种比赛活动形式简单,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同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全部纳入到竞赛中来。通过百米赛跑,学生可以训练自身的爆发力以及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达到心理发展与体育发展的协调共进。针对初中生或者高中生可以组织班上学生进行球赛,针对学生对篮球或者足球具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将班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引导小组之间进行篮球比赛,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而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在比赛活动中加深与同学的合作,这个过程无疑有助于学生掌握合作意识,同时有助于提升班上学生之间关系更进一步。针对大学生等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大型的体育比赛如足球赛,这种比赛需要严密的组织,同时对场地的要求较高,通过比赛可以将大学生吸引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起到训练作用。
2.2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激励机制
心理学研究显示对学生的激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赫洛克通过实验揭示了表扬的语言或者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无疑具有良好作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一般来讲,对学生的激励以口头表扬为主,这种方式在世界训练中容易操作,同时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可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表扬。体育运动教学需要学生调动自身运动神经和全身肌肉,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观精神状态对肢体的具体运动肯定会产生影响,当学生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下,那么在参与到具体的运动过程中无疑会表现出更好的肢体性能以及协调性。相反如果学生处于一个低沉、消极的心理状态下,那么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活动时往往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此外运动过程也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反作用,在运动中获得老师表扬,掌握相关的运动技巧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2.3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习效果,老师可以运用心理学进行反馈,这样一来,就可以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老师的反馈,有助于学生增加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陷。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反馈的过程中要掌握好反馈信息的清晰度,对学生的反馈语言不仅要做到简洁清晰,还要保证信息内容的清晰。传统教学课堂上老师对于学生的具体动作往往评价为简单的“好”、“可以”或者“不可以”,这些信息对学生而言很显然不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学生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无法判断自己的动作到底好在哪里或者不好在哪里,因此学生无法进一步对自身的动作进行提高或者优化,在下一次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依然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或者层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老师在进行反馈的时候要充分保障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准确度和清晰度,从而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此外老师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控制好反馈信息的数量,一般来讲对学生的信息可以分为绝对信息和相对信息,绝对信息指的是老师为班上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提供的信息,而相对信息指的是针对学生在练习完成后进行的教学或者中蕴含的信息,相对信息取决于学生的训练效果,当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那么老师在下一次教学中就无需进行大量的理论教学了。信息的反馈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同时参考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控制,既要保证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理论完成掌握,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过度的信息反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学内容和体育训练进行有机结合,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作者:韩少勇
第3篇:心理学在学生表扬艺术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研究显示,情感因素很多时候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关键,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有实验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越足,做事情的成功率就越高。自我肯定能够激发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增强学生的毅力,并保持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从何而来?有则小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有个小男孩因为身患脊髓灰质炎、瘸腿等病症而心灰意冷、寡言少语。有一天其父亲拿了几棵树苗要他们兄妹几个栽种,并许诺谁栽得好就给谁买礼物。这个小男孩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也同兄妹们栽了树。但他并没有信心将它们养好,因为他不能像兄妹们那样随时照顾它,因而也没有精心去照顾它。令人意外的是,几天后他栽种的那株树苗长得十分旺盛。父亲如约给他买了他心爱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虽然后来他偶然得知父亲私下帮他浇花的秘密,但他逐渐乐观开朗起来。几十年后,他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来源于自我认知,而且来源于外部的激励和表扬。可以说,表扬的心理需求伴随整个人一生的成长。罗斯福的父亲正是洞察了罗斯福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相应地采取了表扬与激励手段,成就了一个伟人的传奇人生。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应该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注重表扬的艺术,方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针对学生对正能量表扬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适时性。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学生有进步、有成就、有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当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闪光点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还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友情、孝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正能量,都是教师实施表扬的关注点。心理满足焕发出来的激情足以促使学生储积更多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对知识学习和生活成长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适时性包括经常性、及时性,学生一旦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心理上就期待被认可,这时候的表扬如锦上添花。反之,拖得越久,激情消退,作用也会衰减。另外发散思维,表扬还可不局限于本人,如果当家长、亲属在场时,及时表扬家长教育孩子有方,這种能够给家长、家庭带来荣耀而形成的内驱力万万不可小视。
第二,针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层次区别,表扬应该讲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在于要摸清个体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学生成绩的好坏、智力的高低、家境的贫富,乃至身材胖瘦和容貌美丑都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应该观察、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不能平平淡淡、一概而论。如成绩经常差一、二分就是满分而本次考试得了满分的学生,教师应当大力表扬,利于学生今后改掉粗心的毛病。但对于学困生,一、二分的进步不宜同等进行表扬,弄不好还会招致其他同学的讥讽,使其无地自容。但如果学困生总分不高,而名次有较大提升,则可以侧重在进步方面给予大力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三,针对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公平的心理需求,表扬应坚持公正性。学生追求平等、公平,是希望自己获得社会的认同,受到社会同样的关注,有享受同样待遇的权利。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教师的表扬就要把握分寸,特别注意公正性。同为一件事,教师表扬了甲同学,但不表扬乙同学,或者大肆表扬甲同学,而对乙同学的表扬只是蜻蜓点水,乙同学的心理感受可想而知。另外,还要注意表扬的频率,如果将表扬始终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有亲疏厚薄之分,其他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心理抵触,教学和管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针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表扬应当注重策略性。我们说表扬是一剂良药,但必须辨“症”施治,不能滥用。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强弱之分,有的学生内心脆弱敏感,有的内心强大,宠辱不惊。心理敏感者对于突如其来的表扬猝不及防,辨别不了好坏真伪,即使是真诚的表扬,他也会误以为是嘲弄讥讽,接受不了。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扬也要审慎、讲求策略,做到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才能真正起到表扬激励的作用。反之,那些经常受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患“表扬疲劳症”,有“耐药性”,一旦没有了表扬,他们的情绪有可能一落千丈,再遇上挫折,有可能走上极端。所以,作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表扬手段一定要讲求策略,不能滥用,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总之,将心理学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的表扬艺术中,是广大教师应该重视和需格外关注的课题,运用得得心应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汤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