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整,大学生数量在逐年上升,其中有不少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差,这类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承受着更多的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业与成长.而师范类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贫困生所占比例较高。同时由于师范教育成本的增加、知识单一、就业面窄等问题,给贫困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本文立足与构建师范类贫困大学生成长帮扶体系,力图解决这一难题。
1.前言
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在不断上升,2006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为405万,其中师范类院校占据了11%,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急需健全。该体系的建立,首先要立足与经济层面,从物质上去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是凭空的,而是需要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的。其次要从帮扶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考虑,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2.构建物质生活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专业一般均为老牌专业,收取的学费较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多,这也促成了很多的贫困大学生选择师范类高校,尤其是女大学生。这也就造成了师范类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比例较大。因此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就要首先从物质生活入手,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勤工俭学,并且要做到有目的倾斜。
2.1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而获得资金奖励。目前的高校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四个方面。国家奖学金是针对在学习、体育、集体活动等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针对家庭比较困难但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学校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大学生,与国家奖学金相比。学校奖学金的范围较大,且共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三个级别。社会奖学金来自外界人员,包括企业、个人、校友等,由学校负责评选发放。
2.2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只针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是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财政补贴,以每人每年2000元,分两个学期的方式进行发放。申请国家助学金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关家庭贫困证明材料,经过学校审核以后才能领取。在部分高校,申请国家助学金同样要经过学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及各方面表现是否合格来决定
2.3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务院针对贫困大学生提出的一项优惠贷款政策,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贫困大学生帮扶体系。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无法完成学业,通过学校审核认定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计利息,不需要担保或抵押,但是需要大学生承诺还款日期,并且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4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主要是指学校通过设立一些工作岗位,由大学生来上岗完成工作,并获取一定报酬来实现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校外部分主要是由大学生自身来完成,大学生通过中介或者自己去面试等方式,在校外获得工作机会,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在补充生活费用的基础上,也很好的锻炼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很好的适应社会。
3.构建心理帮扶体系
师范类院校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到专业及性别的影响,容易受到歧视,造成自己对自身专业的否定看法。同时师范类院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尤其是女生居多,他们跟其他大学生一样,同样承担着来自家庭的期盼,但是由于专业性质受限,造成就业面窄,且就业压力大。另外由于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从小的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完整,使得他们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产生隔阂。这些都造成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沉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需要构建心理帮扶体系,解决心理问题。
3.1改变对贫困的看法
对于贫困大学生自身而言,看待贫困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能一贯的消极。要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付出努力了,终会改变生活。要相信贫困只是暂时的,它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而是鞭策自己上进的动力。绝不能让贫困禁锢住自己,更不能因为贫困而心理产生阴影。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快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贫困大学生要摆好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强者,在大学生活中克服困难,快乐的学习与成长。
3.2保护贫困大学生自尊心
对于国家学校而言,要注意保护大学生的自尊心。国家与学校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帮扶体系,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对待贫困大学生隐私问题上还亟待提高。社会应当对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进行有效的保护,而不能是大肆的宣传,更有甚至,捐助贫困大学生要把大学生的真实情况公诸于众,这对大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学校方面,不管是否贫困生都应当平等对待,包括平等收费、平等划分宿舍、平等分配任务等。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保护贫困大学生隐私,减少来自同学间鄙视的心理。
3.3对贫困大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
高校要对大学生建立心理辅导体系,并对有关人员做出严格规定。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都要建立相应档案。对于贫困生而言,要提起高度重视,要通过老师的辅导,把传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典型个案教育等深入到贫困大学生心中,让他们彻底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提高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解心理状态。
4.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柱,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塑造人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环节,而师范类大学是教育工作者的摇篮,只有培育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祖国的未来才有保障。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问题。在建立物质生活保障措施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教育工作。要教会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耻辱,要学会自立与自强,同时要教育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作者:张子鹏 来源:当代青年(下半月) 2015年1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