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三语文教学浅析
引言
各学科在新课标的要求不断进行调整。针对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课程标准教学需要,推动系统化教学的发展,高三语文教学就需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以此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基于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高三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即便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观察高三语文教学的现状就可发现其中仍然掩藏着较大的问题。此类的存在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发展造成绝对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课程标准理念尚未完全渗透。对于高三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的进行学习,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1]。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仍然停留于原地,展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此种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调。在高三阶段仍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那么学生的主体性很难获得发展。而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仍旧是陈旧的教学理念,尚未建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其次,过于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高三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外活动、讨论课中重视课堂氛围的渲染。表面上理解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教师不时引导学生,并没有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上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其实不然。不少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会应用一些与课文无关的笑料,粗略讲解课文内容。课堂45分钟,大部分时间用来活跃课堂氛围。长期以往,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度不牢靠,语言性错误石油出现。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新课程标准理解的片面化。整个课堂教学并没有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花费时间与精力。
最后,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应用,其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可改变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情况。而高三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性要求。但教师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将容易出现系列问题。部分学校唯有在教学资源受到限制的时候,多媒体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其他时间段反而禁止使用。而有的学校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要求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没有多媒体,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将会造成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很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效果。高三语文教育过度使用多媒体,很容易淡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与新课程标准不符。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三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从前文的分析中了解到,新课程标准下高三语文教学活动存在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基于此,高三语文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改善这种教学现状。
2.1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更明确的要求[2]。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高三语文教师思想僵化,很难深透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基于此,可通过有效的培训方法来提高高三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经过培训,高三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更新,教学观念也会随之转变,并与现代化发展保持相同步调。高三语文教师接受专业化培训后,就会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以此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2.2处理课堂氛围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针对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的标准是要求教师能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以此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为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发挥推动性的作用。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给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画面,随后组织学生表演。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学生还可参与进来。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就能够达到双重效果,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2.3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的要求,是要课堂的教与学形成统一性[3]。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在师生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思想与情感的碰撞,并形成共鸣。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单单观察是否存在对话和交流模式。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利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高三语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講究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从紧张的学习节奏中获得解脱,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三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更好的投入于教学环境中,实现新课标对高三语文教学的要求。
作者:胡延峰
第2篇:浅谈高三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执教高三,时常让我有种想逃的感觉,我经常扪心自问,语文的乐趣在哪里?高一二开学之初,语文书还会成为“新宠”,被禁止带课外书的学生追捧一段时间,可长长的的高三甚至连这点愉悦都没了。咬文嚼字的字音字形练习,百做不会的阅读练习,生涩牵强的诗歌鉴赏……这一切被老师和学生共同厌弃着,可又无可奈何的重复着。
发下一张模拟卷,学生大都勤勤恳恳的做完语基练习,而对作文甚至阅读弃之不理。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做,浪费时间!他们甚至还有一个无可辩驳的理由:如果能在选择题和默写上少失分甚至不失分,语文分数就不会低,阅读和写作只要不出大差错,一般平均值上下,差异不大。
我常常在想,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不是应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体验我们的母语之美吗?长长的高三,没有一本教材,这自我发挥的一年,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为我们的母语增添色彩?
一、高三语文的现实:尴尬艰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愿景不强,动力不足。语文成绩“考低分难”,“考高分也难”,语文学科的考分差距不会太大,而数理化成绩相对收效较快,又容易拉开距离,导致学生“无心语文”
教学高耗,复习低效。高三复习的展开,就意味着“题海战役”的打响。这种机械的题海训练,消耗师生大量精力,但最终却是收获甚微的感觉。我曾经就学生的复习情况做过小范围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复习都没有“个性”。
www.jhr.com.cn
反复的练习与讲解,达到的是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效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收效却“惨不忍睹”。课堂沉闷,学生机械。教师感叹“复习课难上”,学生埋怨“复习课没劲”。知识点的回顾、课堂练习的讲解是高三语文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往往会相对沉闷,缺乏激情与活力。
现实处境如此,那么高三语文是不是真的无计可施,无处用力了?
二、破冰方式探讨:事在人为,多管齐下巧引导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成功不成功,评价的关键就是两字“幸福”——教的幸福,学的幸福。课堂是双向互动式的,说到底也是情感的交流,学生愉悦幸福了,教师大抵也就拥有了职业幸福感,而学生的幸福感归根结底来源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明白了这点,教学也就不是无从下手了。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高三语文的保障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你最喜欢什么课?最喜欢什么老师?调查结果两者惊人的吻合,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然后才爱上了这门课,这个调查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
高三老师,在情感上占有优势,教师要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学生毕业后回校探望的往往是高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与部分师生关系特别好的老师。由此,我们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课外多关心指导学生,多参与班级活动,把自己从讲台上移位到学生中;课内要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课堂氛围轻松,师生沟通无障碍,让每一堂课,每一次相处都带有温暖的色彩。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生为爱己者学。
2.多样的学习目标,是高三语文的驱动力
语文学科和数理化不一样,“学习的收效率”不一样,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功利性特别强,这本无可厚非,可未免有些舍本逐末,学习语文的价值也被无限缩小。
在进入高三学习的初期,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确立“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绵长的”这种观点。字音字形题训练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就会有这种感觉“感情以往读了(写了)十几年都读错(写错)了?”这时候教师大可借题发挥,渲染读写的重要性,并有效调整训练方式,避免单一乏味的“题海战”。对于这种单一内容的训练,竞赛(男女生竞赛、小组竞赛、汉字读写竞赛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教师也可以用职业前景的展望作诱因,明确学习语文重要性,尤其强调会写作、能阅读的重要性。国内国考、各类事业单位招考的样卷可以让学生接触下,像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基本上考的就是写作能力。
语文不仅是高考中的重头戏,还是以后迈入社会应付各类考试的敲门砖。针对高三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以这种“功利性”予以诱导与激励。
当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目的性不再那么单一,不那么急于求成,不“唯分是图”的时候,功利性就会不那么强,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强,也会有部分学生会有意识的更重视读写说综合能力的培养。
3.优化课堂教学,是高三语文的方向。
有人说,高三是最好教的,无非就是发试卷、讲试卷,高三不需要煞费苦心的安排教学过程。乍听,感觉高三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可再一想就觉得这种想法其实就是高三教学“无味”的根源,高三老师还是老师,高三学生也还是学生,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个根本没变,教学又怎能发生本质变化?
就算是一道简单的字音题,教师为主导的讲和以学生为主导的解也是不全相同的;一篇阅读,文章冗长,有些文章非常优美,教师只顾题目,全然不帶欣赏,单纯的按照题目逐题分析,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即使只是讲题,不同的讲解方式收效也是不一样的,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是一种;学生互评答案,然后纠错,再整理也是一种。
教学内容越容易陷入枯燥泥淖的时候,教师越是要想方设法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语基知识巩固课,传统的听写默写是不是可以改变为竞赛打擂台方式,输赢自有奖赏与惩罚;课外摘抄,每周一抄是否可以择优录用,印上学生姓名摘录整理成册交流与展示;写作训练,教师可否尝试下下水作文,去掉名字放入学生习作中让学生品鉴……
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只要能做有心人,也完全可以优化与细化。
4.重视阅读与写作,是高三语文的重心。
在高三教学中,师生都认可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可又都不愿在这两点上花大力气,归根结底是因为收效慢,讲解练习又颇费时间。对此,师生不仅要转变观念,更要去寻找一些合适的途径啃下这块硬骨头。我绝对相信只有把握好阅读与写作,才能为语文添彩。只重视字音字形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语文二字在我看来是“言吾心声的文字”,语文的外延非常宽泛,最终是来自生活,回归生活,能表达自我,抒发性灵。所以,我要求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三学习中分一点时间给自己,用于读报,看书,看名人微博,甚至可以去写点文字更更微博,要求学生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利用生活的大环境来促进语文的学习。
课堂教学上笔者把中央新闻频道的《新闻1+1》和湖南卫视的《岳麓实践论》搬进课堂,于每周三给学生看视频并要求撰写时事评论。遇到节假日,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热点,把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记录下来并撰写评论,返校后的第一节课以抽签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所选的新闻并发表观点。每周三的时评内容固定,学生就同一个事例发表不同观点,所谓各抒己见;节假日的时评学生自主选择,内容不定,通过交流分享扩大信息量。
笔者对学生时评写作不作字数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亮观点(态度鲜明,我认为、我觉得、我赞成);有分析(结合材料,可正面阐述,反面剖析;深入挖掘底蕴及人生价值);联系实际,提出意见建议。这样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更难得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对观后写时评提出异议,大家都觉得写这样的文章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事实上,看视频也是一种阅读,是对社会的阅读,像主持人那样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撰写时评更是训练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出了心中所想。从这个事例可见,只要阅读内容选择得当,写作教学就可以自然渗透。
三、高三语文的前景:不惧蜗行,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对现阶段的高三语文,大多数人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可又是“不得不爱”。作为母语,作为高考高分值学科,都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研究学情、研究考纲,在高考教学与美的欣赏上找到好的契合点,从而不仅能进行有效地复习,还能让学生爱上我们瑰丽多姿的国语。
虽然目前这有难度,因为语文教学毕竟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高考的要求、教师教学习惯的束缚、学生学习习惯的偏差,诸多因素导致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的蜕变注定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大环境,我们看到前景也是乐观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这个弊病,并有意识的在改变;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性也越来越被重视,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在逐渐提高;教学管理上,也在不断创新,选修课、社团等发展为有助于有文学爱好的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此外,大量公众媒体开始关注语文教学,并不断丰富着语文教学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发声。眼下热门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让大众意识到了语基知识的重要性;《百家讲坛》《子午书简》《国际华语辩论赛》等节目不仅充实丰富着语文教学,更让学生见识了博学多闻、能言善辩的风采,不禁心向往之。
因此,虽是高三复习教学,教师仍要发掘一切可发掘的因素,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充分調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变成一种期盼。只有当学生拥有学习内驱力的时候,枯燥的语基知识才不会枯燥,耗时的阅读与写作训练才会被接受,正所谓“心甘”才能“情愿”。
作者:梁晴
第3篇:高三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浅显认知
中国教育只要被提及多数都是在批判,教改的持续推进,让我看到了突破这桎梏的曙光。也许是从小梦想着做一名教师的原因,我总觉得教育的改革不能全部依靠国家的努力,我们基层的老师和学生也需要为此做出一份贡献。
袁腾飞老师曾经说道:“高考没有错,错在了考什么。”前半部分我十分赞成,因为在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选拔来看,高考还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而这后半部分,我不敢苟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改持续推进,高考试卷不断革新,就我的理解来看,一张高考试卷所考查的能力,足以为你这一生的学习奠基。
以语文学科为例:出现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度太低。大多数同学都觉得语文是一个难以提高的科目,觉得语文课对他们的用途影响太小。
我的认知: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需要掌握的能力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1、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2、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等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我认为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的基础部分,而学生们再此出现的问题就是将两种能力割裂开来学习和训练。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文言文和古诗词部分,很多同学课文背不下来,背下来忘得快,背下来不会答题等情况多半都是这个原因。例: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2016年全国1卷12题)宋文帝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所以本题答案应该是“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如果同学们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把识记和理解的能力综合运用起来,将词文当作有生命的故事来看,便能够在高考试卷上直接准确的填写出来。
3、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和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高考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最需要这一能力,而同学们在这一部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理解过于死板,死扣字眼,不能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整合文章要点,概括作者的态度,而在有些句段中又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倾向,使整篇文章极度扭曲,丧失了论述类文本说特有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应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文章分层,分别进行凝练的概括,然后将部分容易出现歧义的句子,进行指点,最后向同学发问: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4、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这一能力的考查十分广泛。这主要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一个纠错环节,纠正同学对文本的错误理解和错误倾向,也是要求同学体会和思考文本的特色和社会价值与影响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同学的积极发言,大胆的说出对文章的真实感受,老师要在同学的表述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的错误理解点,合理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观点去靠拢,不要直接的告诉同学答案是什么,要逐步培养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和步骤,从学生的思维能上进行纠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5、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见解,有创见。这一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独创性观点和个人思考水平的考核。这环节将涉及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影响学生一生的思想能力的重要考查。学生正处于建造个人思想的时期,通过对语文文章的学习就是在对学生个人思想的完善,体会和感受人性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指出人和社会在发展中的弊病并且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老师在这环节的作用将尤为重要。首先,需要老师让学生先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并且告知同学们想法重复也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想法重复而不去思考,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然后,展示已经成型的想法或者是老师自己的想法,让同学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开拓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思考模式,打破学生的思想桎梏。最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错误的想法和异想天开,漫无边际的想法,将有具有创意的解读进行展示和表扬,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独到见解的水平。
6、表达应用:将表达能力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它是我们在有了语文思维后,具体实践的环节,使我们语文素养体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的语言是否生动,你的逻辑是否有条理,你的表达是否简明扼要,甚至你的人性都将在这个环节暴露出来。所以这种能力的培养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一方面,要求老师在自身的表达中就要渗透不同类别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积极地表达,指出学生在表达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修改,学习各自的优点。另一方面,老师要给同学多推荐名著和名篇,让学生向优秀的大家学习表达,而老师在这过程中应该起到审核的作用,避免学生出现模仿和学习的偏颇现象,避免学生出现邯郸学步的可笑行为。
更要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总结。就应试的角度而言,试卷中的那些考点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考查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在总结中去寻找漏洞,总结中把握规律,让我们思考题目的角度更全面,对文章的把握更准确,对语文的学习更有感觉,更有兴趣。就个人成长来看,善于总结的人生道路上的经历或失误,就是个人的一种成长,在总结逐步走向成熟。我们的老师不该只是让学生准备错题本,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总结规律,不仅要总结相似的题型,更该总结解题的的思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极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总结,原因大概有两个:(1)不会总结,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做出相应的示范,指出总结的方向。(2)不肯总结,认为总结没意义,浪费时间。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先总结一些向学生分享,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到甜头。
语文教师的任务极其重大,不仅要对学生十二年的语文知识补漏和重新建构,而且还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正确的思维想法去弥补和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张佳平
第4篇:新高考下的高三语文教学探索
广东省自2016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采用全国卷2卷。根据省教育考试院文件,2017年全国卷2卷的试题设置又有了一个新的调整,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取消了选考部分,把原来的选考内容都变为必考内容。说明白了,就是增加了一篇现代文阅读题,由原来的二篇变为三篇: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各一篇。这样一来,对于习惯于广东卷的考生,除语文能力要加强之外,阅读速度也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在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的语文教学应如何进行,才能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新高考中取得先机呢?
一、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的内因起变化,使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才有了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从激励和放手两方面进行尝试。
1.激励。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不懈追求。课堂上,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放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这就决定了考试题目要有较高的难度与深度,同时高考以考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运用、联想及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考查。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在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学期都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学生增长能力的机会。
二、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五分钟教与学的效率”,已成为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因为语文学科总是课时不够,一学期下来总是在其他学科之后结束课程,然后面对考试教师和学生都觉得心里没底。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采取做训练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强化。根据训练题的有序性和针对性,可尝试运用“六步”教学法指导高三复习,目的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率。通过做训练题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把讲和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训练的地位,突出自学的功能。
1.定标:思维的战舰驶向何方,目标必须明确,知识的海洋可载舟,就可覆舟。定标就是确定一节课的研习重点,但这一重点不是从本课出发,而是从整个知识点出发,这样就要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2.选题:因为目标明确,学习时就可以从大量训练题中选择出有价值的训练题。这既是将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认识过程,这一步的关键之处就是在于如何将题选准,使它们和学习目标相统一。
3.讨论:选定训练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解决,实在学不会的大家讨论,研究疑难问题。
4.答题:个别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则交给全班学生讨论,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回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
5.自测:如果哪个知识点重要,需要准确无误地掌握,可以进行测试,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佳的效果。
6.自结:即学生要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通过自结提高学习效率。
从控制论的角度出发,这六个步骤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这六个环节有助于信息的处理。
作者:莫志坤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