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一方面是对必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开阔知识视野,发展技能、特长,陶冶情操,提高整体素养。通过高中三年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方面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然而,2004年起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选修课教学实践面临着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呈现深圳市育才中学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问题分析
(一)选修课程所占课时比重过大、内容偏深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安排,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为5个模块共180课时,按每周5课时计,只需1.25学年就可以修完。高中剩下的一大半时间则用来安排选修课程。选修课课时太多,课程标准的要求却比较空泛,缺乏明确具体的指导,于是部分学校要么随意开设,要么提早复习应对高考,这就导致了必修课落实不充分,学生基础不扎实的局面。
从结构看,选修课程门类很多,课程标准共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现有较成型的5套教材,每套有5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不同课程教材研发单位设置的模块数量不等,有的16个,有的14个,有的12个),模块内容和名称有的区别较大,有的大同小异。而高考的选考又并非如此分类,单取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涵盖高考范围,多选则又重复,教材太多太杂,选者无所适从,既浪费资源又耽误时间。例如散文,有《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当代散文鉴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等,传记、小说类情况也大致相同。并且《唐宋散文选读》中有传记,与《传记选读》有交叉,从高考选考的角度看传记和散文又并不相容(一属实用类,一属文学类)。
从选修课课程的内容来看,现行的语文选修课教材与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内容几乎形成了一一对应。而教材由某一领域的专家编写,虽体现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但编选出来的教材比较多地重视知识的专业内涵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的接受能力,致使内容过于专业、深奥,也与选修课程设置的初衷相抵牾。
(二)课程资源匮乏,学生的选择权无法落实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在第一阶段的5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又可以在第二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目的是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显然,要满足学生需求,就必须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其中教师和学校文化资源又是关键。新课程的实施,虽然在理论层面上做足了工夫,但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M合上准备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课程资源的匮乏必然与学生需求产生较大的矛盾。由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教师几乎没有脱产培训学习的机会,尽管也利用假日参加各种讲座,进行短期培训,但时间太短,一般三五天,蜻蜓点水,收效不大。学生有强烈需求的课程,由于缺少相应的师资,结果或者开不了课,即使勉强开设了,课堂上也漏洞不断,洋相百出;或者照本宣科,味同嚼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误人子弟之嫌。
选修课程的选学,理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然而,在高二上学期前半阶段,教完必修的5个模块之后,对于即将开设的选修课,学生没有选择权,教师没有选择权,学校也没有选择权。学校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就只能围绕高考可能考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科目开设,唯一依据就是省市相关部门下发的高考必考参考模块,它暗示着未来高考和期末统考的命题走向。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仍在期末组织统一的考试,并给各校成绩排队。如此一来,急功近利的一线教学,就堂而皇之地将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选择已经规定的选修模块,学校灵活安排选修课的自主权被剥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也被剥夺了,所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表述层面。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达不到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目的,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三)教师课程素养单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但不少高中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在高考升学的分数、人数上博弈,迷失了教育应有的方向,只剩下急功近利的短视目标。教师缺少课程素养,在课程意识、课程理解和课程整合上基本上是空白。若干教师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选修课一开设,老师们就开始迅速地翻阅各种教辅、习题集,编写与教材同步的“学案”。
XuezuoCai.Com
学习《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就把一首首诗词变成一道道的诗词鉴赏题;学习《唐宋散文选读》,课堂就成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各种特殊句式”的大汇总;学习《语言文字及运用》,各种语言应用类习题卷、“提纲提要”纷至沓来……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情感熏陶统统被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所代替。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选修课虽然仍以一门门“课”的形式体现,但课与课之间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或显或隐的联系。教师应有课程的意识,把握选修课程拓展性、提高性的要求和特点。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对教材生吞活剥的“肢解”,引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被忽略,许多内容都由教师一讲了之。教学方式的陈旧落伍,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性”都得不到保证,更别奢谈个性发展了。
二、对策建议
如何克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深圳市育才中学在几年来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整合不同模块系列,浅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选修课五个系列16个选修模块,现有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粤教版、山东版等不同版本,教材的普遍情况是容量大、内容多。到底哪些教材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哪些教材能对学生的高考及未来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我校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放宽眼界,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了藤选,选取不同版本某一专题、某一单元甚至某几篇文章。例如,挑选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粤教版等各有特色的相关模块进行整合,供学生学习使用,反响较好。
在同一版本教材处理上,我校根据不同单元内容,从实际出发进行选材,增加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9个单元,每单元2部作品,薄薄的一本书,内容丰富,编选精当,涵盖了古今诸多名家的代表作,但要在9周内教完绝非易事。于是,我校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以往高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果断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在教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时,对每一单元的名家名篇都认真对待,扎实教学,而对同类作品又不够经典的就坚决舍弃,补充一些传统经典中的传记名篇。这样既兼顾了作品类型,又保证了教学时间,也更加贴近课标的要求。
在高二第二学期,选用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该教材分8个专题,节选文章20篇,而这一选修模块的#时安排只有8周时间。因此,只精选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等进行课堂研究选讲。有些专题教学,文本之间可相互打通。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读。教科书中其余篇目则让学生课余自读。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采用了分单元的结构,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三个单元来欣赏。名家名作编为基本阅读课,分类赏析编为拓展阅读课,体现了大家和群体、点和面的照应。在教学安排中,我校采取两者并重的策略并调整顺序,选择经典作品精讲,其余安排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形成有序、系统的教学。
学校开设选修课时,目标很明确,就是适应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需要,既注意实现选修课的阶段目标,也考虑不与高考备考产生较大冲突。明确有些基础性课程必须让学生达标,进一步打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上下足工夫;有些提升性课程也必须让学生有所收获。学校适当减少了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整合了选修模块的种类,浅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选修课的实施效度。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梯级、多元开发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学生素质的差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或增减内容,或放缓速度,或增加难度,有梯度地安排教学。
例如,《先秦诸子选读》按照正常教学计划最多不超过9周。但是教学内容却远远超过了一个必修模块。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先秦诸子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理解他们的思想并不容易,同时文言文本身也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先秦文章的阅读难度相当大。在组织集体备课时,我们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位教师负责钻研一“家”,充分利用现当代有关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和文学成就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随时进行集体讨论,解决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教学组织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相对集中的班,几位教师轮流指导。在保证学生对先秦诸子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又根据诸子不同的历史地位和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允许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有所侧重,理解的深浅有差别。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精心挑选各“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研读,努力做到深人浅出,不做架空分析,以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解读先秦诸子。
对于校本选修课程,学校充分考虑形成“梯度”,以专题学习形式为主,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几乎每一个选题,都是一个特有的系列。可分为如下系列。
1.基础性选修课
基础性选修课多是针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领域,或者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设置的知识性较强的专题,都与必修课形成一定的关系一或强调为必修课学习服务,如《文言文阅读人门》;或强调在必修的基础上提高,如《唐诗鉴赏》;或注重与必修课形成互补关系,如《当代小说导读》;或对必修课的有关问题进行深人探究,如《汉语文字学》。
2.核心性选修课
核心性选修课则是那些在语文基本素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课程。如要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或《论语》《孟子》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红楼梦》选读);要培养学生现代文学素养,其核心课程是现代散文选读(也可选用现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核心课程是写作。这些选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选课程。
3.拓展性选修课
拓展性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个性,为其提供发展、提升的方向,例如开设《影视剧欣赏》《话剧表演》《演讲与辩论》《小说艺术及其创作》《书法》等,着眼于提升已有能力。为全年级乃至全校学生开设的通识性选修课《青春读书课》《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选读》等课程,则注重对年轻一代进行文化熏陶、浸润。特别是《青春读书课》已形成我校品牌,在海内外都具有较大知名度。这种以文本阅读为载体,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校本选修课程,为学校营建了温馨的人文环境,学生作家、诗人不断涌现。
(三)综合分析学情,制订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效地吸收和运用。选修课教学更要研究学生的经验储备、能力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是更有效地激活高中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愿望,更有力地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效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赖有效的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现有状态的激活,提升其学习品质;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注意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比如,在选择《汉语文字学》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制订这样一些步骤:第一,教师讲授。重点是根据案例,传授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第二,让学生查阅资料,形成汉字学方面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用字调査,启发学生分析形成社会用字现状的原因。学生直接参与讲授、讨论,进行社会实践,有多方面的收获。第三,举办“汉字能否实现拉丁化”的辩论会。第四,让学生学习文献检索的技巧,学习写作小论文,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再如,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教学过程就设计为:第一步,课文品读。先让学生通过诵读深入文本,解决诗文理解方面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含英咀华,品味鉴赏诗文,又采用打擂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文进行辩论,最后联系现实抒发对诗文的体会。第二步,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用以开拓视野。第三步,援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研究文章。第四步,从某一角度联系已学过的诗文进行比较阅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同一选修模块中,有的学生对这个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有研究基础,有些则对另一专题、单元或领域有兴趣。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准许其有所侧重,各尽所能。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应做到三点:一是学会倾听,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发现与质疑,把探究权交给学生。二是要注意引导,提醒学生关注文本,使学生的观点生发真正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三是提高自身素养,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比如“诗歌与散文”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而对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愿意研究其情感、意境,有的愿意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愿意研究其翻译的准确性等等,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上,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上,也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个性,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愿意进行探究和合作,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就很容易达到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