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采矿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第2篇:中美两国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建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蓬勃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9.22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61.1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为7.05万人,硕士研究生为54.09万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显示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的同时,如何把每一位研究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作为高校采矿工程教育工作者,对比和分析中美两国采矿工程研究生专业教育与培养情况,针对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些不足给出了部分建议,以提高中国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水平。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1.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史。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始于1826年的哈佛学院高等教育改革,从那之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蓬勃发展。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采矿工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各大高校相继设立了采矿工程学科。如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柏林大学等等。与此同时,一大批独立的矿业专业院校如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也建立起来。正是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使得美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中国的现代采矿工程专业始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之后一些现代式学院如焦作路矿学堂陆续开始创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中国矿业大学为首的数所高校纷纷开设采矿工程专业;“文革”后,工业的腾飞带动着采矿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期间,包括中国矿业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积极重建和发展采矿工程学科。进入21世纪,新科技与新工艺的发展给采矿工程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在美国,过去的30年里,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无论在国家性项目上还是私人资助的项目上,采矿工程研究项目都是比较惨淡的。而采矿工程是服务于采矿业这一单一行业,因此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因采矿业的兴衰而变化。当采矿业不景气时,工作机会就会减少,新的采矿班级就会缩小,甚至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可能会转到其他专业。相反的,当采矿业繁荣时,以上情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包括采矿工程在内的工程学士一般需要四年左右才能读完,这就使得情况更加复杂。目前,中国大多数设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中南大学从原采矿学科中派生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和安全科学与技术工程两个新专业,采矿专业拓宽为采矿与岩土工程,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学士、硕士和博士,一定程度说明了采矿工程人才和岩土工程人才可双向流动和两个专业的可合并性。通过改革也拓宽了采矿专业教师的知识和科研领域,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从而保证了中南大学采矿学科在多年大环境不利的形势下,不仅得以生存而且得到较大发展。总之,为了迎合新时代采矿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在学时、课程、模式等方面做了相应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立。美国的采矿工程课程设立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岩石和煤。煤矿或矿业类企业一般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东岸,而金属矿或贵金属矿物企业一般分布在西岸。这是因为州立采矿工程项目的设立是为了服务于地区利益。因此其课程设立是为了迎合州或地区的利益。出于这个原因,为了适应采矿行业的科技变化,对采矿研究生课程的要求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需要定期回顾课程内容以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更重要的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政府监管要求,通常企业会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纳入课程以反映当前的发展现状。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国家工程院院士为例,在其担任采矿系主任的20多年里,课程修订次数就达8次之多。需要注意的是,在美国的采矿研究生教育中,包括增加新课程、删减旧课程以及课程的修订在内的一切都应通过学校理事会的同意,而这一过程是漫长和困难的。与美国相比,国内采矿研究生课程的设立比较系统和全面,其课程的设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采矿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数字化矿山、矿业经济学等课程。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在掌握采矿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学习不同方向的采矿学知识。同时,在理论学习中,导师会根据课程的需要来组织次数不等的实习,让学生有机会深入采矿第一线来感受和学习。
4.研究生培养的授课方式。相对国内研究生教育,美国的高校人才培养起步较早,因此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采矿研究生培养以课堂教育和实践认知相结合。课堂教育的教学气氛相对自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会随机抽查学生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和探讨。在考核方面,课程教授过程中会有多次随堂小考,全部课程结束后会有最终考试,最终考试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另外,美国的采矿研究生培养机制发展成熟,其理论知识和各种采矿设施、实验室健全,给采矿教育打下了基础。尤其值得借鉴的一点是,一个以导师为首的团队每周都会有一次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可以讨论学术研究上遇到的问题,或者每个人轮流展示他们自己负责的项目进程。通过公开讨论,学生们在倾听他人意见和分析不同观点中受到激励。讨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同时也确认了每个人的优缺点。随着研究项目的进行,整个团队以及导师本人的研究经验得到了扩展。在日常的科研中,导师也会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矿山开采设计任务,实现采矿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丰富实践经验。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到了实用的专业技能,也使教学工作变得丰富和高效。国内在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与美国的培养方式相似,课堂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发言。课程的考核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及写作能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的。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着重强调校企合作,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带动下,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会越来越完善。
二、对于国内采矿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建议
1.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矿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经历了多年的修改与完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经典模式。即注重采矿技能训练与培养,忽视了宏观、综合的知识培养,忽视了坚实的数学、力学、外语等基础培养,这就客观上压缩了学生未来无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学术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此,导师在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学科,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采矿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2.重视实践教学。采矿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采矿研究生教学中实践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对此,高校应该积极开拓实践基地的建设,形成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是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场所,也是学生能接触到的最直接的实践机会。实验的设置能让学生操作仪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放其创造力。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还能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训练,为进一步提高分析研究能力提供更加宽厚的思维基础和创造园地。
3.注重采矿各学科间联系。在采矿工程研究生培养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采矿各课程的独立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学生在单独的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了知识,但却不能有效联系起来达到归纳应用。比如说,在爆破工程这门课上,学习了炸药及其爆炸的基本知识、爆破器材与起爆方法、岩石爆破原理与方法等详细内容,却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在采矿过程上的实际运用。这样,学生最后虽然在各课程中都学了不少内容,但却缺乏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没有办法把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中各课程的联系,也可以尝试多学科联合考试,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整体运用起来。
三、小结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这些都要求采矿工程的人才培养必须自我完善和发展。相对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起点低。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推陈出新、转变思想。在采矿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我们要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构建符合我们国家具体国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矿业人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