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汉语语法分析及结构,汉语语法专题研究论文

2024-03-21  本文已影响 591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探究

  一、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

  我们习得每种文化,均想要在已触及地情况变化里找到规律。探索规律为我们与生俱来的。我们地脑袋于接受到全新知识后,以前地知识体系一定进行整理。学习语言和学习别的文化相同,全部流程为一项体会规律、发掘规律,还有将现存规律做到整理得流程。语法规律即为一类语言地规律,学习者将语法规律做整理,就可以促进总体语言知识体系地成长及完备,达到推动语言沟通水平地上升。在概念层次,教学语法于语言学习上为十分关键得。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

  以往地语法教学用总结法、演示法做关键,重视知识基础及老师地班级授课。以上方式将语言体系做核心,把句法构成做关键地训练系统,忽略语境将语法地束缚。如此地教学,即使能够扶助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娴熟的了解句型,因为学生往往未了解如何来操作,未懂得于何種情况去操作,所以于现实生活里地复现率不高,让已经习得地知识变为“惰性知识”极其阻碍着语法教学地成效。任务类语言教学得好处为能够极大程度的引起学生本身地学习兴趣。在教学环节上采取多种多样地任务,能够让学生存在可能多方面使用他们已经习得地语言,并且获得使用语言及达到任务地终极成就。任务教学法给进行语法教学呈现出某种不一样地角度,于这种教学法地导向上,语法教学可以达到学生真正操作地需要。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改变语法教学地构造理念,于先前教法地根本中,进行很多不同地试验。

  (一)语法教学与任务设计紧密结合

  任务型教学法着重于完成事情、做任务地环节上联系语言、体会语言、习得语言及了解语言。想要达到任务型教学法地需要,语法体系及语法知识不需要独自显现于学习者,语法教学同样不需要于教学环节上强烈凸显和重点讲,然而要求教师自觉性的把语法内容汇入进任务地构造里,结合进学习者结束任务地环节上。如此地语法教学,它的切入点即在语言知识地练习,变化成语言任务地结束。语法同样由简单地语言知识,变化到生动地语言沟通方式。然而,把语法学习融汇任务里,此文仅完成极其细微地试验。怎么把对外汉语语法系统和任务教学宗旨进行配对,为一项巨大完整地任务,此为给语法系统进行地全新阻碍。

  (二)语法教学与真实情景紧密结合

  任务型教学法提倡于实际地情况里做到语言沟通行为,重视学生使用达成任务去了解确切地语言。真实的语言情景不但可以使学习者未来地真实沟通进行准备,还要可以激发他们地学习动机及乐趣,引起加入兴趣,发展学生地语言运用水平。构建切实地语言情景,则应该于教学上,构造很多自然、真实的利用环境,给语言功能准备大量地典型,生动要教地语言知识,达到让知识结合形象地情景里。构建的情景更真实形象,就更贴合学生地显示生活,学生则可以更迅速地了解交流信息,达到身临其境,引发思考,启发抒发思想地想法。语法教学和真实情景紧密结合,即于完全体会语法功能地根本中,创建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地情境,使学生于自然地语言使用时介绍任务,以获得学习了解语言系统及语言用法地成效。像学习汉语数词体系、金钱地表达语言项目,应该建立买卖地气氛。归根结底,语法教学与真实情景紧密结合,既能增强学生地语言沟通水平,还可以引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然而怎么建设真实地情景,这里仅于构建环境及策划典型作出简单建议,此点地探究仍很大。

  (三)语法教学与学生参与紧密结合

  任务型教学法中心为将学习者做核心,就是引起学习者得学习期望及动力,启发他们地加入想法。教学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权,使他们发现矛盾、探索规律、做到思考,以建立独立系统、原理及方法,来推动语言学习。于语法教学上引起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应利用主导理念,让学生于思考地环节上进行语言知识。主导教学之重点即利用查看、类比、剖析、总结,让学习者自己感受使用语法规律,主动考虑矛盾,并非给予已规律。使用练习地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法,学习者于找到矛盾、剖析矛盾、归纳规律地环节上,既可以慢慢具备发现语言现象及使用语言规律地主动性,还可以完全的加入教学环节,和教师、同学良性沟通,做到意义商讨,得到很多理性记录,还可以凭借反思整理本身语言输出,以从头整理现存知识和能力,改变以往知识结构。语法教学得途径有许多,于教学操作上,众多学者利用持续探究,找到大量实际地教学手段。以上成绩给予促进语法教学地持续进步了动力。

  作者:李来晏

  第2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与事实的互动

  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中国语言学体现的框架是语言理论、外国语言探究、汉语汉字探究及与语言应用探究。在此之中,我国语言学界关注度最高的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探究。就本质而言,如果没有理论牵制,便不能够描述与阐述事实,由此可见,理论生命力是事实所给予的,理论主要是挖掘事实或借助事实的检测获取确认,因此,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人员务必同时关注事实和理论,借助事实和理论的互动培养敏锐的眼光。

  一、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历史代表人物

  1.马建忠

  在主要作品《马氏文通》中,使用案例大部分来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其作品对我国现代汉语语法探究有较深的影响。此书的写法是借助西方当中的“规矩”,而此书的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此书重点强调了在汉语语法当中,“句读”存在的重要意义。受时代影响,马氏未能完成自身的追求,但是,其诸多论说为后世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凭证。

  2.朱德熙

  朱德熙是我国最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法研究学者,其一整套具备开创价值的研究作品,为研究汉语语法开辟了道路,促使汉语语法研究之路更具多样化。朱学者不但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全新的语法理论,也善于使用汉语言事实,检验并且优化自身研究汉语言的方式。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当中理论和事实的互动

  1.古为今用,借鉴外国优秀研究成果

  “今”具体是指“当前的中国”,无论是在古代传承的理论,还是借鉴世界其他国家优秀的理论,都为目前中国应用实践而服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交流,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当前中国语言应用实践具体包含:其一,计算机信息处理应用实践,计算机是需要了解并且掌握语言程序的对象;其二,本国家语言教育的应用实践,其主要探究人员是本国家人民与学生;其三,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实践,主要针对外国人与外国学生。

  2.科学处理事实挖掘和理论创新之间的关联

  不但要反对唯实论,也要反对唯物论。唯实论片面认定理论是虚假的东西,真正适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理论只可以出现在我国语言文字事实当中;唯物论一味追寻理论创新,不愿意浪费时间与精力研究事实真相,忽视理论建树的重要性。因此,在挖掘汉语事实当中,不但需要深入探究显性语言事实,也需要找出隐性语言事实。在诸多事实当中,要找出具备研究价值的事实,在值得研究的事实中,找出存在的规律性,并且在规律当中找出理论问题,整合出研究方式与思路,以此更好地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3.自力更生,加强对本土理论的重视度

  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探究,就语法来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到今天为止,依然未能构建出理论流派。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论,是发展必须经历的环节,构建本土理论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在自主创新理论的过程中,借鉴外国优秀理论,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构建良性循环,才能促使我国现代汉语语法探究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4.务必加强理论建树

  其一,需要进一步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学理论,在引进的过程中,需要与汉语事实相互融合,保证在汉语当中,外来文化理论能够得到不断完善。就当前的发展研究状况而言,我国的汉语研究具体是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认知语法等。其二,需要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意识,逐渐健全本土理论。汉语学领域较为重视对语言事实的挖掘。与事实描写相对比,理论研究对研究人员提出的标准是:认真观察与储备语言事实,以此更全面地研究现代汉语语法。

  综上所述,强化事实探究和理论创新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促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迈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并构建科学的学术流派。与此同时,学术流派的构建需要独特的学术范围、标志性的言论及独特的研究方式。伴随现代汉语研究的不断发展,会产生种类多样的学术派别,学派构成后,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张昱

  第3篇: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汉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的特点。但从现代汉语语法形式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更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对口语并无直接影响。本文重点以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作为讨论基础,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由于社会时代变迁;二是受其他文化影响,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点,进而方便人们日常交流。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来说,汉语欧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封建大门被迫打开,由于列强的压迫,使得我们被迫吸收外来文化,大量的外来词的引入逐渐使得我国汉语语法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出现了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而真正的汉语语法的欧化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白话文更容易直接接受西方语法的影响。

  一、欧化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一)汉语词类功能与布局

  五四运动带动了白话文推广工作,也逐渐将欧洲语言的词汇和完全不同的语法表达方式引入中国,使得欧洲语言文化对我国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随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汉语产生了新的词类---区别词;我国传统的形容词分为基本式和复杂式,基本式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例如“高”、“矮”、“胖”、“瘦”等,而复杂式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天苍苍野茫茫”等带有叠词的形容词,在传统的复杂式中,汉语语法中没有将复杂式作为状语,但在欧洲语言影响下,复杂式形容词有了状语功能。

  (二)语体分化扩大

  五四运动倡导的国语运动使我国的书面语从文言文逐渐过渡为白话文,但这一过程也是步履艰辛,人们使用白话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白话书面语的过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印歐系语言的语法和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使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模仿欧洲语法的现象,但在欧化之处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上,现代汉语口语语法变化不大,汉语语体上也出现了很大差别,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造成汉语语体分化。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方式解析

  (一)引用欧洲语法

  西方语言文化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在英语中的“and”,作为连词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可以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句子。如果查阅《红楼梦》可以发现,书中几乎没有两个动词之间出现“和”字现象,《红楼梦》以清中期北京口语写成,代表了当时的语言现状,当时汉语语法并未收到欧洲文化影响。而在现代汉语句子中,人们采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扩大了“和”的使用范围,让“和”与“and”产生同等作用,也能连接形容词与动词。在当代书面语尤其是公务文书中,很多文章中都存在“和”带动两个动词或形容词的现象。

  (二)通过解析欧洲语法,创新汉语语法结构

  汉语与英语无论是在产生背景、发展变化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任何语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吸收外民族语言文化的优势部分,取长补短。由于汉语、英语的巨大差异,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汉语语法的空缺,进而丰富现代汉语语法结构,满足当时人们的汉语使用需求。受长期使用文言文的影响,传统的汉语语法有着绝对性,也可以称之为固定性。传统的“最”字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如“皇帝权力最大”,没有人敢说自己权力最大,这就是典型的排他性。但受英语翻译作品的影响,出现了“最XX之一”,例如“宰相是皇宫中最有权力的官职之一”,虽然这个“最”也有一定排他性,明确了排他范围,但应用却更加广泛。

  (三)模仿欧洲语言

  汉语语法作为一种意合语法,现代汉语句式非常灵活,有些句子是直接应用英语句型,虽然这些结构是五四运动前没有的,但这并不是违背汉语意合语法的要求,而是填补汉语语法空缺。因此,通过模仿一些英语语法句型,将英语语法句型直接演变为汉语语法,或者对传统的汉语语法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方便与人们对汉语语法的需求,让汉语语法更加适合人们习惯,提高现代化汉语语法在书面语言中的应用范围。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封闭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以来,我国汉语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也出现了汉语语法欧化趋势。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推广白话文,并通过吸收西方语言文化中的优势部分来丰富现代汉语,对我国现代化汉语语法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很多人都会盲目爱国,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侵蚀,但从客观角度分析,现代汉语欧化现象是我国现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大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汉语语法的灵活性。可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洲语言文化融入现代汉语语法中是我国语言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作者:王政卿

  第4篇:掌握汉语语法基础探究虚词“之”字用法

  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占据很大的篇幅,中考试卷里占比也较大,可见是很重要的;文言文作为悠久的文化,又是我们必须要继承发展的。

  语言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在语法方面,有许多古代虚词和结构形式就常常运用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书面语言里,在词汇方面也是这样。因此,适当运用汉语语法,对文言文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虚词中“之”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最大,意义和用法又不尽相同。了解“之”字的词性和用法对学习古汉语由其是刚刚入门的初中学生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词性上讲,“之”字的用法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1“之”字用作实词,只有一种用法就是做动词

  如: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2)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3)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为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上五个句子中,“之”都当作动词讲,可以译为“到……去”。

www.pingyin.cn

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是有规律可循的。前四个“陇上”、“市”、“广陵”、“蜀川”等次或是地名或表示地点,(5)句中,“至”是抽象的方位名词,也可以看作地点。我们在看这几个句子的主语,(3)(4)句可以看出主语是人,(1)(2)省略了主语“陈胜”“郑人”,整个句子合起来应该是某人去某地,结构为“某人+之+某地”。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初中课文以外还有别的用法,如:

  (6)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7)枭(xiāo,猫头鹰)逢鸠(斑鸠)。鸠曰:“子将安之?”《枭逢鸠》

  其中(6)句中之和所连用,我们可以看成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那么“之”就必须理解为动词;(7)句为课外文言文,“子将安之”是宾语前置,如果将之理解为提宾标志的话,那么句子又却谓语动词,所以之字只能当初动词解释,其实安解释为那里,也可以看作是地点,只是句子位置有变化罢了。

  2“之”字用作虚词,用法有助词和代词两种用法

  “之”字当解释为助词时,有五种情况。

  2.1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如: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语《师说》)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

  从上面两句看,“之”字分别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名词作主语,动词作谓语,结构为:主语+之+谓语。

  2.2宾语前置,不译,但是“之”字分别位于名词和动词之间也有例外

  如:

  (10)“句读之不知。”(韩语《师说》)

  (11)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这类句子叫做宾语前置,通常出现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11)动词“有”,宾语“陋”,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用公式为:宾语+之+谓语。

  2.3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如:

  (12)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

  (13)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这类结构简单明了,一般容易掌握,结构为:定语+之+中心语。

  2.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4)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15)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这类用法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结构和“3”刚好相反,为:中心语+之+定语。

  2.5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如:

  (16)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17)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之”字当解释为代词时,有两种情况。

  如:

  (18)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

  (19)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20)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

  (21)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这四句中,(18)句中之代指齊国军队;(19)句中之代指狼;(20)句中之代指窗户。这类句子之均为前指,要么指人,要么指物,为了避免重复使用代词,这类为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21)句中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往往指代一件事,这类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但究其位置都处于动词之后,所以结构为:动词+之。

  在日常教学中,熟悉掌握“之”字用法,多阅读分析古汉语,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会真正体会到古汉语的迷人魅力,才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陈复益

  第5篇: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结构差异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第一语言,从上世纪开始出现在中国教科书课本之中,其受重视程度愈演愈烈。而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学习汉语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逐渐普及的双语教育让我们不得不重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的学习,而在这之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其语法结构的差异。汉语是刚性的,英语的柔性的;汉语是显性的,英语是隐性的。

  一、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结构的总体特点

  (一)汉语注重句法中词序和虚词的使用,缺少词的形态变化

  汉语作为一门讲求“意”的语言,在词类的使用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规定,各词类之间相互转换,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法成分,准确清楚的表达出句子的涵义。从词类的角度来说,汉语中的名词词类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作谓语,当然,还有一些名词可以作状语。;动词主要用来做谓语,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做主语、宾语、补语,有些也可以作定语。此外,汉语相比于外语,省略现象严重,以至于不在同一语境中的人有时候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这与汉语重意合有直接的关系。而且量词和语气词应用十分频繁,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表达不同的情绪与感情。

  (二)英语语法结构简单,逻辑清晰

  相比于汉语重意合的特点,英语十分注重形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关联词的使用上。两个简单句之间必须要用关联词来连接,一般不可以省略。另外,英语的词类变化也十分复杂,谓语动词有十六个时态,其中最常用的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等。句子的结构逻辑简单,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基础上增加若干成分,使得英语成为一门具有很强的分析性质的语言。

  二、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结构的显著差异

  (一)词类

  汉语和英语词类都分成实词和虚词两种,其中汉语词类的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及拟声词;英语词类的虚词包括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拟声词和冠词作为汉语和英语词类的特殊大类,在不同的语法结构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

  (二)短语

  在汉语和英语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约定俗成的短语与习惯用法,与英语短语按词性进行分类的不同,汉语短语按照句子成分、词性等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述补短语、诸位短语、数量短语、方位短语、能愿短语、“的”字短语等,其中连动短语作为一种特殊存在,在连动句中发挥着结构性的作用。而英语短语中的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不定时短语、动名词短语、粉刺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大部分用来表示习惯用法。

  (三)基本句法结构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的等级关系都是从句子到短语到词再到语素,但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的短语只要加上语调就可以独立成句,由此,出现无主语句,即“谓语+宾语”,而英语中这种句法结构完全不成立。谓语不只是动词或动词短语,还有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主谓短语等。另外,英语中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汉语中副局之间的功能词有事则有,有时则无,主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并且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更为复杂。

  (四)语序

  英语的语序,除了疑问句和祈使句之外,其语序一般按照主谓宾的结构,形容词做定语时,至于名词之前,短语或从句做定语时,置于名词之后,补语置于宾语之后,表语作为英语中的特殊成分只能放在系动词之后,状语可置于句首、句末和句中。汉语的基本语序按照主谓宾,宾语置于动词之后,补语置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英语由于有形态变化,语义不完全以来语序。汉语由于无形态变化,语序依赖语序。

  (五)虚拟语气的表达

  虚拟语气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建议、想象或猜测,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情,表示主观的愿望和虚拟的情况。英语虚拟语气的形式是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的,表示现在的虚拟语气用过去时,表示过去的虚拟语气需在过去时前加上be动词的过去时,表示对过去的假设用过去完成时,每种对应的情况都有自身的规则。而汉语无法用动词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偏正复句、副词或者是感叹句等举行变换的形式来进行。

  (六)特殊句式

  英语中的存现句表示客观存在,其句式表现为There+be/不及物动词+名词短语,方位词与介词连用通常置于句末;汉语中的存现句表示某地、某时某人或某物的存在、出现或者消失,其句式为方位词+动词+名词短语,方位词掐通常无借此,介詞短语置于句首。英语中的被动句为be动词+动词的过去分词,时态以动词的形式变更为准;而汉语中则表现为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通常以加上助词调整时态。最后,把字句作为汉语中十分特殊的存在,对“把”后面的动词具有处置性的意义,强调宾语发生的变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详细的阐述了汉语和英语语法结构之间的差异,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中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系统,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一主要特征帮助我们学习两种语言时把握主要方向,有利于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结构的发展。不同的语言体系是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而不同的文化差异也在特定的氛围中造就特定的语言体系。

  作者:王安怡

  第6篇: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教学建议

  一.汉德语言对比

  在德语中,有一个汉语中没有的概念——格,格在德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可以看作是德语的核心。那么什么是格呢?简单来说,格代表着一种功能,是名词、代词或其他词类在句子中的一种具体的搭配关系。[1]德语中一共有一至四个格,每一格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但句子中的成分必须遵循语法规则,不可以随意省略。

  语言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中没有格的概念,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有许多困难。与日耳曼语系的德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形态变化和形态变化标志。汉语具有稳定性,句子语序相对固定。[2]汉语有句子中的成分在能够表达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丰富的语气词和量词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学习汉语的难度。

  二.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语法教学建议

  汉语语法类别庞杂,语法总量大,使用方式灵活。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点到面、从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对教育教学方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不盲目迷信前人说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在针对对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提出的合理性建议有:

  1.选用适合的教材,教师有能力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一般来讲,教材的编写者并不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人,这就使得教材必须符合教育和教学的一般规律,要体现出科学,规范,通用等特性,而且顺应时代、顺应语体、顺应文化,这样的教材不针对某个班级或者某个学生。为教材赋予特殊性和指向性,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在对德语母语者的汉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的依据来自学生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汉语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等,之后教师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减少德语母语的干扰。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障碍,这种语言学习中的干扰其实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3]它不但会使目的语停留在母语的影响下,还会造成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固化”[4]。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该在减少母语干扰上下功夫。教师应根据汉德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进行对比区分,方便知识点反复操练。

  3.加强汉语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要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增添趣味性,可以尝试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之间的联系,或者能够有选择地使用有趣的例句。孟国先生曾经提出:“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或者说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其实,课堂趣味性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技巧息息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把难以理解的语言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受益最大化,最简单办法就是让教学语言趣味化。

  增强语言的实用性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在课堂上塑造语境,为学生模拟语言使用的情境。但是随着这种方法的使用,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有时候课堂上使用的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常见。所以建议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语言应用于平时。

  4.合理使用媒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到媒介语。学生学习程度和学生母语背景的不同,要适时适度使用媒介语。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听说能力不强,可以使用媒介语,同时要穿插常用的目的语,为后期教学做准备;在教学的中、高级阶段,需要教师自然过渡到使用目的语授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5.学习者回避策略的对策。外语学习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某一知识点不熟悉的时候,通常都会采取回避的策略,换一种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5]虽然能够使接收方理解基本意思,但表达方式常常不恰当,不得体,容易产生误会甚至矛盾。回避策略会使第二语言变得“四不像”,既有着母语的色彩,又有二语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长期的写作练习把问题暴露出来,反复练习,增加重复率,鼓励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一味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用小阶段的胜利来鼓励学生,使學生面对自己的弱点。总之,多纠正,多磨练,多鼓励。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教好对外汉语,了解学生是第一步,随之就要了解好学生的语言背景,并根据学生的语言背景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少绕弯子,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让更多国家的人喜欢汉语,学习汉语,扩大汉语的影响力。

  作者:马晓奕等

  第7篇: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简析

  作为一种语言,包括原始尚未成熟的语言,必须对其进行语法规定,以便对人们的表达方式加以限定,进而使语言更具表达性。如果一种语言没有语法,那么可以说其不能被称作语言。因为这样他人无法理解你想要用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就会失去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工具所存在的意义。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而言,其自始至终都将关注重心放于明确语法范畴的问题上。近十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围绕着该问题展开过不计其数的讨论并且坚持不懈的讨论,这都在明确汉语语法范畴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明确语法范畴的首要工作便是对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进行精准的辨别分析,汉语语法范畴的明确工作也无非如此。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分析手续的过程中,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遇到了语法研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因而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不太发达的语言仍然可以分清词类,由此得出一种“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品类和性质”的认识。二十年代以《新著国语文法》为代表的现代汉语语法论著都是完全从意义的角度确定词类的。但划分词类的目的毕竟是为了说明语法,由于汉语中的许多实词可以在不改变形式和基本语义的情况下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从而造成了词类虽已确立,而不能服务于句子分析的尴尬局面。二十年代的语法学者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留下了“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这样一句引起众多争议的断语。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学术界围绕着中国文法革新展开了激烈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话题的出现意味着依据意义标准划分语法范畴的方式已经不能够得到当时汉语语法学者的认可了。这场激烈的讨论最终结果是:对通过句法功能的方式区分词类做出了初步认识,并且涉及到了词类、句法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四十年代中期出版的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两部著作,虽然都还基本上是从意义角度说明词类,却明确地坚持了“词有定类”的原则,并引进了“词品说”,试图解决词类在句法中的不同功能问题。这两部著作前所未有地挖掘了丰富的汉语事实,在词类范畴的具体分析中揭示出许多新鲜的语法特点,为以后关于词类功能的分析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集中讨论了区分词类的标准问题和词类与句法的关系问题。在这次讨论中,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各种主张都得以充分阐述,最终还是看重“结构关系”的主张逐渐成为主流认识,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表明其后产生深远影响的“分布说”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共识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早期涉及汉语语法的文学作品大多照搬外国已经成型的语法模式,错误地将研究重心放于词与句子二者上,肤浅得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出组词造句的相关规律,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真的是毫无意义可言,且严重阻碍了汉语语法研究的进步与发展。词形的变化并不能够反映汉语语法所具有的特征,基于此,想要揭示汉语语法所具有的规律,必须要探索其他语法单位中反映出的特征。上世纪中期是结构主义思潮影响汉语语法研究的时期,词组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赵元任著、李荣编译的《北京口语语法》就用几种基本结构阐释汉语口语的造句法;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汉语的五种基本句法结构,即:主谓结构、补充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

  在语法内容的扩充进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语法是作为一个纷纭复杂的语言体系存在的,对于汉语语法而言尤其如此。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者而言,汉语语法领域可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展该方面的工作是通过借鉴外国的相关理论,以及自己独立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汉语语法体系,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正的形式进行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时常提醒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虽然学习语法相当枯燥乏味,但是一定要努力掌握语法知识,坚持不懈,不使前人的汗水白流,迎难而上,把对自己的阻碍当做人生道路上的跷板,使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新世纪合格的大学生。

  作者:阿依古丽。热西提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相关作曲家,著名钢琴作曲家有哪些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