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经济管理系的论文大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论文发表

2024-03-21  本文已影响 611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文化创新的形成与创新教育的探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立创新型国家,高等学校必须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在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必须重视创新文化教育和创新文化的形成。  一、国内外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创新教育的概况  最早研究创新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给创新的定义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近代最早开展创新文化教育的是美国,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先将创新教育课程引入职工的教育,使职工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目前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创新教育课程,还出现了50多个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一些基金会。除大学外,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后,美国许多公司如IBM公司、无线电公司、道氏化学公司等也设立了自己的创新训练部门。  创新文化教育发源于美国,很快传向世界,在日本、德国、英国、前苏联和俄罗斯等国也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和创新的研究。1984年后,日本实行新的大学教育改革方案,重视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并制定了“实用新案”以法律措施对创新活动予以保护,使日本成为发明大国,专利申请雄居世界第一。  前苏联也一直比较重视创新文化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创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60年代逐步普及,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创造发明学校,创新教育的对象从大学生、中学生到工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开设的创新教育课程有发明学、创造心理学、专利学、发明史等,成立了全国与地方性的学术组织,提出了TRIZ理论,形成了现代发明方法学体系,为参与创新创造发明活动的毕业生提供就业门路,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文化机制的形成。  在我国最早提出创新教育思想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他发表了《创造宣言》。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进创新教育,1979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许立言教授首次在该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此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湖南长沙轻工业学院陆续将创新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在2010年后也开设了“我爱发明”的专题栏目,对形成全民创新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方面、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何将创新文化教育引入到大学生本科教育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课题。马云阔在《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和经济管理类的特点,提出了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胡延松在《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王翔在《应用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创新研究》一文在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整合的创新性思路和措施。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情况可知,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各国都非常重视,并制定出各自的政策加以鼓励和支持,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二、目前国内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对开展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及成因分析  虽然上述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层出不穷,但针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文化形成及创新教育的实施的实践经验总结却很匮乏,并且在很多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相当多的误区,目前国内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创新教育时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有:  1.认为文科类学生不像理科类学生,没有掌握生产经营方面的专业技术,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文科类学生不像理工科类学生,如机电、计算机等专业比较好搞小发明、小创造和小改革,有天生的专业优势,文科类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2.认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创新教育主要在中小学生开展,大学生没有必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3.认为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相比,专业学习更重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  4.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要有专门的经费,没有经费的支持也难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  以上的观念主要是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创新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  1.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接受了管理理论的系统学习,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更强,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其组织能力和协调方面有其优势。在者创新正如关士续教授指出:“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技术社会学和技术经济的概念,它不是指技术本身要进行创新,而是指将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中,其结果是由重要生产要素组成的生产函数发生转移。”所以说重要的是具有将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技术能力,所以无论是什么学科、什么专业都可以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可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2.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无论年龄大小,在人身的不同阶段,从事不同职业都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比中、小学生多,其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想象力会更加丰富,想象的资源更多,更利于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开展。  3.创新教育与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将创新教育有机的融合到我们的专业学习之中,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会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对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利用Excel开发代理商管理系统的活动”,要想开发出这个系统就必须对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要用到《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的知识;在系统分析中对代理商管理的业务过程要搞清楚,那就得用到《分销渠道管理》这门课程的知识,这些都激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最后要利用Excel开发这个系统,就必须掌握Excel操作技能,尤其是利用Excel制作代理商管理中代理申请表、代理商档案表、产品明细表这些基础表格。以及利用Excel中的IF、VLOOKUP、RANK函数构造公式,实现对供货情况及代理商的回款情况记录和统计,最终利用公式计算各代理商的返利比例及返利金额,并根据年终的代理商的表现调整代理级别给予激励。通过创新教育,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更愿意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的学习”,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也促进了其对技术层面的关注和学习。  4.我们认为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要与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应将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并不需要专门的、大额的经费支撑,关键是注重校园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启迪创新心智,开发创新潜能,学习创新方法,掌握创新技能,提升创新素质。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实践类课程少于理工科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其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对《网络营销》这门课程由讲授54学时改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外加课程实训1周。“微博营销”实训中,除了让学生分析现有的微博营销的成功案例及模式外,让学生思考未来微博营销会出现哪些收费的推广方式,正如搜索引擎营销也经历了从免费到付费的历程。从而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融合。  三、创新文化形成过程及创新教育实践成果分析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机制。  开展校园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文化教育,要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要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创新文化教育机制的建立,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实现从观念引导到行动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建设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由创新者以已知信息、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出具有新颖性、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可以通过实施创新文化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得以培养和提升。  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针对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特点出发,对经济管理类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加强教学的改革,加强创新文化的教育,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文化教育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三者有机融合的方法。我院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中得出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特点及创新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1.在经济管理理论方面,通过专业的学习有自己的专业所长,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善于思考,虽不具有专业技术的优势,但在创新活动中不易受专业技术理论和认识的束缚,思维更大胆,更活跃,更富有发散思维的能力。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注重教学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将创新学、创新教育、创新的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教程等创新教育类课程拿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中,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教师要介绍本专业课程的理论发展历史、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趋势,让学生接受本专业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激发创新潜能。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中,介绍了某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后,让学生针对该方法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并给与正确的引导。  2.想象力十分丰富,但缺乏创新性想象,难以产生出具有实施意义的方案和方法。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中,适当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中有些内容按项目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组成团队,互相讨论解决的方法。如在《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自拟题目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小组内成员思考后可以相互讨论确定题目,分工开展工作,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由小组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由学生组成的评议组给予评分。再如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改变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的做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结合自己毕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拟定研究题目与指导教师商定。通过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学生的积极性,专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2012年有多篇论文获得了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奖。  3.富有灵感,但不善于把握。主要表现在对灵感的出现无准备,或没有察觉,使灵感从身边溜走,失去了创新的机会。通过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把握创新灵感的能力,养成关注灵感生产的机会。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大学生挑战杯、ERP经营决策竞赛、用友杯技能竞等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合。如在大学生挑战杯活动的开展中,引入创新教育,介绍创新的方法和技能,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  4.喜欢团队作战,一般不擅长单兵作战。经济管理类学生比理工科类学生更愿意一起开展讨论,研究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积极思考,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但一般不擅长单兵作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针对此特点我们注重在创新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意愿组织团队,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跟踪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工合作,有意识训练个人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团队的协作和配合。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通过多年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鉴于篇幅问题,仅罗列出目前我院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骄人成果如下:  1.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湖北省课外科技作品大赛获省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2项;  2.2011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SCM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三等奖;  3.2012年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湖北省总决赛获二等奖;  4.2012年“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二等奖;  5.2012年“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之星”企业模拟经营大赛华中区一等奖2项。  通过创新教育和创新活动的开展,我专业学生赢得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98.47%。在创新教育活动的示范和带动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我院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我们在经管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创新文化的形成及创新教育实施要点如下:  一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活动呈现出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新的发现往往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之间产生,学生的知识必须有足够的覆盖面。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改变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个性化,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关键点,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好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细节。  二加强创新教育的基地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训练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技能是无法进行创新活动的。近年学院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工商管理类专业建立了ERP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实验室、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企业经营决策实验室、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心,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和各款实验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校内实验实训平台。  三探讨产学研的结合,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平台。我们组织学生署期到企业中实习,利用企业的设备、企业人员和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经济管理类建立了稳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如武汉钢铁集团、中商集团、捷利物流公司等多处实训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参与企业项目研究与探讨,使年青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注重创新环境和氛围的形成,营造一个能够培养创新人才,又有利于创新行为的环境是很重要的,根据国外学者对世界创新能力强的公司调查研究发现,惠普、富士通、苹果等公司管理层会竭尽全力让员工过得舒适,给他们额外的休假创造一个舒适环境和氛围。  我院在创新环境和氛围的形成方面取得的成绩有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营造自由、合谐的心理环境,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想法和建议,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式教育变为主动式的学习。  对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与创新教育的思索,我们仅就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予以了实践,并总结了上述经验,对于其他教育高等院校比如211、985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创新教育的实施尚未涉足,文中的实践经验也有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结合一切实际情况不断与时俱进。

第2篇:论高校校园文化培养下的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成为大学辅导员关注的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亟待探讨的主题。其方法可以从师生交流,学生活动几方面来探讨。辅导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文章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党、团、学、社”丰富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方法的研究。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发展目标、理想追求、工作作风、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的总和。同时,也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营养环境,不断激励着大学生的理念转变、综合素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基础。  校园文化积淀内涵、孕育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积蓄力量、推动民族前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必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的知识学习,也不是单一的校园活动锻炼,创新人才培养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性、综合性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在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弘扬。目前,通过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新型人才教育的思想,真正实现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创新型人才教育的转变,从传授专业技术的“授技型”向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方面转变,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向全面地开发智能、培养能力为主方面转变。  1.1 创新调研先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开展调查研究和教学改革。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电询、座谈会的方式对在校生、应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进行调研。  1.2 创新课程改革拓展实习基地  学校应重视激励大学生专业课程大实习的参与意识。走访实习基地,为专业大实习提供更多机会,以此形成“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推动校园文化,也推动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  1.3 搭建师生桥梁打造和谐校园氛围  目前,高校都重视师生沟通、师生的科研能力和立项技能的培养,不断倡导、提升师生学术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具体来说,可以每两周举办一次班导师学术专业指导沙龙,以教师的学习经验交流、模范事迹来鼓舞学生们不断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在每次机会中得到营养,充实能量。  2 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创新发展  2.1 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创新型人才教育  高等教育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授技”轻“育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为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实施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学校自身要强化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并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创新培养模式。  2.2 开拓培养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加大力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课题,以辅导员所带学生为试点,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体系。  3 “党、团、学、社”丰富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1 党建促团建引领文化齐向前  党建工作起到了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促进团学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思想品质的作用,仍需继续努力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转正工作,做好学生党员生活、创最佳党日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示范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带动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3.2 团支部建设保证校园文化稳步前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系列团日活动、团委干事培训会、学院优秀团员评比、团员民主测评等方式开展团建工作,以团学课堂来提升学生创新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的积极性、对自身创新思想培养的先进性。  3.3 学生会校园文化发展的主力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会举办各项活动。如,新闻学专业的“模拟新闻发布会”、“摄影大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学术交流季”都达到了“以赛代练”的目的。学生会的活动还能拓展学生体能锻炼、增强体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健康保证。组织足球、篮球、运动操比赛,增强了文艺、学习、体育的三者互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立体式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健康保证。  3.4 学生社团发展培养个性兴趣  社团课堂引导学生个性创新,培养兴趣多元化的体现,激发专业兴趣,能够体现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文化内涵。  3.5 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品牌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如,“学术讲座交流季”强化知识、巩固创新技能;“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志愿者计划”等讲座调动同学们积极思考,创新学习方法;开展“模拟课堂大赛”、“优秀教案设计大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大赛”、“创意作品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创作的第二课堂,培养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  3.6 实践提升动手能力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跨文化交际、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新生重新认识自我;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进行职业定位。还可以举办多场“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职业经理人从就业形势、择业技巧等方面等带来真实的经验交流。此外,还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  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多样,如何能够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成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第二课堂的时间中多做基础工作,通过设计学生活动,推动师生互动交流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黄河母亲河朗诵稿子,黄河母亲河原唱歌曲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