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全程化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将就业指导全程中就业指导目标、内容、时间安排、实施方式等所有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这一就业指导模式贯彻了指导理念、指导内容、指导时间及实施路径全程化的基本理念。[1]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全程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生入学阶段,主要从专业认知、学业规划、人生定位等方面入手,坚定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明确职业目标,从而适应大学生活;第二个阶段为专业课学习阶段,主要从基础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培养、就业规划等方面入手,调整、反馈、评估大学生涯规划阶段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第三个阶段为求职就业阶段,主要从就业政策解读、升学择业指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模式的全程化在运用分阶段、分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由“自然的我”—“社会的我”—“职业的我”的角色转变,形成了符合医科院校的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主阵地,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课程质量,那么如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专业化成为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可以从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推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一)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结构,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一般由各学院主管就业工作的书记或者副书记,学生工作处教师以及辅导员组成,具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因此,聘请各高校相关专家、学者、省市人力资源就业服务相关工作人员以及优秀校友整合校内与校外师资,建立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是促进教师结构的优化,保障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体系,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评估体系是完善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质量的推进器,而教学考核机制则是推进就业指导教学评估成效的保障。医学院校要构建“教学队伍评估,教学内容、方法评估,教学管理评估”的就业指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注重师资培训,培养指标建设;注重实践教学指标建设;注重课程规范化指标建设,完善教学考核机制,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评估。
(三)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建设
在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高校应给予就业指导任课教师更多的校内外相关内容的培训的机会,将“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工作,专家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职称评聘方面,任课教师主要以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院系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学生工作处的就业工作负责人以及辅导员为主,学校在职称评聘时予以适当倾斜;在评优政策方面,学校要坚持以“总结表彰促发展建设”为原则,要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的总结表彰会,其中包括对就业指导课程优秀任课教师的表彰。
三、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创新化
就业指导课程平台创新化是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就业指导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线上平台利用学校网络技术资源构建医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教学平台,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中心开展应用研究,参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用书,构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以及就业指导”为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网络平台,例如职业测评子模块,在课上或者课下教师均可开展,并根据学生的测评数据和结果分析帮助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程线下平台建设,主要运用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内容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促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具有创新性,形成就业指导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
四、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化
医学专业的本科阶段学习时间为五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阶段(大一)—自我定位阶段(大二)—素质养成阶段(大三-大四)—自我提升阶段(大五)。为了构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化,医学院校可以将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心理辅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与四个阶段统一结合起来,以系统层次的方式分类教学内容,以规范化和精炼化梳理教学计划,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体系化。
(一)认知阶段为新生入学至升入大二前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医学院校肩负着引导帮助新生完成心理转型与重塑、适应高等教育特点、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使命。[2]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开设大学生涯规划与指导类课程,以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为例,为新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在新生入校后开设《大学生活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包含:校史校情、校规校纪、学习生活指南、理想信念与成长成才四个部分,其中理想信念与成长成才部分可以从初级党校、专业教育、感恩教育、学风建设以及恋爱教育五个方面分别展开讲授,解决新生的适应与发展问题。
(二)自我定位阶段为学生学习生涯步入大二的阶段
這个阶段学校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职业认知,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方面上。医学院校在引导学生自我定位的过程中,要强调“三个结合”:职业目标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职业目标要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职业目标要与职业发展要求相结合。学校可以搭建课外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依托学过的基础医学知识,到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或者志愿者服务基地进行相关医疗志愿者服务。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医学生扎实医学基础知识,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建立积极地就业观,定位自身价值。
(三)素质养成阶段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大三到大四的阶段
这个阶段学校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上。学校在教学上更加注重临床思维的塑造;在科研上更加注重学生科研意识的养成;在综合素质上更加注重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医学知识结构尚在塑造阶段,可以依据本阶段学生特点将见习纳入教学活动,加强以医院为主的单位见习活动。见习实践也是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医科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医学生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3]学校在素质养成阶段,着重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可以创新培养方式邀请省市高校就业服务的老师、优秀校友、创业指导专家针对就业的政策进行解读,基层就业的情况进行分享,创业学生进行指导,创业项目进行扶持,使学生熟悉专业特点,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就业择业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自我提升阶段是医学专业学习生涯的大五毕业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重心放在毕业求职和升学方面上,学校的重心放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和强化就业心理素质方面上。同时学校引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职业目标与理想时要注重四个结合:岗位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利益与奉献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开展包括求职技巧、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与就业咨询服务、专场招聘会,从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淼.医学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创新研究.[G].2012.05.
[2]金一斌罗美华刘孝菊.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2(07):42-44.
[3]龙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虚与实.[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6):82-83.
来源:青年时代 2017年19期
作者:吕莹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