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80年在南京、合肥、武汉等地开始,已经有30多年的发展史。1996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进一步规定了高等教育的法律的地位,所以在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大的跨越,作为高等教育的类型,它们与高等普通教育进行比肩相应的理念和定位。那么基于高职技术教育特色的“六维一体”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则进一步加速了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究。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 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消除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的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教改经验,以全新的教育的观念作为精神指导,同时以劳动市场作为导向,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其真正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构建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同时把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作为课程当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标准,这样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一门课当作评价考核的标准,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使其能够具备普遍的应用和相应的推广价值。 三、基于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特色的职业指导 (一)提高学生面对未来的困难心理承受力 这里所提到的心理素质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学生对今后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帮助其在职业困难中能够获得更好地面对困难、提高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学生走出社会,就需要面对职场上的所有困难,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大学生不但需要提高个人的技术,尤其是高职技术人员,由于缺少经验,工作岗位就需要从底层员工做起,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能够接受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所致。 很多大学生好高骛远,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导致许久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就是没有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能力,手高眼低,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二)增加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就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把困难和挑战抛之脑后,如果一旦从事一份职业,就需要根据自己当初的目标,开展自己的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的时候,更重要的强调要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因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是高职生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必要条件,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才能将企业生死与自身的规划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才能让企业的员工团结在一起,克服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 因此,加强高职技术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对高职生快速适应未来职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职业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强调高职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具备思想和行为上的认同,认同企业的文化,将企业文化的精髓当作是自己工作的指南针。 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培养,并构建一个成才的机制,加强高职技术人员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和成才机制等所需的实用知技能进行重点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和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帮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学有所成,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针对一些认为自己具备自主创业的学生,则扶持他们进行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并跟踪辅导,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性强和个性特长鲜明的高素质人才,优化社会人才结构。 四、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考核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考核实际上是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课程进行的训练,它主要是针对平时能力的训练和课程综合性的训练,学生职能力的提高,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却不是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因此,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也同样如此,职业能力不仅仅是职业技术的提高,而且需要职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构成,所以职业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进行其它素质的提高。 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环环相扣,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需要进行经常性鼓励和鞭策。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主观表现和能力证据(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工作或者企业职业活动经历),对于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的规范和经常性的锻炼。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高职特色职业指导当中的组成部分,它是高职课程成绩考核当中的一部分。 强化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特色职业指导课程,能够让高职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反思职业,定位职业,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养成职业认同,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以更优异的状态投入工作。 五、结论 就业和自己创造的岗位能力与自身的素要有密切的联系,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够成为复合型人才创造一个就业的机会,对于现代高职技术专项学生来说,在今后的择业和创业的过程中综合能力非常重要,只有迎合现代人才的模式和现代的人才观,才能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通一门专业的“专才”,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挑战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毛俊生.藤球材料[M].2011,(12). [2]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2011. [3]李强.我国优秀藤球运动员人格特征影响[J].2011.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1. [5]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A].南京师大学报,2011. [6]张高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大学出版社. [7]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A].前沿,2010. [8]徐京生.藤球运动[J].中国学校体育,20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