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小学科学课堂中存在有哪些问题?)

2022-09-12  本文已影响 39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

摘 要:

关键词: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学手段。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很值得探讨。  一、教师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自主发问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主体,就必须自主提出问题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力。而教师的提问则无法达到相同的刺激强度和效果。因此,学生自主提问优于教师提问。?  在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传统提问方式为“生问生答”的开放性提问方式。例如:在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课时,在共同研究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后,我出示钩码,先让学生猜测它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有猜测可能会,但大部分同学猜测不会,可当他们通过实验之后,发现结果并不是像他们刚才猜测的那样,这时就产生了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我见机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想问的呢?”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为什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呢?”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而这个问题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现在已经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这种真正的探究动机的作用下,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  现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另外一种现象,教师往往完全由着孩子走,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叫好,而不敢做任何的评判。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问话“关于某某问题,你想研究什么?”学生非常热情地提出各种问题。学校教育毕竟是学校教育,学生必须在教学计划的规定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且不说不可能让学生离开教学计划来“自由”,即使可以,甲生要“自由”地向东,而乙生偏要向西,教师也就无所适从,课也难上下去了。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教师会说:“这节课我们先研究这个问题”,然后把学生其他问题放在一边,或者说:“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而到底什么时候,我想教师也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1、激发探究问题的欲望  仔细分析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所提问题有研究价值,并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二是有研究价值,但因各种原因在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三是没有研究意义,已知答案或没有答案的问题。例如《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在出示磁铁并给它命名后,为了突出开放性,教师这样提出“关于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有想研究磁铁的成分的,有想研究为什么能吸铁,有的则想知道磁铁是怎么来的,有的为了配合教师把课上下去提出自己已知答案的问题“磁铁能吸铁吗?”有的学生提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发现不外乎上面三种类型。  2、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氛围  第一类问题往往是教师所期待的,由于材料准备充分,一般都能解决。如上面的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第二类问题由于场地、材料、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进行研究,大多不了了之。如磁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吸铁?学生提了问题,就想知道,这就是兴趣的表现,这就是求知欲。如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不管这些问题是否能在课堂上解决,我们都不应该让它消逝,不然这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浪费,也是对学生求知心的伤害!第三类是学生为了提问题而提的问题。关于这一类问题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找准真正适合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样就能减少由于这些问题而浪费的时间和带来的探究难度,但也要注意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和保护提问题的积极性。  二、课堂中有效提问策略  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由学生提,有时也可以是教师直接给出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开门见山,直奔重点,而绝大多数我们研究的正是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1、教学新课前提问要有启发性  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每一课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每一单元集中学习某一方面知识,而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应该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上《蜡烛能燃烧多久》这一课时,先演示点燃蜡烛,罩上玻璃杯这一实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蜡烛点燃罩上玻璃杯后熄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氧气没有了,有的则猜测是氧气不够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这两种可能,由此引入新课的第一个活动。这种铺垫式的提问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新课时提问要抓住重点  每节课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教师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动物和植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外,提出动物和植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就是生物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的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  3、训练时提问要抓住联想  联想有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只要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最后形成概念。例如《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教学,当我问到“关于老师出示的动物你们还知道什么?”的时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说开了“我知道兔子是哺乳动物,蛇是爬行动物。”“我知道蛇是靠身体的摆动和腹部的鳞片往前运动的。”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补充。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将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了老师出示的动物的其他知识,充分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  正如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合理的提问,有意的提问,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合理的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追求最生动、有价值的“提问”,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启发学生、引领学生,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探求的方向。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好玩儿的桌子大班教案(大班领域活动桌子有多长)上一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学追求)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