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数学课改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
与以往的课改有所不同,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改,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小学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而数学方面的内容则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能按照过往的经验实施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在态度和方法上实施转变,否则很容易给小学数学课改造成不良影响。
一、注重问题的求异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虽然比较开阔,可是必须得到引导,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去思考和分析,从而不出现较大的偏差。小学数学课改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日常数学课的问题,或者是课后解答的问题,都应该将问题的求异性更好地体现出来。例如,按照“一材多拼”的原则来实施。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图形方面的知识,且图形知识占有的范围比较大。此时,教师可以将图形做出良好的拼接,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拼接方式,让学生对图形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为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手持不同的图形,与本节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拼接出不同的图案。低年级的学生偏向于拼接基础图形,包括汽车、房屋等等;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将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圆锥体等做出拆分拼接,由此来对立体和平面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保证思维的良好转变。
二、一题多问
在小学数学课改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完成,还需要将一道题目进行多种问答,让学生在已知的条件中寻找出更多的内容,利用推导解答的问题,完成后续的知识学习,将创新思维更好地培養。例如,低年级的一道题目,已知条件为小红家距离学校800m,小明家距离学校300m。由此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包括:小红和小明,谁家距离学校更远?谁家距离学校更近?小红上学需要比小明多走多少米?小明上学比小红上学少走多少米?小红家距离小明家多远等等,这些问题既可以在已知条件中寻找,也可以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和推导,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有些答案也不是固定的。
三、注重过程的探索性
就小学数学课改本身而言,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还应该在过程的探索方面努力。现在的很多小学生智力开发的时间比较早,很多家长都会提前在家中做出相应的培养,由此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具备更大的竞争力,在思维上也更加开阔。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在题目和知识的了解上,加强过程的探索,将过往的探索条件与现在的条件相互对比,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索公理、定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得到更好的成果,而不是局限在固定的灌输方法上。
四、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课改在开展的过程中,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完成。例如,教学应用题“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时,学生共想出五种解法。解法一:设白兔有x只。列方程x+x=18,x=15,15×=3(只)。解法二:设黑兔有x只。列方程5x+x=18,x=3,3×5=15(只)。解法三:18÷(1+5)=3(只),3×5=15(只)。解法四:18÷(1+)=15(只),15×=3(只)。解法五:18×=3(只),18×=15(只)。由此可见,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加透彻,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多元化,并不会局限在固定的思维上。越是多的方法来解答问题,意味着学生的创新思维越强,在日后的学习上,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本文对小学数学课改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展开讨论,现下的很多教师都开始应用创新思维培养对策,从多个方面来帮助小学生在个人素质上得到更好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课改必须按照小学生的阶段学习目标来完成。
作者:温玉荣
第2篇: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改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开设实践操作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掌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教学功能。而将其运用到数学课改之中,能够起到成功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水平以及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值得对其进行广泛推广。
一、实践操作对于小学课改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带动
数学教学由于抽象性较强,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手段,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或者抵触等消极情绪,并不利于数学课改的落实。而实践操作活动的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的方式,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整体活动趣味性较强,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按照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小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创新水平[1]。但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以知识讲授式为主,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实践教学活动的运用,能够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使他们能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逐渐探寻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三)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就心理层面而言,知识点获取与动手活动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小学生年级较小,形象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亲手实践的过程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这也是帮助小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强化的有效途径。教师会通过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像在进行“三角形”特性的学习时,老师便可以让学生通过建立三角形模型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特性进行明确,这样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带动小学生智力以及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全面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将以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1)》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实践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进行介绍。
(一)明确实践操作准则与要求
由于模型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较大,而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所以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让小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活动方向,并要就活动实际开展情况提供相应的要求,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2]。
(二)正确示范,合理引导
由于本课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各图形的关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图形的拼组来获得美的享受,所以笔者设计了“制作风车”这一教学活动。在活动开展前,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几组风车的图片,有效激发起了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其次,老师要向学生示范风车的正确制作方式,并在示范过程中通过启发式问题以及引导提问等方式,来引发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思考,像老师就作风车的纸向学生提问纸的形状,进而代入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等;最后,老师要让学生按照示范进行风车制作,并提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形或者其他图形剪出正方形,或者剪出其他图形,进而再次激发出学生对于“图形”的探究欲望,顺利完成本课教学。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还能整体课程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风车制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平面图形的特性,并能够对所学图形关系进行初步感知。
三、结束语
鉴于实践活动对于数学课改的作用,数学教育者应对这项教学手段予以足够重视,要按照实践活动极为注重学生主动能动性的特性,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教学为主,按照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科学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從而将实践活动的教学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打造出更加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
作者:陆芽
第3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改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则幽默: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看完之后,我没被可笑的现象搞笑,而是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也许,这仅仅是个冷笑话,但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创造力、主动性哪去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没能力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其中的缘由,更无法提出“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我只想从自己的课堂入手,发现问题,再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改变一些东西。下面我将谈谈课改课堂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点滴看法与做法。
世界本就是个问题的世界,没有问题就不能成为世界。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知道问题,能不能发现、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一切知识被教师加工过滤后送给学生,识记、复制、呈现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当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学完后,他们从当初的“十万个为什么”变成了“一切应该如此”,这才有了刚才的幽默:“什么叫自己的看法”?才有了令所有教育人为之心痛的“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上杰出的一流人才“钱学森?之问”
我校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时,建构了“导引精炼,当堂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就专设了这样一环节——质疑解惑。实践证明,这一环节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知识深度的挖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就如何让质疑解惑走向高效,走向价值,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一、营造质疑解惑的课堂气氛
一开始在“导引精炼、当堂反馈”课堂教学模式的所有环节中,质疑解惑环节是一节课中最冷清的环节。因为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质疑,怎么质疑?对此,我一开始的做法是教师示范,教师在深入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知识的主干处、理解的易混处和展示的杂乱处,先预设几个问题,以追问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可收效甚微,学生总认为老师的问题是来考他们的,他们只负责回答,还是很难学会自己质疑。后来转念一想,我觉得还是先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质疑环节的热闹场面,明白此环节中自己到底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于是我将备课时预设的问题一个个写成小纸条,课前悄悄的交到几个爱表现的孩子手上,让他们在质疑解惑环节把这些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一次的课堂尝试下来,气氛远比我想象的要热闹,要激烈。握有小纸条的孩子问题一抛出,其他孩子就积极踊跃的抢着回答,甚至于还有孩子模仿着也抛出了几个问题。虽说问题跟知识的联系不大,但最起码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在此环节该怎么做。抓住这个契机,我对自己安排的“托”,和那些仿照质疑的孩子们大肆表扬了一番。
二、学会肯定学生的任何一个质疑
虽然孩子已经明确质疑解惑环节自己该做些什么,可不敢问,不想问?又成了新的困惑。记得在文摘周刊上我看了《不会也能举手答题》,讲的是瑞典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便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是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课堂上提问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很多学生是跳着举手说:“我,我……”。有时,当老师抽一个迫切想要回答问题的学生后,他会站起来摸着脑门想半天然后不好意思地说:“我忘了!”。让老师觉得他们很可爱又可笑,学生绝不会考虑这种回答对不对、老师会不会同意我这种观点、答错了大家会不会笑话我等问题。
如果我的质疑环节也给学生这样一种环境,是不是敢大胆质疑的学生就会多一点呢?从此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都是以抢答的方式进行,不用举手,自己站起来想说就说。如果回答错了,老师不会批评,而是启发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思考,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记得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大小和尚吃馒头那个例题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一个大和尚能吃3个馒头,而三个小和尚才能吃1个馒头?”问题一出,全班哄堂大笑,我没有迎合他们的笑声,而是为这个孩子树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眼睛齐刷刷的看向了我。“老师觉得这个孩子太爱打抱不平了,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看的呢?”此时孩子们争先举手。有的说:是大和尚欺负小和尚;有的说是小和尚饭量小;有的说,这只是一个题。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又问:这位同学提的问题有意义吗?一阵热烈的掌声,既鼓励了质疑者,也激励了其他同学,让他们有勇气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自我思维的结果,只要是学生想弄明白的问题,我都予以肯定和支持,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想我所想,言我所欲。此时学习不再是负担,课堂不再是讲堂,它已经演变成放飞学生心灵的舞台。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诀窍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識预习过后,多数孩子就自我感觉没什么疑问或不懂的了,叫他质疑问题,他还真不知道该质疑什么?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的孩子即便什么都不懂,他也不会将其转化成问题来质疑。对此我就教学生,质疑不是只能质疑自己不懂的知识。相反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重要知识,易错知识,都可以将其转化成问题在质疑环节来考同学。听到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成问题来考他人,孩子们质疑的劲突飞猛进,知识也随之在他们的质疑中得到了深化。
四、积极思考,让“质疑”点亮课堂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这样的学科更应将思考与质疑同步,使质疑与解惑一体,这样课堂才有层次的美、立体的美;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活泼流畅、生机盎然,知识才能得以层层挖出。在教学《数对》一节内容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新的位置表示方法,且这个知识学起来也很简单,我就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如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在表示数对时一定要列在前,行在后呢?用数对表示出的位置我们一定能很快找到吗?表示数对时中间的逗号能不能用顿号或者其他符号来代替呢?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有的问题自己知道答案,只为考考他人,给自己带来成就感;有的问题自己一知半解,提出来想得到他人的点拨。学生自身在提问与答疑的过程中有思考、有理解、有分析、有判断,自然收获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在展示完例1(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学生的位置)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数行时一定要从下往上数?就不能从上往下数吗?”当时我把赞许的目光投给了提问的这个同学。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得太有价值,太有难度了。可能需要我出场解决。没想到,台上的孩子马上就能回答:“因为从图上看,最下边是最靠近老师讲台的,所以我们就从下面往上来数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着是例题2第二组的展示,他们展示的是公园平面图,用数对表示出公园里各个建筑的位置。在质疑环节又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刚才我们从下往上数行,是因为最下行是最靠近老师讲台的。那现在这幅图没有讲台来做参考了,也一定要从下往上来数行吗?”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这次非我上不可了,正当大家冥思苦想时,一个清脆的声音冒出来了,我知道:“因为大门在最下面,我从大门进去,肯定要从最下面靠近大门的地方往上数。”不约而同的掌声再次响起,从他们的掌声中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对该同学的回答非常的满意。此时不知又从哪里冒出一个声音: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从上往下数行的情况呢?多么有价值的追问啊!随着不同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已经到了最高潮,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开始争论起来了。此时我觉得自己真的该出场了,我还连声说道,老师甘拜下风,这样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令人满意的答案我是不会提,更不会回答的。当时你们不知道,被表扬的同学有多洋洋自得。接着对刚才一连串的三个问题我做了小结:这是人为规定的,如果你变了顺序而别人还按照规定读,就会误解。接着我又强调:其实数对位置的表示方法先写列后写行,怎样数行列都是与以后学习数轴息息相关的。
“学问学问”,要既“学”且“问”。只有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当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质疑”的种子,当老师引领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时,“高效课堂”已悄然而生。“高效”不是摆设,无法拼凑,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课堂效果。
作者:杨荣慈
第4篇:有关小学数学课改的思考
小学教学改革施行之后,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新课改热闹表象背后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寻找合适的解决策略,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1.小学数学新课改现状
许多学校都对新课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课改教学上做出了积极配合和不懈努力,为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就目前来说,在新课改推动下,小学数学呈现出以下特征:(一)青年教学骨干担纲。在新课改教学上,许多学校都选拔了一篇教学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来担当实验教学的重任。这些青年教师不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还有想法有干劲,最终为新课改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二)学生参与程度提高。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当然,学生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以此为指引,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利用合作学生、课堂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利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强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也有明显体现,许多教师都主张让学生在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和实用性知识联系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小学数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小学数学课改存在的问题有:(一)重结果、轻过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大纲还是在教科书上,都以教师的教为核心,学生的学相对不受重视。在新课改施行后,这一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旧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等错误的思想认识。如个别老师为了得到好评,通常会花较大的功夫去准备一节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践行课改精神,不会主动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法,表面上看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然则使课改步入了理念与实践相背离的错误轨道。(二)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新课改施行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方法也引进到数学教学中来,但是,综合来看,教师在教学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较为被动,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述、师生问答、习题练习为主,学生很少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数学教学也显得枯燥无趣。(三)课堂热闹有余,有效性不足。在课堂教学上,个别教师错误的认为,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只有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热闹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个别教师动不动就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中来,即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分组讨论,导致课堂教学热闹有余而效果低下。
3.小学数学课改优化策略
数学课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作为课改的主要承担着,要勇担课改重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投身到课改中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夯实小学新课改的基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改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坚决贯彻执行新课改理念,强化知识形成过程教学,采取稚化思维教学策略,从学生认知、兴趣角度出发,进行过程教学,使学习知识形成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知识过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关心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还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经历了直观感知,是否有所发现,是否掌握了数据处理、严以证明等数学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研读教材,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科学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开展教学。最后,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为学生提供观察、探索、交流、表达机会的同时;促进课堂开放和延伸,利用不定性开放题、实践操作等开放性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和探究学习能力,以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石海英
第5篇:小学数学课改应注重坚持创新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人人学有价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它强调每位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离不开新课改的创新要求与创新原则。小学数学新课改提倡创新、要求创新,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教师摒弃传统不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杜绝一切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和思维发展因素的产生,以创新的姿态解放学生思想,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学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呼吸与发展的空间。
一、小学数学课改注重坚持创新的内涵
小学数学新课改要求创新和主张创新,它以创新的教育理念横扫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界,给予传统教法与评价当头棒喝,它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习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为课改切入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教育汁液,为教师指明了教学发展与改进之方向。小学数学课改应注重坚持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反常、求新、和本(合乎课改本意)”的前提下深入贯彻创新理念和方法,做到坚持创新。小学数学课改坚持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坚持教学体制的创新。课程标准是在普及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前提与要求下规定的,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和教学评价作了系统、硬性的规定,但传统教学体制过于目的性和计划性,将很多不可抗因素忽略掉,致使数学课标对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硬性束缚强、弹性指导弱,教学一度处于紧张状态,自由空间很少。教学体制的创新为教材多样性、丰富性与教学创造性、灵活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展空间,是新课改注重坚持创新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坚持教学思维的创新。思想是行动的指挥者与引路者,创新性思维更容易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坚持教学思维的创新,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用创新性思维能源扫除一切旧思想、旧观念,使教学从理念到方法焕然一新。教育与课改思维的创新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发展与更新,逐渐与时代教育创新接轨。思维的创新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多途径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形成自主性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是要不断坚持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以往数学课程标准将教师的“教”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其主体性地位的实现。课改坚持创新的一方面便是尊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化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创新因素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边边角角。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教师也更加注重帮助学生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即通过创新学习方法达到学习效率的提高。死记硬背、题海训练极度掩盖了高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陈旧与古板,只有坚持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
二、基于课改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同时这也是新课改创新理念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必然要求。以往数学教学模式不善于基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而是一味将传授知识,加强模仿与记忆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求知探索、自由个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质疑、探疑、析疑、答疑的能力。例如,在执教《认识物体和圆形》时,可以将一些实物置于讲台上,让学生大胆说出物体名称,并提出问题:“哪些是圆,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终活化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二)积极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发和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学生在平等激烈的讨论中涤荡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与创新。例如,在《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挑战性十足的问题情境:“大家会算‘390+420’这个计算题吗?大家可以分组互相讨论,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能又对又快地得出结果。是不是算法只有一个呢?请各组将各自的算法展示出来。”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多样化数学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毋庸置疑,小学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应用于生活。小学生独特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使其对生活现象保持有浓烈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创设多样化的数学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感悟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教师应做到两点:一是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生拉硬套,扭曲生活现实。二是教师要创设开放化的生活情境。在学生对课内知识熟练掌握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延展,在开放性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课改注重坚持创新具有多方面内涵,它不仅要求教学体制和思维的创新,同时也要求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创新。这一系列课改创新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基于课改创新要求的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用自身行动将课改创新践行到底。
作者:黄灵灵
第6篇:在小学数学课改教学实践中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在努力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在转变,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愈来愈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在小学数学课改教学实践中感受如下。
一、教师不直接去“灌”,而以少数学生“灌”多数学生。
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都已认识到“满堂灌”的危害,都在有意识地转变这种教学方法,但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多教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当前有不少的小学数学课堂,其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教学时教师频频发问,为数不多的优生就来“和”,表面上教学顺利、气氛热烈,实质上把大多数学生放在“听众”席上。这种做法比教师的“满堂灌”的危害更大。实际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研究、去讨论,教师要相机点拨、诱导,要与他们共同研究、相互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学困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二、课堂组织讨论太流于形式。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的讨论太流于形式了。主要表现在:①讨论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好像成了一堂课中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而不得不有的一个环节;②讨论的问题不太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根本找不到讨论的焦点;③最根本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缺乏指导,导致学生讨论变成他们自言自语,大家发表见解变成优生们轮流“发表演说”。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
三、课堂中的激励手段“五花八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都采用了许多激励手段,其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集体鼓掌并齐说“表扬他(她),顶呱呱”,有的发小红花,有的发小红旗,有的甚至把物质奖励也引入了课堂。在一次听课中,授课教师给每个答对问题的学生都发一本作业本作为奖品,整堂课下来竞发了几十本还不够发。对此,我们不禁要想:这堂课这么做了,下堂课怎么办?数学课这么做了,其他课怎么办?“作业本”这类奖品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没有了它学生还会那么积极吗?我认为,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必要给学生以鼓励,但这种鼓励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辅以一些简单的激励手段。如: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及时肯定学生学习中的成绩或进步,对原来不爱发言现在勇于发言的学生可让学生给予鼓掌表扬等等,切莫给予物质奖品。
针对以上几个突出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加强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同,方法也多样,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数学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创新教育思想。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将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徐树英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