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改善现存问题。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对策 施工项目是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所以对施工项目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特点,本文认为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紧紧围绕工程项目承接、施工生产、竣工结算、交验后回访保修、剩余工程款清收等环节,对其经济合同、内部控制制度、预结算情况、成本支出、财务收支和效益情况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评价其经济效果,并提出审计结论和建议,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施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一、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开展了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但成效不太明显,存在着诸多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主客观原因。其中,不得不否认的是被审计对象的一些特殊性加大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难度,进而产生了各种弊病,如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多样化,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变动性,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不定以及工程量的波动性和工程收入的不稳定性等特性,导致审计的两个重要指标——工程价款收入与工程成本支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建筑企业“项目法”施工的普遍推行,组织结构上的两级管理模式使得其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两级组织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审计制度衍生了许多问题:第一,有的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失真或披露不完整,造成审计结果的无效性;第二,施工项目集中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对审计工作的消极配合如上报资料不全、不催就不报影响了审计效果;第三,对审计发现的影响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不及时采取措施,信息沟通不良,风险加大,致使日后损失越来越大。这些审计问题存在于任何一个实行两级管理模式的企业中,对规模持续扩张的建筑企业来说,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施工项目竣工前后存在大量隐患 建筑企业的产品工程项目最终完成大致需要经过工程项目承接、施工生产、竣工结算、交验后回访保修、剩余工程款清收等几个阶段,如果前期签订的合同存在漏洞或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偏高,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企业施工阶段的认定不及时,竣工后对现场的废旧物资长期搁置不予处理,工程款难以及时收回,影响外包项目决算长期难以办理,形成无法解决的“三角债”关系,这些都会使建筑企业蒙受损失,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施工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其审计评价的难度。此外,施工项目责任成本标准缺乏客观、公正性,更加大了对其经济活动完成情况的审计评价风险。 (三)审计队伍难以满足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要求 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包括施工项目从投标、中标、组织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涉及面广,实施难度大,而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的审计队伍并无法适应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第一,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病即仍未走出财务审计框框,查错是其唯一任务,无法抓住重点,仅拘于形式,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第二,大部分建筑企业审计机构孤军奋战,且人手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甚至有的被审计项目采取消极配合、积极防御的措施,这些均会加大审计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有序有效的开展。 (四)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由传统财务收支审计向现代管理审计转变,许多大中型建筑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成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规和规范尚未建立和健全,当前各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均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方法,客观不足,多样性有余。由于施工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多以事后监督为主,事前监督作用明显不足,且多依赖经验或一些相关性有限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审计评价,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完善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与管理层沟通,争取各部门积极配合 内部审计机构既是帮助企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服务性部门,就应与企业管理层的目标取得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审计效果,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审计人员不应拘于形式,查错究弊,应切实为企业发展着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加强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此外,要促使管理层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成本细化分解到各经营管理环节,减小施工项目部市场风险的同时刺激各环节负责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出力。 (二)建立健全施工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和法规 有效的制度和法规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保障,在大环境还未有相应法规出台时,建筑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步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操作,大型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针对施工项目中的共性问题科学、客观地制定有效的审计制度和办法,共同推动行业制度和法规的建立和健全。审计经济效益,不应凭表象和个别数据来判断,应建立健全具有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价指标、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评价指标、工程合格率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评价指标等。指标体系应该根据被审计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从而提高审计评价质量,使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更为有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积极开展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做到两结合。 1、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重点,点面结合 如前所述,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审计人员应当在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抓住重点,对招标、投标环节中,要充分了解施工项目的投标情况,将中标价格与标底进行比较分析,为后续的审计评价工作做好准备;对工程项目承接阶段,要注重对施工项目合同签订的审计监督和评价工作,尤其是合同内容是否完整、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经济法规要求等;对施工生产阶段要重点审查材料采购及租赁、成本费用控制等经济业务,将实际施工水平与计划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对工程项目竣工环节,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审计、工程款结算的审计,对分包队伍的经济效益尤其要重点评价。对各环节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及时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细化到各个环节,减小事后工作量和难度的同时增强涉及实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的办法,即从建筑企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项目作为审计对象,以典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解决面上的各种问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实现收效快、带动面广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事前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营销情况、施工合同和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施工管理各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目的是对于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出现的问题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避免决策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的差距以及施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同时,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建议,是反映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最终体现。事后审计并不代表审计的完结,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落实提出的审计结论和增效措施,真正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效益审计还要进行后续审计。 3、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审计队伍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是对每个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其次,既要具备传统的财务知识和审计技能,还必须增加法律、信息技术、金融、工程造价、项目管理、建筑和地产管理等知识,同时还须一定比例的专才如建筑专业人才、工程预决算人才、计算机人才等,形成门类齐全又不乏专业能力的审计实力阵容,此外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效果。最后,审计人员毕竟是对经济效益的评审,对施工项目组来说是一种“威胁”,消极配合、积极防御的做法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灵活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宗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初探[J]工会论坛,2007(3). [2]天津市政公路信息网.浅谈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审计?ArticleID=5476 2007-8-1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