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新型工业化是其他三者发展的基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对海安县工业经济升级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对县域工业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做了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海安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一)突出载体建设。海安县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板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海安县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海安县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片区,力求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功能区划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海安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力装备、电子、色织等特色产业园。海安省级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也纷纷在海安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海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重视新兴产业。海安县以优化结构驱动总量扩大,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初步建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欧贝黎太阳能电站、浚丰太阳能、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海安县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
(三)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海安县建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提高了对外总承包能力,率先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了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兴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力度,在进行配套生产的基础上,向整机生产方向发展。着力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鹰球集团、耀华玻璃、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亚太轻合金、润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
(四)加强升级创新。海安县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了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鑫缘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该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唯一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引导纺织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培优扶强成长企业
1鼓励企业争先做优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队伍;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大企业库,确定分年度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区域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3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2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结合地区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四)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1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利用中央和地方投资,全面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严格控制“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同时,按照发展集群经济的要求,有序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2积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认真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示范企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工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努力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延伸及链接,推进秸杆工业化综合利用,加快秸杆固化、成型、气化生产企业建设,推动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化工、建材等行业工艺、技术、设备淘汰更新工作,整顿、关闭一批高耗能、低效益的建材、化工企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社会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推进企业完成绿色照明合同能源管理和工业企业完成锅炉改造合同能源管理。
作者:葛晓梅 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