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考察了鹤壁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鹤壁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鹤壁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以便为鹤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最终推动鹤壁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之路。
一、鹤壁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从1957年建立鹤壁市起,该市工业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煤炭为主、轻工业为辅的时期(1957年建市至20世纪80年代)。建市以来,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比重占绝对地位,煤炭、机械、电子等产业均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主导突出、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1989年,全市企业总数达到6097个,工业总产值146 993万元。
第二阶段:接替产业逐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煤炭、食品、电力、建材、金属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等8个产业,形成了八个产业共存的局面。
第三阶段: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和完善期(2008年至今)。2008年以来,鹤壁市现代工业体系逐步构建和完善,从鹤壁自身优势出发,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标准,确定了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汽车及零部件三个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精深加工、电子两个新兴先导产业。
二、鹤壁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6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64家,较2005年增长115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家。
(2)工业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煤电化材一体化、食品工业、汽车及零部件三个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两大新兴先导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三大战略支撑和两大先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6%。
(3)重大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动力。2009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68.27亿元,同比增长32.1%,是2004-2006年三年工业投资的总和,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4)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加大。紧紧围绕煤化工、食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陶瓷、电子、服装等具有集群发展优势的产业,实施了产业链招商和配套产业招商,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5)产业布局集聚化功能不断强化。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规划了宝山、鹤淇、金山和黎阳等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浚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石林陶瓷产业园区和鹤山产业园区等3个市级产业园区,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
三、鹤壁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发展呈现“产业单、链条短、层次低、规模小”的状态。“产业单”,指产业结构长期以煤炭、电力为主,虽然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单一的现象没有大的改变;“链条短”,指工业产品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层次低”,指主要产业缺乏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停留在初加工水平;“规模小”,指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效益不稳定。
(2)产业升级转型的能力有待提升,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成长后劲大的高增长行业相对不足,高端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相对滞后,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实力不强。
四、鹤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
(1)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和完善重点产业行业专项规划,形成上下贯通、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引导投资方向,有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严格规划管理。加强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衔接,强化政府对空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使规划成为政府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政策引导
(1)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切实按照“三同时”原则,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清洁生产。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适当鼓励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
(2)加强财政引导支持。统筹使用市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扶持资金重点向煤电化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金属镁精深加工等新兴先导产业倾斜。
(3)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制订高效快速简便的操作办法,贯彻落实国家、省对企业的增值税转型、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优惠政策。
(三)提升环境
(1)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合城市道路网和公路网,加快区域性高快速路、市域性高快速路、干线性主干道等路网建设,完善鹤壁市与周边城市的路网体系。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对外交通方式与城市内部交通的顺畅转换。
(2)建设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大力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天然气高压管网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逐步形成高效、可靠的天然气供气网络。
(3)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统筹推进
(1)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制定实施、重大项目策划引进、用地指标落实、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等环节的统筹和协调,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有关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完善科学考核机制。科学设置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完善新兴业态的统计方法,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分析、指导和推进等工作的需要。
(3)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作用,分析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做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
作者:胡文娟 来源:商情 2011年4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