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管子经济学思想,管子阐述经济问题的篇目

2024-03-30  本文已影响 246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农业社会,农业经济更是社会经济的根本。因此,农业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推重是必然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在《管子》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管子》从国家兴亡、民众生存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的重要作用,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重视和加强农业的重要意义。

  1.重视和加强农业的经济意义第一,重视和加强农业事关民众饥饱。《管子•揆度》中说:“农有常业,女友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故先王谨于其始。”《管子•八观》还说,巡行一个国家的田野,观察它的耕耘情况,估计它的农业生产,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是饥还是饱。耕地不深,働草不勤,宜种的没有种,未开垦的地方杂草丛生,已耕的土地不肥沃,按照它的人口计算其田野,荒地多而耕地少,即使没有水旱之灾,也是饥国的田野。“故曰:行其田野,视其耕耘,计其农事,则饥饱之国可以知也。”

  第二,重视和加强农业事关农民安心生产。《管子•立政》认为,君主不喜欢农业,不重视农业,不加强农业,农民就不会安心从事农业;君主关心农业,重视农业,加强农业,农民才会安心农业生产。即所谓“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www.xunziyuan.com

  第三,重视和加强农业事关百姓富裕。在农业经济时代,百姓的富足取决于农业生产。因此,《管子•五辅》强调,英明君主要想百姓富裕,首要的任务是强化农业,“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

  第四,重视和加强农业事关国库充盈。《管子•小问》记载,齐桓公曾问管仲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管子回答说:“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就是说,努力耕种土地,合理安排农时,国家就必定富裕。《管子•立政》指出:“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富也。”《管子•八观》还说,巡视一个国家的山林湖泽,观察它的桑麻种植情况,估计它的六畜养育,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如果虽有广阔的山泽,却不禁止乱伐草木;虽有肥沃的土地,种植桑麻却不得法;草料虽多,饲养六畜却要收税,这就堵塞了财货的大门。物产不充足,即使金银珠玉众多,也叫做贫国。“故曰: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

  2.重视和加强农业的政治意义

  第一,重视和加强农业可以使百姓安居乐处。《管子•轻重甲》中说:“地辟举则民留处。”意思是说,只有发展农业,土地充分垦辟才能使人民安心居处。《管子•治国》也说,“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这是古代农业社会产生百姓流亡的根本原因。因此,《管子•君臣下》中说:只有鼓励农业生产,使无所事事的游民有固定的职业,这样小民才可以有效治理。“劝农功,以职其无事,则小民治矣。”

  第二,重视和加强农业可以使国家安定有序。首先,重视和加强农业有利于实现上下亲近和顺。《管子•五行》认为,农夫辛勤耕作,草木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民用充足,国家富庶,才能达到上下亲近,诸侯和顺,即所谓“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另外,重视和加强农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治理。《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第三,重视和加强农业可以使天下民众归附。《管子•轻重甲》认为,国家财力充足就有远方人民前来投奔,所谓“国多财则远者来”,并以舜帝迁徙为例来说明重农可以使民众归附的观点:舜帝一次迁徙便建成小邑,两度迁徙便建成大都市,三番迁徙便建立国家。舜帝并没有申严刑罚注重禁令,而人民纷纷归附,就因为离开他有害,跟从他有利。舜帝善于为人民兴利除害,因此天下人民纷纷归附。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生产;所谓除害,就是禁止扰害农业。

  3.加强和发展农业的军事意义

  第一,加强和发展农业有利于保卫国家。《管子•权修》指出,农业不发达,粮食不充足,百姓饥饿不堪,就不可能打仗,就无力守卫国土,城防就不巩固。也就是说,“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故地不辟则城不固”。《管子•治国》还说,君主不发展农业则粮食缺少,致使君主有所令不一定能推行,有所禁不一定能制止,从而作战不一定胜利,防守不一定牢固,这正是“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第二,加强和发展农业有利于开拓疆土。《管子•治国》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意思是说,人民从事农业则田地开垦,粮食增多,国家富裕;国家富裕则军队强大,作战必胜,占地广阔。

  4.加强和发展农业的文化意义

  《管子•牧民》论述了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认为重视农业生产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保证国库充实和百姓富足;国库充实和百姓富足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由此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观点。因此,从进行社会教化,养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角度来说,也需要重视和发展农业。

  总之,《管子》认为农业事关国家的存亡兴衰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和百姓都应以农业为本。《管子•权修》中说:“有地不务本事,君国不能壹民,而求宗庙社稷之无危,不可得也。”《管子•治国》中说:“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可以称霸,生产粮食而食用不完的国家可以称王。因为粮食是民众的归因,粮食是财富的归因,粮食是国土的归因。基于此,《管子•治国〉>i人为农业生产是“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粮食生产是成就王业的大事,是作为君主的当务之急,是保有人民的途径,是治理国家的门路。

  二、农官管理

  重视农业,发展农业需要通过组织管理来落实。为此,《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组织管理的思想。

  1.君主亲农

  既然农业是关系国家安危兴亡、百姓幸福安康的大事,也就是君主的大事,因此,君主,包括天子与诸侯,也不能不重视农业生产,不能不参与农业生产管理。《管子•牧民》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管子•立政》将种植桑麻生产五谷、词养六畜生产果菜列人君主必须努力去做的“五事”,主张对农业进行组织管理,应当自天子始。《管子•五行》记载,至于戊子之日土行御时,天子发布政令,命左右司徒内侍,“农事为敬”,且天子走出国都,率领司徒等官员巡视百姓生产情况,“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

  2.设官理农

  管理农业生产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因此,还需设置专门的农业管理机构和农业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管子•立政》中提出要设置司空、司田、乡师等官吏具体管理各种农业事务。司空又作司工,主管水利建筑工程。文中的由田即司田,主管'农业生产。乡师为地方长官,当时齐国都城分为五乡,乡设乡师。司空、司田、乡师的具体分工是:“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粉获,司空之事也;相高下,视肥硗,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钧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行乡里,视宫室,观树艺,简六畜,以时钧修焉,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司空、司田、乡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好农业生产。

  三、农地管理

  土地是农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土地是农业之母,因此,农业管理必然要涉及土地管理。《管子•禁藏》认为:“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管子》的农地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核正土地

  《管子•乘马》认为,土地是国家大政的根本,

  调整土地就能调整政事。用土地调整政事的前提是要保证土地公平合理地使用。为了公平合理地使用土地,就要对土地的实际数目进行核正。土地的长短大小都要核正准确。土地没有核正准确,官府就无法管理,农事就无法安排,农作物产量就不能提高,即所谓“正地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核正土地还要注意土地等次的差别,对不同等次的土地要进行折算。上等土地八十里就可以供应一个万户人口的城市和四个千户人口的城镇;中等土地则需要一百里才能供应一个万户人口的城市和四个千户人口的城镇;下等土地却需要一百二十里才能实现这一点。所以,八十里的上等土地和一百二十里的下等土地,与一百里中等土地是相当的。

  2.均地分力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已经腐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已经开始萌生,齐鲁大地则处于这种社会经济制度剧烈变革的前哨。土地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在《管子》中也有明确地体现。《管子》主张实行授田制和均田制,把土地均分给农民,让农民自主地进行耕作,收入由国家和农民分成。这在当时是非常杰出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这一思想也极其相似。《管子•乘马》指出把农地分给农民的好处是:可以使农民抓紧农时,使农民关心时令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夙兴夜寐,父子兄弟齐心关怀生产劳动,不知疲倦,不怕劳苦。即所谓“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而不把农地分给农民的害处是:地利不能充分利用,民力不能充分发挥。不告知农时,人们就不去关心了解;不督促农事,人们就不去积极肯干。即所谓“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力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知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3.因地制宜

  《管子》认为农业生产要根据土地情况来安排,要重视水土的特点。《管子•地员》是专门论述土地和农作物关系的一部著作。《管子•地员》在论述土壤和农作物的关系时说:“草土之道,各有谷造。”认为农作物与土壤的结合是有规律的,因而强调要因地制宜,农作物种植要和土壤特点相适合。《管子•地员》把全国的土壤分成九十个种类,目卩“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指出每种土壤都有各自的特征,每种土壤的物产也各不相同,即“每州有常,而物有次”。《管子•地员》还对这九十种土壤的特征及其与之相适合的三十六种作物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说明,反映出《管子》对于土壤的研究、以及对农作物与土壤关系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四、农时管理

  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密切相关,受季节影响较大。在农业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季节对农业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不误农时安排农事至关重要。《管子》特别重视农时管理。

  1.不误农时

  《管子•臣乘马》指出:“不夺民时,故五谷兴丰”。《管子•小匡》指出.•“无夺农时则百姓富”。《管子•侈靡》中说如以予人财者,不如无夺时;如以予人食者,不如毋夺其事”。《管子•四时》甚至强调“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

  《管子•臣乘马》中记载了管子给齐桓公算过的一笔帐,他说:冬至后七十五天后地下解冻才能种植稻谷,冬至一百天后就不能再种植稻谷了,所以春天耕种只有二十五天时间。如今君主修建扶台,东西南北中万方民众都来服役,过了春天还不停止,农民失去了春耕的二十五天,土地就都变了成一片废地。如果一个农民能种一百亩土地,征发一个人的徭役就使一百亩土地得不到耕种,十个人就是一千亩,百个人就是一万亩,千个人就是十万亩。夏天青苗生长时又征发徭役,耽误育苗。秋天庄稼收获时又无休止地征发徭役,这就使农业多次受到损失。

  2.因时治事

  《管子•轻重乙》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所谈的因时治事问题:“夫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农业生产即将开始,请和农民按什伍编制预售农具,这是春天的时机;夏天即将到来,是缫丝的季节,这是夏天的时机;大秋季节,粮食荟萃,这是秋天的时机;寒冬在居室做工,妇女绩麻纺线织衣,这是冬天的时机。所以一年有四个时机,分别在四季。

  《管子•轻重己》中还论述了不因时治事的危害:“凡在趣耕而不耕,民以不令,不耕之害也;宜芸而不芸,百草皆存,民以仅存,不芸之害也;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士民零落,不获之害也;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蜇者鸣,不藏之害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农业循环种植前景,农业循环种养发展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