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观经济学是商科专业核心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基于整合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对汕头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格的商科人才。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整合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郑慕强(1981-),男,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集群与企业创新。
“整合思维”(IntegrativeThinking)是人的头脑整合直觉、理性和想象的一个过程。近年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杰·马丁基于商业研究,认为领导制胜的关键在于整合思维能力,即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从中得出汇集两方优势的解决方案的能力[1]。简单来说,当一个商业问题存在多个对立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传统的思维是通过分析选取其中最优的一个方案,但是整合思维倾向于而且善于同时衡量不同方案的情况,经过系统分析后最终通过综合多个方案的优势而提出另外一个全新的方案”。
jhr.com.cn
马丁认为整合思维是一种“思维习惯”,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态度和思辨的方式,所有人都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自己探索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2]。此后,马丁将“整合思维”运用于商科的实际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商科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并引起广泛关注,这种教育模式对其他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整合思维能力可进一步细分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微观经济学》教学和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笔者依据以前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同行间的交流,总结该课程存在的问题:(1)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体现不出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3)学生的能力评估方法不足,应试教育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探索性思维等。基于这些问题,许多高校尝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改进。如采用案例教学法[3]、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4-5]、互动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来辅助教学[6]。学生在此过程中某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但并没有系统地将整合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植入课堂教学当中。
基于此,在汕头大学商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基于整合思维教育模式和学院新制定的专业培养标准,我们尝试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系统性思维能力。
一、整合思维教育模式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整合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汕头大学商科专业培养标准下,《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标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知识单元目标,另一个是能力(整合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培养目标。
知识单元主要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由7个方面组成:1.经济学:基础与模型;2.需求与供给分析;3.市场行为:外部性和弹性;4.国内和国际经济中的企业;5.消费者与厂商;6.市场结构与市场策略;7.要素市场、信息经济与公共选择。
从汕头大学商科专业培养标准的能力标准中选取《微观经济学》课程对应实现的目标标准,包括整合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在5个二级能力的20个三级能力层次上建立培养目标和掌握程度,目标对应如表1所示。另外,将知识单元与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关系表,从表2中可见,知识单元具体实现了哪些能力目标。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该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目的是在巩固旧知识下学习新知识[7]。汕头大学商学院《微观经济学》采用双语教学,课程总学时为48。图1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的安排,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表2知识单元与能力培养关系表,确定此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主要属于哪个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包括哪些单元,必须实现的能力培养目标有哪些,这里能力的培养需要到达什么程度等。根据设定,通过为学生设计具体的实际经济问题,使学生置身于实际经济环境中,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分组合作、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2.开展前期准备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我们将课程内容重新分为四大部分:分析工具(1—5讲)、厂家-消费者(6—9讲)、市场结构(10—13讲)、生活经济学(14—16讲),选取了第9、13和16讲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选取了一个教学班级57位同学作为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的实验班,将57位同学随机分为8组,平均一组7—8人。每组邀请一名商科研究生或教师担任评委,上课前对评委进行了短暂培训,告知评委职责和评分标准。提前一次课将具体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准备。
3.设计及实施教学环节
(1)设计问题情境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许多概念抽象且知识逻辑性极强,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并充分理解经济理论,并习惯运用这些理论解释经济现象非常重要。在教授的课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将讲授的知识点结合热点新闻进行分析,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去提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社会运行与所学的知识是密切关联的,从而产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动力。同时,在第8、12、和15讲结束后都要求学生了解下节课以问题为导向讨论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在下周课程开始前收集相关材料、做好复习前面知识点的准备。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进行分组讨论之前,根据本次教学内容给每一组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各组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自主资料整理、小组讨论、提出新问题、问题的解答、知识总结等。表3举例说明三次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中向某一个小组提出的一个具体需要解答的问题,学生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求解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3)成果展示、总结提升
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各组选一位组员对问题解决过程、思路、结果、以及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8分钟陈述。评委和任课教师要对整个学习和讨论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价,并对涉及的知识及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梳理逻辑,并形成知识体系、搭建理论框架。这是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认识、加深理解的过程。
二、课程教学的特色与效果
(一)教学特色
如果仅仅是传统模式的教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对知识单元的掌握,比如,教师系统性的教授,结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搭配。但是,很难完成对学生整合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的能力培养目标。本课程在吸纳和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外,适当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具有以下的特色:(1)新方法。基于整合思维教育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新模式。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是学生自我主导实践学习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初步培养学习的创造性和系统性。(3)新思路。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延伸。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活动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讨论和应用的过程,上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复习、资料收集、逻辑归纳等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阶段。(4)新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渐渐从权威者和服从者、发送方与被动接受方的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同学”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协助、引导和鼓励的角色。
(二)教学效果评价
整合思维教育模型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探索,选取2013—2014秋季学期《微观经济学》实验班进行实验。为了检验教改实践的效果,我们分为两部分进行,汕头大学全校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1.汕头大学全校性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情况
参与评估的学生人数为57人,《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综合得分为96.37,系里平均分为92.55,学校平均分为91.84,课程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学校平均和系平均。同时,评估系统上有24位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提了学习体会、意见和建议。其中,肯定意见部分主要是:(1)课程内容经过了精心的组织,既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又便于学生学习;(2)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引导我独立学习,激发我独立思考;(3)我从这门课程学到的东西超过我的预期,完成这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不足之处:(1)集体讨论的时间希望能再增加;(2)如何解读新闻是很大挑战,很难做好。由此可见,该教学法取得不错的效果。
2.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本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学生对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整合思维能力教学的评价。研究样本为2013-2014秋季学期修《微观经济学》实验班的57位同学,这些同学都经历了一个学期的三次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的训练。2013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课发放问卷,发放问卷总数57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问卷率96.49%。
学生的总体评价:94.55%的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课程非常有趣、课堂气氛活跃;96.36%的学生认为课堂组织有效、该课程能在多方面提高学生能力;92.73%的学生认为完成这门课程学习使自己受益匪浅。整合思维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价:89.01%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利于提升自由批判能力;学生认为该教学法中讨论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100%)、发散性思维能力(94.55%)、团队协作能力(98.18%)、领导才能(89.01%);学生认为逻辑归纳的训练使自己学习变得轻松有趣(98.18%)、现在我非常注重系统性和逻辑性(92.73%)。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反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占用了很多课余准备的时间,增加了学习负担,而且新闻解读和了解很难掌握。总之,基于整合思维教育模式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综合能力,在课堂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整合思维教育模式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性探索,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的角色、职责和作用也必然要相应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选择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的时机。由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宜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和尝试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将课程合理进行模块化划分和总结,在一个模块教学教授后进行以问题为导向教学较为合适,效果也更佳。(2)增强问题的意识。从教学效果来看,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还是比较欠缺。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增强过程引导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首先,提升自身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产生问题或将已有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其次,设计一个能帮助和调整学生思考的学习环境很重要。(3)角色转变是关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学生为主题、教师为协助和引导。首先,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唱主角;其次,小组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改变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最后,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学习的目标,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导学的目标性原则,做好这个学习过程的监控。(4)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建立良好沟通机制。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学生,促成共识来保障良好沟通机制的形成。首先,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次,可以通过建立解读新闻的“QQ”群和“微信”群,定期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最后,鼓励学生之间自主建立与经济学学习相关的学习组织,并定期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等。来自《中国发展》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