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己经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给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有必要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局学习效率。
目前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有所关注,众多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景海(2011)、许小苍(2012)等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和模块化的思考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而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王岩(2008)、薛国琴(2011)等基于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境提出了在课堂中采用机理分析法的思路,论述了机理分析法的内涵、适应性、科学性以及实施的相关要件等;还有陈银娥(2009)、谢琦(2011)、项英辉(2011)、张海莹(2013)、欧阳光(2013)等论述了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成新华(2008)、韩占兵(2011)、郑璐(2014)等提出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胡晶晶(2011)等提出在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仿真试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以上的学者己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宏观经济学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条件,利弊程度的综合分析研究作用不大。因此,本文主要是对以上学者提出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梳理,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院校、学生、教师的适用性、实施条件以及利弊进行总和分析,为教师能够因地制宜的运用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提出借鉴和参考。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方法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宏观经济学自20世纪30年代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流派众多,理论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又有严格的假设前提和复杂的数学模型,再加上各高校的学时安排比较紧凑,教学任务繁重等特点,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给学习者带来疑惑和困难。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的方法。
许小苍(2012)认为框架性体系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重视历史发展,重视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教学重点等。在引导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基础上再建立模块化的思考方法有助于学生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深入理解具体内容。在讲解课程具体内容之前就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体系,教师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教材和所掌握的知识用一条明确的主线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联系起来,将完整的课程逻辑体系介绍给学生。最好是组成课程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师座谈研讨,展开学术交流,共同商定框架性体系和模块化知识的构建,这样不仅完善教学体系,还能提高教师队伍的素养。框架性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可以按照事前和事后研究,也可以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和决定,或按照一个总量、三大模型和四大问题等等,教师和教学团队可以根据所选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在构建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分析框架具体化,对应于相应的知识模块,可以促进模块化知识相互内容之间的理解。在进入宏观经济学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教师也要介绍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各个零散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框架性体系教学与模块化知识方法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高等院校。
(二)机理分析法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学一般是为高等院校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和运行思路,能够用理论来解释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思路。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感到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性,难以把握其逻辑关系。并且宏观经济学的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经济数据之中,很多原理经过高度的抽象,内容晦涩难懂。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机理分析法进行教学。
薛国琴(2011)认为机理分析法就是沿着系统内部的逻辑顺序进行推进的。借助于机理分析法,可以找出理论模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建立在模型基础上的相关政策的适应性问题,同时,由于机理分析法富有逻辑性和探索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因而,机理分析法是可以不断尝试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法。
在机理分析法运用上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本身需要借助于逻辑推演对相关理论和实例展开分析,可以在乘数理论、挤出效应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点上运用机理分析法,再有要注意在运用机理分析法时对同一政策在不同模型、不同经济环境中运行结果也会有所区别不同模型、不同经济环境中,同一政策也存在不同的运行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要进行区分。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之一己经被很多教师采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欧阳光(2013)认为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体系。由于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大多来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程度的差异,使得对于国外案例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案例严重缺乏,再加上案例教学的教师缺乏培训,教师教学经验和方法没有新意,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非常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及内容,对课程体系有透彻的把握;能够结合经济实践搜集、挑选适合的本土化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核心,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进行小组讨论。可以组织教师去经济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或者与科研单位之间进行合作。其次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可以把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成绩和个人表现成绩相结合,主要以分析解决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中的运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都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韩占兵(2011)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而向过程,将学科概念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调查,教师要为课堂授课和专题研究做准备,学生主要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发现问题;在课堂上通过组织教学使学生建立较为完备的理论分析基础;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实践确立研究专题,师生进行研讨和调查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性教学方法需要学时比较充裕,教师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同时能为学生调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研究。
(五)经济仿真试验
近年来有些高校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引入经济仿真实验来辅助宏观经济学教学,这种方法符合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要更为抽象,低年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观察力,难以理解其理论体系和实质问题,灵活运用的能力较差,经济仿真试验能够弥补其他教学方法的缺憾,有助于低年级本科学生加深对经济模型的理解,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胡晶晶(2011)认为经济仿真是以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代理行为的特点为原型,将经济系统抽象成为程序模型,在计算机中进行运算,模拟现实经济运行的方法。它借助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允许研究者建立非常复杂的虚拟经济系统.并分析经济主体在其中活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科学研究无法重复实验的困难。在内容上,经济仿真实验的运用范围可以包括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有重要理论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开放的宏观经济学模型等。
但是运用经济仿真实验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比如是否具有相关的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条件,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英语水平如何,软件资源是否丰富,操作的难易程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结论
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同的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有不同的适用条件,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必须遵循“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
王立,吴迪,姜会明\长春科技学院,吉林农大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