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致使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存在着两难——学生难懂,教师难讲,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个共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理论性太强,难以理解。所学知识又难以直接应用,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致使师生之间的思维出现脱节,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既要努力把握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同时,它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介绍性的孤立化教学模式为主,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和图形分析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与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单纯的知识性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模糊性,无法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真谛,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复杂的经济问题,甚至会死板硬套所学内容,以至于产生错误的结论。
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告诉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分析与判断。从而,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必须以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为基础,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辨证、发散、求异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存在困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比较多且抽象,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差异,理论的学习难以直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同时,对大一新生来说,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存在差异,新的逻辑思维短期难以构建,新生对该课程理解存在困难。而且,西方经济学所讲述的各种理论均有其假设前提,且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有些理论结论彼此之间存在冲突,影响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尚未系统的学习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然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从开始便涉及高等数学的知识,诸如边际的概念等。在学生没有很好掌握微积分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不能理解采取边际分析问题的内涵和重要性。再者,大多数国内教材是采取演绎法编写,这种方法是首先确定概念,然后对其内涵加以解析,最后举例说明。这类编写的方法优点是逻辑分明,课堂上老师会对概念加以细致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试,但却枯燥无趣和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之丧失了主动学习知识和对现实问题加以思考的兴趣。然而,缺失了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分析,则西方经济学只能成为教科书。从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去选取难度适度并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存在缺陷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容易混淆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与举例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举例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单独实施,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则比较强,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章节的知识。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案例的背景知识。案例教学的评判标准并不唯一,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当分析的视角不同时,解决的方案并不唯一。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举例教学的目的则是采取案例对理论加以阐释以帮助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其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超过了以前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离了教学初衷。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分析工具的掌握。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明显,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难以把握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庞大信息量中的重点,对难点的理解也存在问题。从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水平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学习之初存在误解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在部分同学的最初认知中,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功利心比较强,认为学好该学科,就可以快速发家致富,或者毕业之后能够去政府部门工作,并参与制定调节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远非一门让人快速致富的科学,也无法保障他们毕业之后一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学生学习之初不能明白西方经济学要培养的是一种分析经济的方法、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存在认知的偏差。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比较多,经济学的流派比较庞杂,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是比较多,这与他们原先认知的科学产生偏差。如果他们无法消除这种认知偏差,则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混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科学的真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上,教材中的案例很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而中国的经济现象与教材所描述的现象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不吻合,学习的目标逐渐从学习知识为主转向通过考试为主,学习兴趣逐渐变淡。同时,由于部分同学一开始的学习认知存在偏差,当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并不能达到他们一开始所预想的那种结果时,再加上在学习中,他们面对诸多的学派争论,就会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为畏途。同时,西方经济学在理论论证方面,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应用和图表的分析,运用大量的数学工具,需要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数理论证对他们的打击比较大。从而枯燥的理论分析,数学工具的频繁使用,案例分析和经济学实验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中国课堂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随便打断教师的讲课提问自己的问题,如果仅靠课间的10分钟请教教师,时间仓促,问题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逐渐累积,则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模式导致学生以应试为主
财经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模式基本采取考试模式,考试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70%,学生要想不挂科甚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考试模式中缺乏经济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核不足。同时,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追逐,会导致他们对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缺乏兴趣。创新性考核方式的缺位,也会挫伤那些参与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同学的积极性。从而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将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思维是学生在接触此课程之前所未曾具备的,从而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除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之外,更应着重知识由来的阐释,要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分析经济现象,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社会经济热点认知的敏感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材中所提到的经济现象分析,更要将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引入进课堂,如物价和国际金价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现在经济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等等。通过对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动联想所学经济理论对其加以分析,让他们能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注重首堂课要讲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在首堂课的讲授中,一般较少地对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多数是从基本概念开始讲解,但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缺乏整体讲解,这种讲解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首堂课,要向学生讲清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主流经济学体系的主体是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相吻合的。在国内流行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是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有差异,教师应从整体上讲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针对其概念相对抽象和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及重点内容外,更应讲清各章节的基本关系,搭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能够把握每章基本理论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要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国民收入展开,讲解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观点,注重各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通过完整的和逻辑的分析,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三)选择生动形象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多,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借助数学工具和图形演化对模型进行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应采取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以及现实经济事件,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转化为动态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图表和曲线的变化过程。同时,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中的经济热点,利用案例教学法,选择贴切的经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借鉴国外案例,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避开价值观陷阱。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自身定位应是一名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案例分析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让课堂处于可控状态。
(四)采取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定是一门理论课,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西方经济学不同的知识部分,设定合适的经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在采取经济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设置实验规则,制定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加以深入思考,实验之后应写出实验心得,强化实验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给学生布置可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参加实地调研,了解微观的市场和宏观的国家政策,以更好的掌握实际经济的运作状况。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注重基础讲解的同时加强应用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讲解,除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的阐释之外,更应该突出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指导。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应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热点的能力。一门能够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决不能仅仅是理论课,更应该是一门可以应用的科学。因此,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要从逻辑上清晰透彻的阐释理论;另一方面,则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经济实践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热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如果只是注重对西方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这将与我们培养目标相背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用所学经济理论去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假设较强,局限性比较明显,从而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理论假设的差异,要基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作模式,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对理论加以灵活的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
四、结论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经济学思维的训练以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理念,探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王洪国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2014年1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经济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