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居住区开发用地日趋紧张并对居住区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适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城市居住用地;利用率;住宅;地下空间
引言
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将有效降低建筑的土地成本,这将对日益见涨的房价起到一定的缓和作用。再者,结合我国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十分紧缺的现状,适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利用率,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进行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
1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每项建设都要节约用地,千方百计不占或少占地;二是集约用地,每项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区域的发展。在当前城市存量土地有限, 城市空间 外向扩张受阻的条件下,这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用地的合理布局、结构的优化完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居住用 地集约利用的前提,缺乏上述条件,集约利用的目标一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就要落空[1]。
2、城市规划中确定规划用地标准的基本原则
为更好地贯彻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这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建设部于1990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此《标准》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出发,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最基本用地需求为准绳,将用地指标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是维持我国城市在下个世纪的现代化发展中仍能具有相应的功能的最起码的标准。
3、建筑用地节约集约对策
3.1提高住宅层数
住宅层数就住宅建筑本身,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经济,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但低层占地大,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要求,同时居住区规划人口数量、用地条件、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此外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从经济角度看,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省就越经济,随着层数增高,人们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减弱,在使用上也带来某些不便。
3.2增加进深
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而用地的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节地、节能、节材具有直接的影响,但进深过大住宅会出现影响采光等问题,住宅的面宽宜紧缩,但过窄使进深相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
3.3降低层高
住宅的层高,据分析层高每降低十厘米,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需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普通住宅层高宜为2.8m。把住宅层高控制在2.8m,不仅是控制投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住宅节地、节能、节材、节约资源。
3.4增加长度
住宅长度在30至60米时,每增加长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住宅长度也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并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但住宅长度不宜过长,过长就需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普遍合理地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增加近身、降低层高、增加长度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之一。
4、 居住区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模式
4.1大型商住综合体建筑附建地下综合体的模式
在大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地段的居住区开发中,往往建一部分集商业、居住于一体的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其下部裙房部分一般为商业购物、服务、文娱以及停车等公共空间,而上部主体为高层住宅。由于裙房部分占地面积大、体量大、且为了满足大型公共活动空间较高的室内环境标准,即使设在地上也需要人工照明、机械通风和空调,因此,若将裙房全部或大部分设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则可相应增大地面开敞空间,减缓空间拥挤,增加绿化,节约用地。
4.2多层及高层住宅建筑附建地下或半地下室的模式
多层及高层住宅附建地下或半地下室使地下室结构与地基处理、基础结构和上部住宅主体结构统一设计施工,相对于单建式地下建筑更为经济合理。由于地下或半地下室结构与上部住宅建筑基本上对应一致而空间较小,一般适宜于作为设备间、自行车和摩托车车库或贮藏室,各单元住宅将自行车及摩托车存放于其所在单元对应的地下室单元中,十分方便,若与按国家有关规定必须修建的防空地下室相结合,还做到了“平战结合”。为改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内部空间环境,可设采光窗井及高窗,以利通风采光。
4.3利用地下空间安置公用设施及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模式
居住区的多种公用配套基础设施如热交换站、变配电站、煤气调压站、水泵房、中水系统、雨水收集池、沼气池、垃圾站等,一般要求相对隔离以减少环境污染或保证安全,适宜设在地下;公用设施的各种管线如供水管、电力、通讯电缆等应尽可能将其在技术上有可能集中的主干管线综合布置在“地下多功能综合廊道”中,这样不仅易于管线的维修、更换和增设,可避免道路及地面经常性的开挖破坏,而且有利于居住区地上环境景观的改善。居住区公用设施尽可能地下化并使管线布设实现“地下综合廊道”的形式,是目前居住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内容,应积极提倡。
结论
1、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大中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在城市集约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建设部已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相应地,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也应以超前意识引起重视。
2、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标准低于其它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城市用地水平。近年来,城市规划坚持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基本原则,在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3、要进一步发挥城市规划在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城市各项建设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上的积极作用,强化规划管理,抑制不合理的用地需求。
参考文献:
[1] 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J ].中国土地科学,2 0 0 0 ,1 4 (5):1-5 .
作者简介:曲铎(1973--),男,吉林省辉南县人,辉南县城乡规划管理设计处处长(副局级),毕业于吉林省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城乡规划方面的研究。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林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