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其整地方式、造林方法、护林方法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与造林技术进行科学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分析我国的抗旱造林技术及其相关技术要点,旨在为我国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提供一些参考思路。第一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抗旱性树木的选择,第三部分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第四部分探讨了抗旱造林技术要点,第五部分以辽西北地区为例,论述了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整地;植后管理
干旱作为一种气象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量不足加之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地区植被作物类型较少,植被适应性较差。我国从内蒙古京河西走廊以西地区,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200mm。部分地区不仅降水少,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较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发生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现象。针对这种问题,我国从1979年开始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据《说文解字》分析,我国从殷商时期开始出现植树绿化,改善生态这样的需求。经过300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现代社会我们仍旧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这说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主动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家园的积极性。研究抗旱造林技术及其要点对于科学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加深,各种人为活动频繁,水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破坏严重,部分干旱地区沙漠化趋势严重,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的需求迫在眉睫。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国政府对于植树造林采取政策上的鼓励,每植树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1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对其它成片造林每亩补贴50元。此外,各地区政府也有不同的规定。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地区抗旱造林、退耕还林的效果并不显著。从50年代开始我国大范围的植树造林,曾经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植树造林对于提高造林成功率、降低造林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对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抗旱性树木的选择
抗旱地区苗木栽种应该选择耐旱、耐寒、地区适应性较好的树种。从树木的抗旱性结构分析,树木长时间在干旱的环境下生长,呼吸速率将会减缓,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水和蓄水能力。研究抗干旱较好的树木,他们的根系发达,蓄水能力强,内部结构导管系统丰富,并且树叶蒸发能力较弱。以上这些特性确保他们在干旱恶劣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存活。因此,抗旱造林应该选择根系发、蒸发能力较弱、呼吸速率较慢、蓄水能力较强的树木。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对于植物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也会产生影响,具体树种的选择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根据自然条件研究选择综合地区综合适应性较好的树种作为种植苗[2]。
3抗旱造林技术
3.1树种的选择
抗旱造林技术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在树种选择上坚持以下三条选择:(1)选择抗旱性能较好的树种,例如白杨、榆树、白蜡、侧柏等。这些树种具有防风固沙、耐旱耐寒的、树枝不易折断的优势,因此适合作为抗旱造林的树种。一些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地、丘陵可选择抗旱效果好的经济林树种,如核桃、无花果、枣、杏子、桃、洋梨等。(2)抗旱造林的树苗要选择一年以上树龄,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炼苗。(3)抗旱造林的树种要与地区性自然环境相适应。在选择多种树种栽种造林的情况下,建议划分林区,根据立地条件种植,不要混交种植,目的是为了方便以后管理。
3.2整地
处理地形整地技术以外,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前还要整理选择好的土地。一般想要对土地中的石、杂草进行清除,翻耕土地,是土壤变得松软,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通过整地后土壤环境有所改善,树苗的成活率就会提高。
3.3起苗
苗木起苗会直接影响抗旱造林树苗栽种的成活率。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起苗要选择合适的条件进行。一般起苗选择在阴雨天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起苗的过程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率。起苗期间,要确保苗木根部的完整性,并对根部进行通风,对苗木进行修剪。运输路程较长的情况下,需要对苗木根部使用地膜进行包扎,防止水分蒸发和根部土壤涣散,造成苗木根系损伤。修剪过后的苗木伤口处也需要包扎处理,起到保湿的作用[3]。
3.4植后管理
3.4.1水肥抗旱造林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因此苗木栽种后一定需要加强水肥管理,确保在在中初期为植物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使苗木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栽种环境,尽快的在新环境固定根系。一般栽种后灌溉数量每株大约4L,一周后施氮肥、磷肥混合肥。3.4.2病虫害的防治苗木在中后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较弱,需要提前对苗木喷病虫害药物防治。3.4.3补栽不同的树种有着不同的栽后成活时间,抗旱造林苗木在中后根据不同苗木的栽种成活时间了解抗旱林的成活情况,并对死亡的苗木进行补栽。
4抗旱造林技术要点
4.1整地技术
4.1.1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指梯田田面坡向与山坡方向相反,反坡角度为3~5°,修筑形式为外高内低的整地方式。这种整地方式适合地形较为复杂的山地或丘陵。它的优势在于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反坡梯田需要修筑较高的田埂,将田地修改为具有蓄水能力的水库。这种方式在高原地区较为常见。黄土高原抗旱造林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整地[4]。4.1.2水平沟水平沟整地是借助等高线原理在山坡上修建的蓄水沟,这种整地方式适合坡度较大的、平整度较差、机械化整地难度较大且土壤层较为贫瘠的山地。一般沟距为3~5m,沟口宽0.7~1m,沟深0.5~1m。水平沟的深浅可根据诗句的蓄水需求和山地坡度而定,可时深深浅、满足最大蓄水需求即可。通过水平沟的设计,可以极大的改善贫瘠山地水土流失的情况,并能提高山地蓄水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4.1.3鱼鳞坑山地坡度介于15~45°时,可选择鱼鳞坑技术进行整地。鱼鳞坑状似鱼鳞,每个坑间距大约2m,排距大约4m,深度大约0.4m,坑半径约为1.5m,每个坑在中一课树木。鱼鳞坑整地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蓄水、灌溉,具有调节水分的作用。此外,鱼鳞坑的应用可以减少雨水对于陡坡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4.1.4隔坡梯田隔坡梯田适合在大于15°以上,降水量不足400mm的地形环境下采用。将坡田改为水平田,并为水平田增加田埂,在田埂边预留排水通道,这样可以在少于季节截留雨水,将雨水蓄积于土壤中,而在暴雨其可排除多余的水分。隔坡梯田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植物的成活率。4.1.5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在丘陵换皮地区可以选择V型集水坑集流整地。V型集水坑是一种形似漏斗的集水坑。这种集水坑与鱼鳞坑类似,同样是为了在雨季使雨水及其地表径流的水分汇集中树坑中,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4.2造林技术
抗旱造林一般采用多种造林方法,如播种、插条、分殖、插根等,具体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覆盖造林可结合蓄水保墒技术,如地膜覆膜、秸秆埋苗等方法,植苗后做好土壤水分的保湿,减缓水分蒸发程度,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3抗旱技术
4.3.1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农业节水技术,需要在苗木种植地布置滴灌带,组成滴管灌溉系统。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造价加高,但是水分可直接滴入苗木根部,既节约水资源,有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滴灌技术适用于水资源急缺地区,造林苗木成本高的情况下应用。4.3.2覆膜技术覆膜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一般选择规格为0.008~0.012mm的地膜,可在树坑进行覆膜,可降低覆膜的成本。腹膜后边缘需要使用土壤压实。覆膜技术与鱼鳞坑、V型集水坑等整地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小苗木的成活率[5]。4.3.3套袋技术部分地区水分蒸发较快,昼夜温差较大,种植苗木种植后不适合苗木萌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套袋技术,将袋子套于苗木根本,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小环境内的温度,进行保温,减少昼夜温差,提高喵咪的成活率。4.3.4固体水种植技术固体水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化学产品,是指将液体水固化,其含水量高于98%。在苗木种植中采用固体水种植技术,将易于流动的液体水变为固体水,改变水资源物理形态的同时增加了水资源在水坑中停留的时间,可以有效的环节苗木根部的干旱情况,提高苗木对于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情况,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4.3.5容器育苗技术干旱地区降水量不足、蓄水能力较弱是干旱地区绿化难度大的主要障碍,想要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就必须要增加苗木根部的蓄水和保水能力。苗木在种植初期对于养分的需求较多,复杂的生存环境使得苗木不易成活。再用容器进行育苗,在苗木成长较好的确情况下进行栽植,栽植时连通容器、根部土壤一起栽种,可以使苗木在栽种初期维持较为稳定的生长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4.4吸水剂沾根技术
吸水剂沾根技术是指在植物根部使用吸水剂,改变植物根部环境的吸水机制,提高土壤环境的蓄水量,使得植物根部能够吸收更多的水分,这样在干旱环境下植物也能够获得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从而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5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
辽西北地区是我省典型的干旱区,该地区抗旱造林在中主要采取反坡梯田进行整地。整地后不仅可以提高林地的利用面积,而且增加了山体结构土壤层的稳定性,能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崩塌。由于辽西北地区干旱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400mm,大部分上体表层土壤层较为贫瘠,受雨水冲刷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蓄水能力不断降低。以陕西洛川县为例,这里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原来仅有15%,其土壤蓄水能力是主要的原因。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抗旱造林中采用了吸水剂、固体水、保水剂等生物蓄水保水作用,再结合鱼鳞坑技术和覆膜保湿作用,在树种上选择沙棘、辽东栎、椿树、杨树等在当地适应性较好的树木。经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洛川县的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由原来的15%提升到了50%,苗木成活率得到极大的改善。
6结语
抗旱造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共建绿色和谐家园的必然需求。由于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抗旱造林技术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好的树种,在植种苗木之前先进行整地、技术,做好防渗处理及其蓄水措施,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在苗木栽种后加强植后管理,补种未成活的苗木,对其他长势加好的树木定期灌溉施肥,确保其茁壮成长。通过综合采用多种技术整地、造林,逐渐扩大我国干旱地区的绿化面积。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林业工程中抗旱造林技术的相关问题及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8(36):147-148.
[2]苏丹华.困难立地造林综合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12(36):69+71.
[3]李大鹏.浅谈抗旱造林技术和造林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211.
[4]黄永新.浅谈抗旱造林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14(3):61-62.
[5]方斌,杨慧.浅谈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79.
作者:李永录 单位:喀左县林业种苗技术服务中心
返回林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