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汉代农民生活历史画卷佳作的历史条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626人 

  陈冬仿的《汉代农民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所谓“十年磨一剑”,作者通过自己读博士期间的努力及之后持续执着耕耘,最终完成这一精品力作,并获得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充分显示出该著作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该著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生态生活等五个层面对汉代农民生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进而揭示出当时农民生活的特点与汉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通览全书,笔者认为呈现以下显著特点:

  一、内容特色鲜明

  长期以来,农民生活问题都是古代史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虽然古代农民问题的研究曾被称为史界的“五朵金花”之一,但也仅囿于农民战争的范畴。目前学界对汉代农民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个别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于琨奇先生的《秦汉小农与小农经济》和《战国秦汉小农经济研究》、谢国桢先生的《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和马新先生的《两汉乡村社会史》,但这些著作都没有以农民为明确主体而对其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研究。相较于此,《汉代农民生活研究》对汉代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及生态生活等生活的不同层面进行系统考察,全景式描绘出汉代农民的生活画卷,并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开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拓展了汉代社会史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学术内容。在研究主体方面,诚如作者在书中所指出的,当前汉史学界对于生活在乡村社会中的“民”的关注明显不够,较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对汉代农民生活进行系统研究,从而缺乏对汉代乡村社会及农民生活的整体认知,且对汉代农民包罗万象的生活形态很少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对其借鉴价值挖掘尚不充分。而农民占据着汉代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对他们的足够关注,这样的乡村社会研究深度是会打折扣的。基于此,《汉代农民生活研究》这部著作以“农民”为研究主体,把历史写成“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成为该著作的突出特色之一。研究汉代农民生活,最主要问题是史料匮乏,文献记载不足。作者能够勾沉索隐,在运用常规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辅以大量的考古资料,尽可能还原汉代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有以下创新:一是运用案例分析法,做到从点到线,再带动面的研究,如著作中以汉代中等农户为例对其主要的消费活动进行估算来掌握其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其他层次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较为可信的分析和推导,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不同层次农民的经济状况,从而对农民生活有更加立体的认识;二是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汉代农民生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者在运用历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实证研究基础上,还综合运用社会学、文献学、民俗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探索。

  二、学术价值独特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本身具有强烈的传承性,能够过上美好生活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向往。而乡村社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点,也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焦点。农民作为乡村社会的主体,对其生活进行系统考察,无疑是探索汉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又一门径。该著作资料翔实,寓论于史,以小见大,由下看上,坚持理论与史料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对汉代农民生活进行系统研究,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具体而言:一是源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和传承性。一般而言,人们在生活习俗方面具有强烈的传承性,汉代农民的不同生活形态是对由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安土重迁特性的一种最好诠释。因此,对汉代农民不同生活形态进行考察,既填补了对汉代最底层人士———农民的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空白,扩展了汉代社会史的研究视野,又可以引领我们去感知那份厚重的乡土人情,促使我们对当今农村农民及其生活状态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思考,从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有关生活习俗的渊源关系及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对今天重新构建农村的“共同体精神”、如何“留得住乡愁”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价值。二是以史为鉴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历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包罗万象的汉代农民生活形态,既是对先秦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基于此,该著作通过对汉代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系统考察,发掘出汉代农民不同的生活形态及其现代参考价值。尤其是汉代农民在生态观念、婚丧礼俗及国家认同等方面,对现代农村农民在促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三、研究观点新颖

  作者以汉代农民生活状况为研究对象和主体,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所论颇多新见。一是对汉代农民经济生活考察。汉代农民的生产活动逐渐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导,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特点,并已具有典型的小农经济特征。随着汉代私有地权的确立,农民可以合法地占有一小块土地,但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他们的土地占有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农民的家赀一般在十万钱以下者居多。二是对汉代农民政治生活的分析。在汉代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下,作为编户齐民的农民不可能远离政治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农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国家统治理念及各种制度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构成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基于农民群体自身特点和局限性等原因,易对高高在上的皇帝产生崇拜心理,农民的这种政治观念和意识固然是由其自身因素所造成的,而更为关键的是封建统治思想和理念长期浸润的结果,并随着他们经济状态的变化呈反向态势发展。三是对汉代农民文化生活探讨。汉代农民的精神信仰更多地表现出实用主义色彩。在精神娱乐方面,主要是在农闲和节日期间参与一些简单易行、不需要场地限制和太多钱财的小型娱乐活动,可以说属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式自娱性质的活动,以此获得身心的短暂调节和放松。汉代农民的精神娱乐活动,既是他们世俗式精神生活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他们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具体展现。四是对汉代农民社会生活的论述。基于传统农耕文明形成的安土重迁的特性,农民的交际圈相对较小,多是以“熟人圈”为中心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在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下,形成主要以血缘亲情即父子、夫妻与兄弟关系为根本,其他人际关系都是以此为基础而有差序的延伸与派生的人际关系网络。此外,农民还借助社日和市场等比较开放的公共空间来拓展其交往范围,满足他们不同层面的交往需求。五是对汉代农民生态生活的诠叙。指出汉代农民生活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宜居”的特色;为确保农业丰收,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朴素的“大农业观”和保护自然以实现万物并育的“大环境观”;通过对农民居住的聚落形态的实体考察,分析生态环境对农民居住形态的影响,及由此看出因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及其所具有的传承性等特点。总体而言,本书虽有微瑕,但不掩瑜。作为一部具有较高品位的学术佳作,对于推动汉代农民生活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和学术价值,这也是作者的一大贡献。

  作者:甄尽忠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上一篇: 高考复习历史核心素养渗透策略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