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陶渊明:
wwW.JunziLian.Com
积极追求的一生 自古以来,陶渊明总是被看成是一个隐逸诗人,说他追求静谧安宁、真诚无欺的古朴社 会,追求淡泊高远、任远委化、身无外求的人生,不肯沉浮应世,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励 之路。他的田园诗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陶渊明也成为历代士大夫无比仰慕的“隐逸高士”的 楷模。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从“官场”到“隐居”,只是生活和价值取向的转 变,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他没有甘心于躬耕,藐视功名利禄,他一生在不停的追求。他的 追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最后一次归田前,主要体现在仕途上的追求,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二是归田后,由从政转向从文,达到以诗文传世的目的。本文从这两个阶段进 行具体阐述。 一 陶渊明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其祖祖 辈辈都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那时的知识分子实现自身价值的比较正统途径是 ,通过仕途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等政治理想和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如在其诗《乞食》 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盆。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 何谢,冥报以相贻” 有人认为这首诗诗人作于60岁后,理解为由于饥饿才去要饭,在主 人殷勤款待后,他想努力报恩。但这不合情理。他称遗赠者为“漂母”与老翁的口气不谐。 魏正申先生在其《陶渊明集译注》中认为此诗作于19岁,我们认为更合理。诗人引韩信的典 故表示希望自己能象韩信那样辅佐明君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含蓄 地表达渴望举荐的从政思想,当然其中也有为谋生养家的双重考虑。陶十九岁那年,爆发了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战争给东晋王朝带来了希望,“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融思 远翥。”(陶的《杂诗》)的豪情,就是他的进取思想的反映。 但是陶没有料到入仕任 职的繁杂,官场中的上下级关系森严,同僚们的相互应酬和相互倾轧,以及注重门第出身, 而不重才的风气。显然,现实与诗人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实现理想的目标向去甚远。陶的“真 挚”性格与之不相容。这段时期的陶是矛盾的、痛苦的,以至出现了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的曲 折历程。在任江州祭酒(29岁)辞职后,著了《五柳先生传》,欲借以自况,以“先生不知 何许人也”否定地位的显赫;以“亦不详其姓名”否定门第的高贵。可是其诗《命子》和其 文《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不是矜夸过陶氏的门第么?他一方面藐视士族门阀, 因为这使他长期郁郁不得志,沉于下僚;另一方面又以陶侃的曾孙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且 因与陶侃关系的渺远而遗憾。陶尽管为此感到愤慨和无奈,但是在家中闲居五年后,又安耐 不住寂寞,做起了恒玄的幕僚,这只是一个小官,难以展现他的才能和谋生养家的目的。在 其诗《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中,他就有诗句“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顾 讨温言,再喜见友天”表现了行役之苦和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以至“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 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倾吐了向慕诗书自适、厌弃官 场奔波、渴望隐逸娴静的生活意向,最终结束了第二次仕宦生活。 接着两次的仕宦生活 陶是抱着走着瞧的态度。这可在其诗《始作镇军参军泾曲阿》和《己巳岁三月为建戚参军使 都泾钱溪》中得到映证。但是也适应不了尔虞我诈的官场。后来任了三个月的彭泽县令后, 离职归田,结束了时断时续、前后跨越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努力,可 惜他没有调整好自我去适应那个无法改变的恶浊官场,只能“原志薄身”,完善自我的个性 和独立人格。可是他那坚定执著的追求,令人崇敬。归田后,貌似他十分满足“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那种自在、娴静的生活。“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 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李泽厚语)。在《感士不遇赋》中,他列举了贾谊、董仲 舒、李广等有才华的正直之士却饱受压抑摧残的事实,陶发出“哀哉!士之不遇己不在炎帝 帝魁之世”的喟叹!这也难免。当某人做某事,做了五次还失败告终,其滋味又会怎样?陶 的美好田园生活让人怀疑,也许只是以美化田园生活来安慰自己,也许只是瞬间的审美体验 的田园生活。“以田园为自足、安定、欢乐的世界。不过是一层绚丽的光环,是一个美丽的 童话。”(孙明君《陶渊明:幻灭的田园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99.3) 由此可见 ,陶渊明在仕途上的追求是十分努力的,并且可以说“屡败屡战”,前后五次徘徊于“仕” 与“隐”的矛盾中。但是由于他的“真挚”永远不改变,也就难以立足官场。正因为如此, 陶渊明没有成为政治家,而成了文学造诣极高的文学大师。 二 陶渊明归田后 的几十年,并没有沉醉于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因为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好读书 ,不求甚解”的陶渊明难免不受历史人物的影响。孔子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 怀。”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要么做官,要么归隐,只有能做官而不做的人,才有当隐士的资格 。陶不做官,只能归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 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是通过仕途,仕途不通,只能转向“立德、 立言”的文学创作。陶的归田是不得已为之,其内心充满苦楚。《诗经》中“心之忧矣,我 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通过诗文使心中的创伤性情绪得到发泄,同时也有司马迁 的“欲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相似目的。陶的归隐就是由从政转向从 文。在政治上无法进取而求其次举动,这和孔子的当年所遇到的问题在情理上是相通的。曹丕的《典论·论文》关于文学价值和文人地位的论述,开辟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陶的转变可以说是兼有时代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陶不管是“弱龄寄事外, 委怀在琴书”还是“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以及辞世前一年作 的《有会而作》中“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的感叹。以诗文传世可以说是贯穿一生的追求 ,只不过归田后更侧重于之而已。 陶渊明的作品涉及多种文体,并且成就也比较高。四 言诗、五言诗等诗体抒情色彩浓烈,清新朴素。记、传、赞、疏、祭文等各有特色。陶诗今 存有126首,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其文存有十二篇,思想上、艺术上都颇有特色。如其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 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诗人在本文中以自己的境 遇和真实情感为原型,以意写“贫“,采用托言的手法,设计了一位思想上完全“我”化了 的五柳先生,对门阀制度进行否定。天下有道则任,天下无道时则隐的信条,置根于陶思想 深处,诗人着力于现实的分析,对阻碍他入世从政的腐朽政治、反动的门阀制度深恶痛绝。 对五柳先生“一问六不知”诗人借此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也预示了诗人从政 前程的渺茫。所以诗人提出了“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赋诗以乐其志”的从事诗文创作 的意向。这是陶寄托个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可以说是一篇较为成熟的自传作品。由于这 篇文章的成就,他被成为“五柳先生”。而他的《桃花源记》曾被人誉为“唐以前的第一篇 小说,在文学史上算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创作。”(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感世不遇赋》、《闲情赋》也是很有特色的作品。《自祭文》是陶一生的自我总结,回首 往事,抒发情感,揭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人生哲学, 这可以说是第二篇自传或者真心袒露,就像司马迁《报任安书》,陶不仅作品成就高,还大 胆表达自我。这应该说是“以诗文传世”的表现之一。 表现的另一面是开创了田园诗, 实行诗歌创作题材的创新,并且创出许多美好的意象。尽管自《诗经》就有对田园风物和农 事劳动的咏唱和反映,但是只是零星的片段的不完整的农业场面刻画。由于受儒家轻视劳动 的观念的影响,田园诗很少发展,但是陶写了大量的田园诗。田园、山水、草木、禽鸟、炊 烟、农舍等显得那么清新安谧,这些组成的画面总是那么淡雅明朗,充满生机和迷人的景象 。陶突破旁观者角色,身体力行地参加了农业劳动,不仅写出了田园景色,也写出了田园劳 动的经历、体验、感受和联想。陶也创造出了特有的意象,在他的诗中经常用鸟、菊、酒等 意象,达到借物自况、托物言志的目的。 还有一个表现方面是陶渊明利用自己渊博的知 识传授门生。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三余之日,讲习之暇”,传授自己的观点和诗文, 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一点与孔子、屈原是相似的。 陶渊明追求“以诗 文传世”是成功的,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不过,他本人不知而已,文学史上很多 作家在活着时就享有盛名,而陶渊明是在去世后才出名。鲍照、江淹等人均模仿过陶诗,并 赞其“如饥鹰独出,其矫无前”。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对他的艺术成就也大为 赞赏。到宋代,苏轼发现了陶的作品以极其平淡质朴的形象意境表达了极美,所以把它看作 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品。至此陶在中国诗史上确定了“头等人物”(鲁迅语)的地位。 魏晋时代是“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时代,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重新加以 发现。陶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为了达到不朽的目的,他前期在政治上的孜孜不倦地追 求。由于社会的动乱不安,改朝换代的频繁进行,门阀士族的斗争,令人无所适从,与世无 争的隐逸生活便成为士人的普遍追求,可惜“欲有不能”(《朱子语类》),只能满腔愤慨 地归田。陈寅恪在其《桃花源记旁证》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 ”,士人隐逸的目的“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 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情。”陶归田后转向从文,写下了“独起众类”“莫之 与京”(萧统《陶渊明集·序》)的诗文。不过他自己没看到以诗文传世的成功,有的 只是仕途追求的痛苦。以至在一生中最后一篇《自祭文》中发出“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 感慨。 还是自己找的好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