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我就说一个比较冷门的案例,但在古文字学界知道的人比较多。
这个案例跨越的时间长,可以说是一个字引发的千年疑案,也是校雠训诂之学中,文献和文物互勘,解决学术公案的经典案例。我们中学课文都学过经典古文 《 触詟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此文古往今来都非常经典,《古文观止》就曾收录。
简单说下此文章的核心内容:
www.ziliaopan.com
赵国大臣左师触詟,说服一个母亲(赵太后)违背人性,将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去当人质,以此缓解国家危难。由此可见,左师触詟深谋远虑,口才一流,。
但是,关于「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中「触詟」这个人的名字,古往今来都有学者觉得不大对劲,很多人学者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为什么有这个怀疑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这就关系到《战国策》这本书的历史和各种版本,我只凭我的记忆简单说一下:
《战国策》是西汉大学者刘向依据当时「皇家藏书馆」的资料,整理出来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
东汉高诱曾为《战国策》做注,到北宋已散佚颇多,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呕心补校,辑录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 。到南宋,今本出现了两个本子:
南宋学者姚宏再次辑注《战国策》,称之为《剡川姚氏本战国策》。另外一个本子是,南宋学者鲍彪和元人吴师道的校补本《战国策鲍注补证》。到清代,黄丕烈重刻《姚本战国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战国策》的姚、鲍、吴三人的汇注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重点:古本《战国策》刘辑高注,散佚颇多,宋曾巩重辑《战国策》为今本,后有姚和鲍、吴三家注,两个本子。古本散佚,宋元以来流传的《今本战国策》中,都是「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之「触詟」。如《四库全书》之《姚本战国策》:
但是,恰恰在「触詟」二字后面,姚宏又注解「一本无言字」,意思就是说有文献写作「触龙」,而非「触詟」。确实如此,有几种汉代文献记载是「触龙」,如:《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元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汉书·古今人表》:左师触龙”。
但是,但鲍本的注解则认为:古代叫「触龙」的太多了,「触詟」是為了区别「触龙」,以免混淆:鮑本補曰:史亦作「龍」。按說苑,「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別之。清人黄丕烈认为这是错误,应该从《史 记》的「触龙」,而非「触詟」。古代竹简抄写是从上倒下,很明显就是「触龙言」三字传抄发生错误,写成两个字「触詟」: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當作「龍」。古今人表中下云「左師觸龍」,即此。「言」字本下屬「願見」讀,誤合二字為一。史記云「觸龍言願見」,不誤。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 触詟揖之》,也认为应从《史记》的「触龙」,并引用多处文献证明:
(引自:维基文库: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见:
%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6%88%B0%E5%9C%8B%E7%AD%96#%E8%A7%B8%E8%AE%8B%E6%8F%96%E4%B9%8B)
综上所述,清学者黄丕烈、王念孙,认为讹误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很渣,明白意思就行)
但是,如果那么容易,就不是「公案」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要看看反方意见。反方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测,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而且,自汉代以外,确实有「詟」这个字,经常被用作「人名」:
《說文》:「讋,失气言。一曰:不止也。从言,龖省聲。傅毅讀若慴。?,籒文讋不省。」
段玉裁注:「此與慴音義同。此从言,故釋之曰失气言。」
又補《說文》為「一曰:言不止也。」注云:「謂詍詍沓沓也。」班固〈東都賦〉:「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陸讋水慄,奔走而來賓。」这个字用作人名,如:《殷周金文集成11250》秦始皇陵出土的兵器上的金文:
秦汉印章上,经常有人用这个字当人名,如秦印文字「杜讋」
【引自:许雄志,《秦印文字彙編》(2001,河南美术出版社),页46】反方说得也很有道理,除非拿出非常之证据,我们很难认为「讋」是「龍、言」之訛誤。
所以,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书籍,都从「触詟说赵太后」。
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汇注本《战国策》(1978年,页768):
为什么是八十年代以前呢?因为转折,发生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被发现,世界震惊!
在马王堆三号墓棺椁东边,发现了一个漆箱:
漆器盒内装着一些写有汉字的丝绸,这也就是【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一共十二万多宇,有古本的《周易》《老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还有兵法、中医、方术等文献。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共有五十种文献:
【引自: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第1卷. 文物出版社.,页88-90】马王堆帛书其价值、数量,要甩《壁中书》(汉)和《汲冢书》(晋)十八条街,只有用「逆天」二字来形容。这些文献到前几年才刚刚整理完成,如果学术共同体全部「消化」,我觉得五十年都未必。经典《周易》:
古本《老子》
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的帛书,就是《战国策》的原始版本: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简介:
侯良. (1982). 罕见的古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简介. 图书馆(1), 65-67.根据墓中的文物和文献断代: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
而集结整理《战国策》的汉代学者刘向,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那么也就是说,《战国纵横家书》可能就是刘向整理前的那些原始文献。甚至极有可能刘向都没有见过的原始材料。高诱、姚宏、鲍彪这些东汉、唐、宋学者也都没有见到过,就别谈什么清人王念孙。
所以,我们比古人要幸运得多,像中了!
而更加巧合的是,《战国纵横家书 》中就有《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那一篇更原始的文本,被学界称之为《十八 触龙见赵太后》(第188行)。
这篇出土文献非常清楚,百分之百证明了是【「触龙言」愿见大(太)后】:
【引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1983).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 文物出版社.页60,《战国纵横家书 》图版188行】
至此,「触龙」和「触詟」之疑云也就云开雾散了,跨越两千多年「鲁鱼亥豕」之疑,最后由出土文物得到了证明。
今天的教科书和书籍,都做「触龙说赵太后」,但会给出注解,交代「触龙言」传抄过程讹传为「触詟」。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学术公案中,学者都是非常严谨且实事求是的,哪怕一个小问题,都不马虎对待:
古代注疏校雠学者,本着「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严谨态度,让我们知道有这个分歧,然而清人王念孙的怀疑和判断,即便看似非常有道理,但证据不足,仍然被古今学界视为存疑。
最后,在1973年,考古学家夏鼐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马王堆汉墓,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又证明王念孙是对的。
所以,说中国古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是不对的,这些人真的不懂,中国古人怎么做学问。
中国古代学术核心经学和史学,这两门学科之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哪怕一个汉字的部件的疑点,一定要搞清楚,不知道就存疑,留给后来学人,不作强解。
有时候这种较真,繁琐得让人头都是大的。
------------——————————————————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是考古黄金时期:一系列伟大的考古发现,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逆天,华夏民族隐藏在地下灿烂文明,一点点渐渐露出它的冰山一角。
那么多吊炸天的炫目文物,地下埋藏的甲骨、钟鼎、简帛等文本文献,证明了我们的历史书的记载是很可靠的。
这些发现,极大增强我们的信心,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上古史。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考古学,要使用文物和文献互勘的【二重证据法】的原因:
如果挖到一个王侯墓葬,几乎都能去历史书找到对应的人。很快就能解决核心问题。
比如:海昏侯、马王堆等豪华墓葬,都在史书中很快找到!
而在西方,考古和历史文献是截然分开的,基本上毫不相干。
总之,为中国历代史家点赞!!!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