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塑性理论的基本假设,塑性理论计算题

2024-02-16  本文已影响 29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1. 塑性理论简明教程

塑性内力重分布目前只用于构件计算,例如梁和板;在结构整体计算中均采用弹性理论计算 在框架柱中不采用塑性设计,因为抗震中考虑塑性铰出线在梁上,形成强柱弱梁

2. 什么是塑性理论

屈服强度理论包指4项。

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www.jhr.com.cn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

σ1=σb。σb/s=[σ]

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σ]。

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

εu=σb/E;ε1=σb/E。由广义虎克定律得:

ε1=[σ1-u(σ2+σ3)]/E

所以σ1-u(σ2+σ3)=σb。

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σ1-u(σ2+σ3)≤[σ]。

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τmax=τ0。

依轴向拉伸斜截面上的应力公式可知τ0=σs/2(σs——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由公式得:τmax=τ1s=(σ1-σ3)/2。

所以破坏条件改写为σ1-σ3=σs。

按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σ]。

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

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

发生塑性破坏的条件为:

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sqrt(σ1^2+σ2^2+σ3^2-σ1σ2-σ2σ3-σ3σ1)<[σ]

3. 塑性理论简明教程电子版

塑性力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于研究如何发挥材料强度的潜力,如何利用材料的塑性性质,以便合理选材,制定加工成型工艺。

塑性力学理论还用于计算残余应力。

4. 塑性理论采用的几个假设

第一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其表述是材料发生断裂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即最大拉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断裂。  

第二理论: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主要是极少数脆性材料复合,应用很少。第二强度理论又称最大伸长应变理论。它是根据 J.-V.彭赛列的最大应变理论改进而成的,主要适用于脆性材料。它假定,无论材料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如何,只要材料内该点的最大伸长应变ε1达到了单向拉伸断裂时最大伸长应变的极限值εi,材料就发生断裂破坏,其破坏条件为:ε1≥εi (εi>0)。  

第三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适用于塑性材料,例如低碳钢,形式简单,应用极为广泛。第三强度理论又称最大剪应力理论或特雷斯卡屈服准则。这个理论的塑性破坏条件为:σ1-σ3≥σy,式中σy是屈服正应力。  

第四理论:畸变能密度理论,适用于大多数塑性材料,比第三准确,但不如第三方便。第四强度理论又称最大形状改变比能理论。该理论适用于塑性材料。

5. 塑性理论简明教程第二版

在美学和艺术领域,塑形和不塑形都是广泛使用的术语。它们描述了艺术品或设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以下是有关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说明:

1. 塑形

塑形通常用于形容具有三维形状、有质感、有体积感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这种形式通常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可以用手触摸到。塑形艺术作品通常被视为具有传统的艺术价值和技术要求,如雕塑和陶瓷制作等。

在设计领域,塑形也可以用来描述具有立体感的物品,如建筑、家具和产品设计。这些设计通常会强调材料和形态,因此具有一定的重量感和物质感。

2. 不塑形

不塑形通常用于形容具有平面感和轻盈感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这种形式通常是虚构的,并且没有实际的存在形态。不塑形艺术作品通常被视为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的代表作品,如抽象艺术、概念艺术等。

在设计领域,不塑形也可以用来描述具有平面感和轻盈感的设计作品,如平面设计、时装设计等。这些设计通常会强调颜色、线条和图形,因此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轻盈感。

总的来说,塑形和不塑形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和设计表现形式。塑形强调物质感和立体感,而不塑形则强调平面感和轻盈感。在不同的艺术和设计领域中,这两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价值和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既有强调立体感和重量感的塑形建筑,也有强调轻盈感和透明感的不塑形建筑。

6. 塑性理论简明教程答案pdf

周惠久,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事业。

他创立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在低碳马氏体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并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中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7. 塑性理论计算步骤

为:

L = (q × L2) / (8 × D) D

其中,L为楼板跨度(单位为m),q为楼板的设计活载荷(单位为kN/m2),L2为跨中支座间的跨度(单位为m),D为楼板厚度(单位为m)。

这个公式的理是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根据该理论所涉及的力学、应力学等知识对楼板跨度进行计算。

楼板跨度的计算是建筑构设计的重要部分。除了上述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跨度计算公式和方法,例如梁板理论、边坡法、受弯构件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取适合的模型,完成相应的计算。

1. 定楼板的设计活载荷(q);

2. 确定跨中支座间的跨度(L2);

3. 确定楼板厚度(D);

4.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中得到楼板跨度(L)的值。

8. 塑性理论仅适合于什么结构

建构和塑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建构强调在设计、构建或创造过程中,通过组合各种元素、构件或概念,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或系统。它通常涉及到规划、设计和组织事物的方式,以达到特定的目标或实现预期的结果。建构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建筑、工程、软件开发等。

而塑形则更侧重于通过调整、改变或塑造物体的形状、外观或结构,以实现一定的目的或达到特定的效果。塑形通常与艺术、雕塑、设计等领域密切相关,它注重创造性的表达和对形态的控制。

尽管建构和塑形具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关注形态的塑造和创造过程,但它们的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建构更注重整体性、功能性和目标导向,而塑形更注重创意性、表现性和审美效果。因此,尽管有一些重叠的概念和方法,建构和塑形在不同领域和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9. 塑性理论简明教程pdf

可按塑性理论设计计算的混凝土构件,称为塑性混凝土构件。如:按塑性理论设计的承受静载作用四边支承的双向板。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论文全是抄的,论文全抄的能过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