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为什么要修史书,编纂史书的意义

2024-02-16  本文已影响 241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1. 修史书的作用

中国古代修史机构的发展,唐初是一大变化。这个变化的标志是唐太宗贞观三年,唐王朝正式设立史馆于禁中。从此,史馆作为官方的主要修史机构,经历宋、辽、金、元、明、清等朝,有近年的历史。

史馆建立后,为了使其能够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重大事件、积累必要的文献,朝廷制订了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并明确规定了应送项目及负责报送的部门。这些部门,涉及到16个方面和朝廷及地方的各级军政部门。值得注意的是:

517338.com

对于报送的时间,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报送的内容,大多作了必要的提示。同时史官也有“访知事由”并斟酌“堪入史者”之权。

可见,史馆修史,是在朝廷及地方军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进行的,并非只凭着几个史官翻书、操笔就可以“修史”的。当然,各个部门对于报送这些事例的规定是必须执行的,不能因为报送的机构是史馆而有所懈怠。只有这样,史馆的修史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否则,史馆有权上奏朝廷,提出申诉。史载:〔唐德宗〕“建中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史馆奏:‘前件事条,虽标格式,因循不举,日月已深。伏请申明旧制,各下本司。’从之。”)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朝廷对于修史机构和修史活动是非常重视的。

2. 修史书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一直有盛世修史的传统,一方面是为了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另一方面,修史是个大工程,没有强大的国立支持很难完成,统治者用修史来标榜自己的盛世,为自己树碑立传。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

3. 修史的目的

《二十四史》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一套书,更是中国文化的记忆。《二十四史》记录的历史极为漫长,起自三皇五帝,结束在明代末年。漫长的历史,其中包含的兴衰变化,让每个读完它的人都会感受到它的厚重。

短短几页纸,几行字,几个名字,背后就是一段人生,一个王朝的覆灭,无数人的生死,其中的权谋暗算,人事兴衰,都包含了无数的道理和智慧。

这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魅力。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是少数保留有完整历史记录的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余三个都已经消失,或者跟最早的文明已经没有太大关系。

这些文明或者消失于战争,或者毁灭于灾害,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不像中国文明那样,保留有如此漫长,不中断的历史记录。这些文明留给后人的,更多是依靠遗迹,而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4. 修撰史书

有意思的是,“二十四史”虽然是由不同朝代的史学家分别编撰的,但其中唐朝贞观时期编撰的史书多达八部(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在“二十四史”中数量最多。

中国古代的惯例是以后的朝代为前朝修撰史书。而唐朝之前正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和短命朝代隋朝,稳定维持较长时间的朝代就不下七八个,唐朝编撰的史书自然数量就多了。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以唐太宗为代表的贞观君臣对于历史是何等的重视。

5. 修史书的作用是什么

实际上,在我国史学传统中,官方修史也不是唯一主流,二十四史中最杰出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私人修史,不能一味看成“宫廷著作”。

6. 编修史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编纂要经过史料收集、考、纲目编辑、论点评定等几个步骤。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7. 修史的意义

学习历史的意义如下:

1、可以了解社会发展史,能够认识民族和世界历史

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对我们人生坐标的定位。

2、从事的各领域的工作需要了解各行业历史发展,从而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

3、学习历史有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培养。

4、盛世修史,我们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需要以历史的方式总结经验,记录当今社会的发展成就。

5、更需要一部分人专门学习研究历史,将我国传统史学传承发展下去。

8. 修史书的官职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

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人,和诸葛亮是好友,曾和诸葛亮、徐庶、石韬四位道友一起游历。

诸葛亮后出祁山,在答司马懿书中,曾托使杜袭宣意于孟建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名韬)、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

威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后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学位论文的选题原则有哪些内容,学位论文题目特征是什么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