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林语堂论文,林语堂谈中西文化

2024-02-17  本文已影响 466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1. 林语堂的文风

三苏父子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轼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四大家。清朝名相张鹏翮(hé)曾撰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以此颂扬三苏。特别是苏轼,2000年被法国《世界报》评选影响世界的12位“千年英雄”,中国仅此一位。两宋年间,眉山进士886人,史称“八百进士”,宋仁宗因此感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州”。由苏洵、苏轼和苏辙三父子为代表形成的三苏文化产生于北宋,经南宋、元、明、清、近代的衍生发展,由此形成的眉山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乃至世界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苏之名首见于北宋王辟之著《渑水燕谈录》:

CufebbS.net

“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擅”,是“认为……擅长”的意思,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为三苏擅长写文章,或者天下的人都认为三苏文章写得好。宋仁宗嘉祐二年(1056),苏洵带领两个儿子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文坛盟主欧阳修读了苏洵散文,称赞他的文章有荀子文风,苏轼兄弟又同时进士及第,因而三苏的文章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阅而风行天下。三苏文章不仅受到时人的推崇,而且受到后人的推重。南宋、元、明、清时期,有多种散文选集以供士子学习,其中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影响巨大,而苏洵、苏轼、苏辙皆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仅仅就文章而言,还不涉及其他方面,譬如苏轼在诗词、书画、学术、工程、养生、医药、酿酒、烹饪等方面。三苏文化是三苏父子在接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孕育的、在博通经史的过程中创造的,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仁爱、旷达、博大。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即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戚朋友、爱平民百姓、爱天地万物。苏轼从小学习儒家经典、接受儒家思想,“仁”是他的思想内核,“仁政”是他的政治理想。

因为“仁”,苏轼在朝廷上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苏轼在《策别训兵旅二》中说:“民者,天下之本。”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人主失人心则亡。”苏轼从民本的视角,既反对王安石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而且都是在他们身居宰相之时。

因为“仁”,苏轼在地方上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在凤翔,改革“衙前”役法;在密州,拿出库粮收养弃儿;在徐州,为保护人民抗洪救灾;在杭州,整治西湖,捐钱设免费病坊;在扬州,废除生事扰民的“万花会”;在定州,惩治贪污吏胥和骄横军将;贬到惠州后,还捐钱为当地修桥;在广州帮助地方官用竹筒引泉水入城等。以上这些政绩是他政治理想的实践。

由于仕途挫折,苏轼把佛禅的“不二”、道家的“自然”和儒家的“安贫”融会贯通,形成一种顺应世界、随遇而安、旷达潇洒的人生姿态。

从26岁签判凤翔,到65岁逝世,苏轼40年的仕宦生涯中,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只有28年,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长达12年之久。即使是在有职有权的28年中,也常常奔波于仕途。他在《定州谢到任表》说:“坐席未暖,召节已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意思是坐席还没有坐暖和,任命书就已经下达。精力都消耗在往来之间,时间都消逝在道路之上。

苏轼宦海漂泊,所到之处,能很快融入当地。在贬谪之地,苏轼“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贬到惠州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歌,因为可以每天吃到荔枝,表示愿意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叹,因为在海南见闻奇绝,即使客死此地也一点都不遗憾。当他得到当地百姓赠送的蛤蚧时,兴致勃勃地品尝,还告诫苏过,不要声张,“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因此,林语堂说苏轼“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轼,“千古第一文人”,是因为他在诗歌、散文、词赋、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在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格致方技、天文博物、自然物理等文化领域,苏轼都有深湛研究和卓著成就。

上千年来,不计其数的文人学者,对苏轼留下的文化遗产如痴如醉,他们诠释、演绎、研究,都没有把苏轼说全、说完、说透。因此,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为三苏祠题词云:“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永远的苏东坡。”由此可见,三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仁爱与旷达之间,仁爱是基础,旷达需要超然物外,没有仁爱,如何旷达;在仁爱与博大之间,仁爱是基础,博大需要兼收并蓄,没有仁爱,如何包容;在旷达与博大之间,旷达是基础,博大需要天地情怀,没有旷达,如何博大。合而言之,只有综合来看仁爱、旷达和博大,才能窥见三苏文化的精神特质。总之三苏文化是综合仁爱、旷达和博大精神特质的中华文化。

由三苏创造而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的原创文化,留下了如苏轼的诗2700多首、词300多首、文4000余篇,书画40多件,以及苏洵、苏辙的作品等;由三苏的生平、作品而衍生出来的文化遗产,有现存众多遗址遗迹、书法碑刻、文集注评、传记小说、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等。由三苏创造或者衍生的以物质形态留存的文化遗产包括如古代典籍、现代书刊、遗址遗迹等;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有关三苏生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如定州秧歌《安安送米》、传说故事等。

如今,三苏原创的或衍生的书面语言文化遗产包括了如《苏轼诗集》《苏轼文集》《三苏全书》等;苏轼原创的书画或者衍生的书画碑刻等图象文化遗产,包括了如《黄州寒食帖》《枯木竹石图》、景苏园碑刻等;是由三苏生平和作品相关遗址遗迹而形成的遗址文化遗产,如眉山三苏祠、黄冈东坡赤壁、海南东坡书院、郏县三苏墓祠等;拍摄制作的与三苏相关的电影电视等电子音像文化遗产,包括了如《东坡足迹万里行》《苏东坡》(电视剧)'等,三苏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遍布各地。

2. 林语堂的文风怎么样

林语堂散文以其吞吐古今、汇聚东西的气象,营造了一座融汇智慧、情趣与学识的精神殿堂,充分地展示出其对现代散文的超越性突破。   从这样的文学和历史背景出发去观察作为散文家的林语堂,其整体的文化风度应是渊博悠远、机敏通达。对此,他在《论语》时期的同仁徐曾给予其切实的评价:“那里闪耀着语堂先生独特的风采与色泽。那里有成熟思想家的思想,有洞悉人情世态的智慧,有他的天真与固执,坦率与诚恳,以及潜伏在他生命里的热与光,更不必说他的博学与深思,在许多课题前,他始终用他的独特的风格来表达他深厚的、有根据的见解和确切健全的主张。”   的确,林语堂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不仅是“幽默”这一诗学术语在中国的发明者,在他的散文中也不断生发幽默的元素。“幽默”作为一种亦庄亦谐、情趣盎然的笔调,同时意味着“独特之见解及人生之观察”和超远与旷达的人生姿态。林语堂还从“幽默”的美学要义作纵向延伸,上承“中国之幽默始祖”的老庄之惠泽,以主体观念为支点,对中西诗学进行互动交融的比较和对话。更重要的是,他在东西两大文化体系中自由出入,游刃有余,并在进行整合比较中形成自己在文化选择上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倡导并建构了华语散文写作的新形态即新的文体模式——闲语体。他说:“我创出一个风格。这种风格的秘诀就是把读者引为知己,向他说真心话,就犹如对老朋友畅所欲言毫不避讳什么一样。所有我写的书都有这个特点,自有其魔力。”他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己的文学写作观,而且不断地加以践行和验证。如《记大千话敦煌》、《想象的孔子会谈》、《女论语》、《记农历元旦》等,都是“闲语”式的例文。他对世间一切事物的了解,不仅来自书本,而且来自于实际,学会达观地品味人生。

3. 林语堂的文风特点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林语堂认为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见《小品文之遗绪》)从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humour译成“幽默”始,一直到晚年自诩为道家精神,林语堂始终保持这种谈话风的艺术范式,并以闲适幽默为格调、性灵超远为立场。

林语堂小说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比较文学现象,体现出鲜明的承续与超越特征,这种特征展现在“艺术家”、“世界”、“读者”这种三元框架之中,透过“艺术家”把握林语堂的文化边缘特征、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人格符号和人格滋养,透过“世界”把握林语堂的性灵与表现中西合璧的审美世界观,透过“读者”把握林语堂的文学追求和文化传播策略,构成了“在场”地把握林语堂小说创作和艺术成就的基础。

4. 林语堂文化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男,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代表作《京华烟云》《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等。

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5. 林语堂的文笔

作文文笔的优美需要多方面的下苦功。恰当运用修辞。修辞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可以把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文章生动形象。不论哪一种修辞格式运用恰切都可以让文章具有吸引力。

作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使语言简洁有力、生动。引用优美诗句,很多诗词名句蕴含深刻的哲理,恰到好处的引用,让道理说的更清楚,更有理。

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家,他们的小说、散文、诗歌认真阅读都会对作文各方面都有帮助如:鲁迅的《故乡》、《祝福》,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梁实秋《荷水池畔》,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钱踵书《围城》,王蒙《青春万岁》,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6. 林语堂风格

沈从文擅白描,乡土人情无不质朴真实,自然风景在其笔下得到生命;钱钟书擅思辩,文理皆可观,其文章尤以拥有自己的“理”做主心骨为特点;林语堂写作热情而自由,一种邀你进门体验生活式的写作风格,更贴近道家“无为而治”式的自由;鲁迅先生泼辣醒目,笔杆如枪杆,其文如精瘦的运动员一般简洁有力,有着文人典型的眼光、笔触和角度。

7. 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就由八个梦想组成。人生未了,梦想难休。

小学的时候,我梦想到山外去,目的是坐一坐火车。因为火车穿过我所在的县城,进站时发出的轰鸣声传到我所在的山村。爷爷告诉我,火车跑得很快很快——尽管他也没坐过。于是我常常梦想坐上了火车,荣耀无比,既炫耀了自己,也圆满了爷爷。

在我的梦中,火车是虎头蛇身的,因为爷爷说过,它一节一节的,很长很长,一路狂奔,头上还冒着烟。它的叫声一阵一阵的,很响很响,大嗓子一吼,比后山的老虎叫声还传得远,传得快。

中学的时候,我来到县城亲眼看到了火车,并且看到火车上坐着吃香蕉,然后随手将果皮扔出窗外的旅客。据说,他们要去上海,去西藏,去北京,去广东。地图上说,中国国土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海在中国东部,西藏在中国西部,北京在中国北部,广东在中国南部,东西南北距离会有多大呀!原来我呆的县城那么小,小到连火车都懒得停留太久。

我多想去县城外的世界看看啊!假如外面的世界是天,那我所在的县城就是井,而我就是井底之蛙——我时常这样警醒自己,也积极寻找跳出去的途径。于是,我认定考上大学就是实现梦想的捷径。

后来,大学考上了,梦想实现了,外面的世界却对我失去了诱惑。

大学里,我认识了叔本华,感受到人生的悲苦与无聊。也认识了尼采,开始向往做战无不胜的超人。后来,又认识了萨特,知道人生脱离实证即为虚无,毫无价值和地位。当然,也接触了马克思,并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对集体主义进行了辩证法分析。

实证主义张扬个性,而英雄就是个性化的超人。于是我梦想成为超人,无限崇拜英雄,看电影尤其欣赏好莱坞个人英雄形象。生活中,我时时刻刻以一个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泡冷水澡,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几年大学生活下来,身体变得棒棒的,渐渐鼓起施瓦辛格式的肌肉,搏得同窗好友一片赞叹与艳羡。

这么一来,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推动着我一如既往地做“英雄”,对女同学时常摆出酷酷的表情,但也不乏侠骨柔情式的友好。学习永远不卖死力,但考试门门顺利过关。毕业时,同学情侣双进双出,而我却始终与影偕行。

我终于践行了“孤胆英雄”的梦想。

不过,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不久宣告破灭。投身社会后,我发现自己什么都不行:无法做官,不会经商,干不成技术,找不着靠山,更吃不了软饭。除了会写几段散文、编几个故事、吟几行歪诗、发几句牢骚外,别无它长。这与理想中无所不能、无往不胜的英雄相去甚远。于是,由英雄转而梦想成为作家,每天吟吟写写,如痴如狂,不曾间断。

长期以来,倒也爬了不少格子,发了不少感慨,叹了不少长气。但写文章时我发现自己词汇那么贫乏,知识那么短缺,想象那么枯涩,思维那么迟钝,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对生命、对文化、对科学的认识那么肤浅,写出来的文章毫无深度。

于是,我梦想成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学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学李敖做“五十年来,五百年后写白话文的第一人”;学余秋雨精通历史,深谙现世,成就一段“文化苦旅”。渐渐地,我的文章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和喜爱,我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我衣食无忧,家庭幸福。

但我越来越感到对知识的饥渴、对国家的热爱、对世界的忧虑、对历史的眷顾、对哲学的深思。我写过一句座右铭:用一辈子做任何事,用一生去学习。因此,老婆称我为“两辈子老公”,儿子称我为“双生爸爸”。我欣然答应,并以此自勉。

文章写了几十年,突然发现自己被作家这个美名麻醉了,被功成名就的迷雾笼罩了,几乎失去了前行的方向。书虽越写越多,但创意却越来越少。才思的枯竭让我的作品千篇一律,离不朽之作的标准越来越远。

我冷静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作家,光有丰富的知识和稔熟的技巧还不够,更应有一份“心怀天下,幽思千古”的忘我情怀,应该铸就文学的风骨与灵魂。

在不惑之年向我逼近之时,我滋生了一个新的梦想:做一个现时代的司马迁、曹雪芹,做一个中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我已成为“知命尊者”。在知天命的日子里,镜中的我已满头斑白,年轻时结实的肌肉已松弛泛皱,青春的朝气已隐退脸庞。

哦,这就是那个从大山里走出来,在山外的世界翻爬滚打了五十几个春秋的我吗?那山萦水绕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老家门前的那棵大枣树还在吗?雷电之后,枣树是否又被劈成了两半?它如果还活着,年龄应该是我的两倍还要长,它像我爷爷一样陪伴了我很久很久。它是否也像我一样,枝叶被秋霜打得七零八落?

“式微,式微,胡不归?”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我梦想回到故乡,回到童年,回到母亲的胎盘。

曾几何时,我儿子的儿子像我小时候一样爬到了爷爷的被窝里,给我的双脚取暖。怕寒是我的致命伤,体内的热度已经入不敷出。七十几个春秋的霜风冷雨,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生命能量。“年逾古稀”这个词以往只在我的作品里出现,现在已名正言顺归入我自己的门下。

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我都经历过了。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次长途旅行,那此时就是整理并珍藏旅行日记的时候。一个人在古稀之年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是希望别人不再经历自己经历过的痛苦,希望人们不再面对仇视和杀戮。

作为一个作家,我的作品里有烽火狼烟,有刀光剑影,有婴啼妇泣,那是文学表现的需要,可借此抑恶扬善,悲天悯人。但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亲人、一个朋友,我永远厌恶这种人为的苦难。

原来,我还有一个不曾泯灭的梦想,那就是人类永久的和平美好。

再强劲的箭,也有难穿鲁缟之时,再明亮的灯,也有油枯草尽之日,我的人生正一步步靠近生命的终点。死,将成为我最后体验的对象。是恐惧,还是好奇?

孩子们围在我的床前,声泪俱下地问我还有什么愿望没有了却。我使劲地点点头,用游丝般微弱的声音说,我想上天堂。孩子们一个劲地安慰我,像我这样的好人,一定能够上天堂,让我尽管放心。但我继续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还想下地狱。孩子们一个个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我还有人生最后一个梦想,同时去地狱和天堂看看,看地狱是否也有好人,看天堂是否也有奸佞。

8. 林语堂文风变化的原因

现在生活中,大家比较的喜欢关注的是有趣,好玩的视讯或者热点新闻之类的。在空闲的时候刷刷有趣的剧或者喜剧电影来缓解一下自己的压力和无聊,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是一有不开心就要看有趣好玩的剧或者书籍,接下来我给你们推荐4本有趣的书籍。有些书籍的语言风趣幽默,有些书籍趣味满满。

第一本书《苏东坡传》

这本书是由林语堂创作的,《苏东坡传》出版于2006年,这本书的豆瓣评分达8.4分,好评达85%。这部的作品是作者林语堂最喜欢的作品。作者林语堂用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把苏东坡和其他诗人的不同区分开来,苏东坡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还有最重要的幽默感,才智过人但内心及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作者的创作语言通俗易懂,看作者的文章不需要太大的智慧,大家基本都能看懂作者创作的作品,可谓是浅显易懂。这本书的妙语还是很多的,妙语也好记。

第二本书《雅舍小品》

这本书是梁实秋创作的,《雅舍小品》出版于1993年,这本书在豆瓣评分达8.8分,好评达90%。作者梁实秋在散文天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作者创作的作品大都接近自然,文字豁达还有自己独特的语调和文风。作者创作的这部《雅舍小品》是一部比较高雅脱俗的作品,中间还带点幽默,有趣的风格。幽默中体会生活百态。梁实秋的这部作品还被韩寒评论到是写短文的范本。作者的句子总是那么清新脱俗,清新中再带点小幽默,感觉每章都很有意思,作者就像一个源源不断给我们传输幽默的段子发射机。

第三本书《窗边的小豆豆》

我跟这本书的渊源还挺意外的,这本书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出去学习带回来的一本书。这之前我不喜欢读书,可是让老师每天上课都给我们读一篇的时候我开始爱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黑柳彻子,作者不但是一个作家还是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儿童跟这本书有关,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通过自己小学时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当时老师给我们读的时候我就被里面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给吸引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和感动。

第四本书《再袭面包店》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创作的,我一直都特别喜欢作者,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作者的故事也可能是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作者创作书法从不受固定模式的影响,作者的构思总是能让我觉得新奇。《再袭面包店》豆瓣评分达7.9分,好评还是很多。这本书主要是以6个篇幅不长的小故事构成,虽然看着是毫不相干的6个短篇,但实则相互联系,这本书把步入中年描写的淋淋尽致,步入中年少了些许青春的冲动和年轻时才懂得浪漫,更多的是生活里忙不完的小事琐事。这本书的内容层次很丰富,我觉得这本书写的还挺过瘾挺好玩的。

9. 林语堂的文风是什么

1. 长空之王编剧桂冠是谁的问题尚无明确结论。不同的来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权威解释。

2. 但是,有一种说法认为,长空之王的编剧桂冠是王家卫。这个说法源于王家卫在电影中的多次担任编剧和导演的事实。此外,王家卫也曾担任多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成员,并且受到了国际影坛的高度赞誉。

3.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长空之王的编剧桂冠应该属于另一个人,比如著名编剧张嘉佳。他在中国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获得电影节的奖项和提名,也曾经担任电影的导演和制片人。

4.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长空之王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电影,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工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年轻一代导演和编剧们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5. 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长空之王这部电影,并且欣赏每个参与制作的人的努力和贡献,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和其他制作人员。在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创作历程和环境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10. 林语堂文风变化

林语堂:男,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他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他的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庄谐并用,自然流畅,幽默风趣。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汽车倒车雷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汽车倒车雷达的设计论文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