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有关中国茶文化的论文题目,关于中国茶文化论文

2024-06-05  本文已影响 358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1.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公元780年左右,《茶经》问世,《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自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叶专著陆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茶事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2.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3000字

有关茶叶的核心期刊有:《福建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叶学报》、《茶叶科学》。

3.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清、和、静、真、俭、淡。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shunde.net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4.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参考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人饮茶起源于公无前3000左右的神农氏时代,陆羽的《茶经》写遭:“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5. 中国茶文化的参考文献

茶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最早记载茶叶的文献是《荀子》中的一段文字,大约写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随后的几个世纪,茶叶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茶叶的生产和饮用方法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茶文化也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中国茶文化论文题目

1.拍摄茶文化相关纪录片,在多平台播放。

2.影视大片植入茶文化相关内容。

3.开办茶文化相关培训班。

4.举办茶文化方面展览会。

7. 茶文化论文的参考文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8.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中国的茶叶在神农时期出现,茶业在汉代出现萌芽,汉代文学家王褒所著的《僮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饮茶和种茶的书籍。根据书中记载,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植茶叶与饮茶的地方。

茶业在唐、宋两代达到蓬勃发展时期,在唐朝出现了茶圣——陆羽。他是世界上撰写茶专著的第一人——《茶经》。

到了明、清时期,茶叶的产区、茶树的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贸易等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当时社会生产条件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在茶叶的加工方面,六大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花茶的制作工艺,都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9. 中国茶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茶经》是中国唐代茶学集大成的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和人生哲理。这些哲理有助于指导人们的人生思考和行为准则,以下是一些茶经中的人生感悟:

1. 心境平和:茶经中常常强调不要抱怨、生气、焦虑,而要让自己保持平淡心境。

2. 诚实守信:茶经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没有信用的人难以取得成功。

3. 自强不息:茶经中提到,人的力量是可以不断发掘和提升的,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实现自我超越。

4. 知足常乐:茶经认为,物质享受虽然重要,但人的幸福来源不在于此。相比之下,知足常乐更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5. 以礼待人:茶经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无论是亲人、朋友、敌人,都应该接纳、理解、尊重对方,以“以礼待人”来促进人际和谐。

6. 保持谦虚:茶经认为,要保持一颗谦虚之心,以避免自满、目中无人等态度,也才更容易吸收他人的长处。

7. 修身齐家:茶经提出“修身齐家”之说,即通过修身养性、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实现个人不断提升和社会不断进步。

8. 追求道德:茶经将道德当作了生命的灵魂,只要追求道德,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这些感悟都是茶文化智慧的精华,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对于现代的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0. 中国茶文化的文献

国务院国发[2006]18号文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序号:413;编号Ⅷ—63)入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成为首批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传统手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共有10道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武夷岩茶(大红袍)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乌龙茶神韵.大红袍“活、甘、清、香”的滋味与它的品种有关,更与它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有关.已故的茶界泰斗陈椽先生更评价它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作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人民雄视世界”.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榜上有名,成为唯一的茶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的流程有采摘、倒青(晒青)、晾青、做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初焙、扬箕、晾索、拣剔、复焙、炖火、团包、补火、毛茶装箱、精致分筛、归堆近20道工序.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最主要的10道制作工序,即采摘、萎凋、做青、双炒双揉、初焙、扬簸晾索及拣剔、复焙、团包和补火等.

2006年5月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武夷山榜上有名,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全国唯一因茶进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共有1315个项目向文化部申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媒体公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准确定518项,在这众多的项目中,武夷山市申报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唯一茶类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是世界红茶、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是在传承了绿茶、红茶制作的科学精华基础上出新,继承了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独具“岩骨花香”的武夷乌龙茶神韵,其制作工艺、技能具有科考、科研价值,主要分萎凋、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步骤,期间经历了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具有卓越高超技能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几个原因: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不可复制性

大红袍手工制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内涵,重点在于其不可复制性,如 “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这些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纯手工制茶的复杂性

大红袍的传统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茶农在漫长的制茶过程中总结创造出独特的手工制作工艺,是现代机械无法完整替代的,全凭人工实践经验、现场感觉来进行手工操作.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与其他茶类相比,制作工艺更加繁杂,每道工序对茶的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特别讲究.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的不确定性

在武夷山,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的人口约有4万,其中,栽种制作“大红袍”的只占到百分之六七,大约不到3000人.而且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年轻人大都不愿尝试.现在传统大红袍的一线制茶工人多在60岁上下,面临着断代的危险,这也是大红袍制作技艺能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后,国家将有资金和政策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抢救,武夷山市政府大力保护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3年武夷山成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制艺[Wu Yi tea (dahongpao) traditional manufacture craft and custom]代表中国乌龙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武夷山公布了张天福、姚月明、陈德华等20多位传承人代表,使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并制定实施了《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管理办法》,在实行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同时,对具有丰富经验、身怀“绝技”的老制茶师进行专访,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当代的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实施了对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原生态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了与传统技艺相关的茶艺、喊山、祭茶、斗茶、茶王赛等习俗活动.实施了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传统制茶器具、传统制茶作坊、武夷岩茶主产区古代茶作坊、下梅“景隆号”茶庄焙坊、天心永乐茶坊及慧苑寺老茶厂遗存修复和保护档案.

武夷山还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质量标准和国家工商总局规定的加强大红袍证明商标管理使用,执行有关质量的监督和检测,通过对这些法规、条例的执行,确保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和进一步保护.整合全市的茶叶科研机构,以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为主,建立发展各种科研专业机构,为民办为主,在传承发展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通过整合品牌,加速茶业产业化和与它相应的机械化制作,注重传统工艺技能和传承应用使之相得益彰,让传统工艺与机械化先进技术相辅相成,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使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延续.

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陈孝文、王国兴、刘峰、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吴宗燕、黄圣亮、游玉琼、刘国英、苏炳溪

wWw.lunwen.net.Cn中国论文网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论文被删后续,论文被删违法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