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素养培育策略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401人 

  [摘要]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理解和叙述史事,分析思考历史问题需具备的重要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时空意识,巧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等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时间轴线、历史地图、历史年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探寻历史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提升时空观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探索历史规律必备的重要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素养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个历史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一部分高中历史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使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时空观念素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时空观素养的重要性

  时空观素养是高中生历史学习中需要养成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不仅体现了新课标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学生夯实历史基础、建构历史知识体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指出:“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细化要求:一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认知能力,即要求学生能了解历史的分期方式、古今历史地名的变化,了解重要史事和历史人物的基本状况,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和空间表达方式;二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理解史事的发展变化、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理解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三是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描述、概括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能在时空框架上运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网格表格等描述史事,能运用专业的时间术语和空间术语概括和说明时间段较长和地理范围较广的史事;四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说明能力,即要求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框架下分析、综合并比较史事,发现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历史事物的时空规律,学会绘制相关图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1]2017年版课标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提出了以上四个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有利于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时空观念包含历史时序观和历史地理观两个基本观念,要求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时,能将时间因素和地理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和分析,培养良好的时序分析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良好的时空观念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将历史事物置于较长时间范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探究史事的发展演变,分析历史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历史学基础知识,突破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基本发展脉络,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事物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有利于解决学生时空观念培养薄弱的问题

  笔者对贵州省部分高一和高二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晰地记住中外历史上重要历史事件和具体时间,不能准确写出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地名,不能清晰地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缺乏将史事置于较长时间和较大地理范围内考察和分析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经历。二是部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整体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到位。尤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在教授重要内容时未能系统地讲解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未能真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的培养,割裂了相关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三是许多学校使用的历史教材不是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是采用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模块加上专题的方式编排。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方式时间跨度较大,侧重历史的纵向联系,缺少历史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将历史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时空观成了很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策略分析

  (一)创设历史情境,启发时空意识

  创设历史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时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对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准确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片、讲述故事、朗诵诗歌、展示实物和图片、编排历史短剧等方式巧妙设置问题,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体验史事的变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物的时空联系,并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例如,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建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与新中国成立的时空联系。然后,历史教师再播放电影《开国大典》和《建国大业》中的经典镜头,带领学生进入开国大典的历史场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商量国事的历史场景。通过两段视频的播放,历史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经典影片和阅读相关材料,加深了对新中国政治建设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掌握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了自身历史时空观念。

  (二)巧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梳理历史的发展脉络

  时间轴线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一定时空下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在数轴上标明相应的史实来体现历史线索的一种方法。[2]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利用时间轴线可以建构线性时空,直观了解历史。[3]而且,学生还能利用时间轴线和历史地图清晰地梳理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时间轴线图和历史地图,梳理史事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绘制时间轴线或历史地图,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落实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应梳理出“二战”中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也可以呈现“二战”爆发前的欧洲形势图,然后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前亚欧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如图1所示,历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时间轴线,并在时间轴线上标出“二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点,让学生根据提示补充完成时间轴线。在学生完成该时间轴线后,历史教师再展示“二战”时期的欧洲形势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二战”爆发的进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二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时间轴线。课堂活动结束后,历史教师在课后布置学生画一幅“二战”期间的欧洲形势图,并在地图上标出德国进攻其他国家时间的顺序,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通过画地图的课后作业,学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二战”发展的基本脉络,体验画图带来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编制历史年表,探寻史事的纵横联系

  历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人物活动轨迹等史事联系起来,使复杂的历史知识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重点,解决记忆难点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编排结合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年表,或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展开专题性年表,或编制同时期的中外历史对照年表或相似历史事件的比较年表。在编制年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相关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资料,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空联系,思考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和后果。例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历史教师需引导学生收集“一战”前的相关资料,然后制作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的大事年表。通过梳理“一战”前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巴尔干地区的冲突、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等重要历史事件并将之制作成年表,使学生明白“一战”前重要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加深对一战前的地区冲突和国家间基本矛盾的了解。再如,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清朝后期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及其关联性,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1840—1900年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年表的制作。在该年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梳理1840—1900年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学会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加深了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绘制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或心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部分构成。[4]思维导图是以历史知识的重点内容为核心,利用关键词作为联系,将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树状图形或结构图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繁琐的历史知识点,厘清历史事件的基本线索,探讨历史变迁的背景和原因,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完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单独绘制思维导图,整理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然而,对时间跨度较大、知识点较多的专题,学生单独绘制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难度较大。所以,学生可以在历史教师的指引下总结归纳知识点,由师生共同完成专题复习的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可以以“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为题绘制一个树状思维导图。树状思维导图的两条主线如下:一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二是古罗马法律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学生补充完善如图2所示的树状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既提升了学生时空素养,也完善了学生知识体系。图2古希腊罗马民主和法制的发展演变

  (五)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增强时空素养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主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并根据自主探究做出合理科学解释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其时空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历史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历史事物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学生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时空观念素养。例如,在教学“两极世界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两极世界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历史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收集资料,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二战后美苏为何会从盟友转变成对手?二战后美苏在处理德国、日本和东欧等问题上分歧日益加剧,为何没有直接爆发战争?什么是冷战?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你如何评价美苏冷战”。学生先分组收集以上问题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合作完成一篇小论文,论述冷战产生的原因,回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冷战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冷战的理解,而且对冷战的基本线索及其相关因素有了更深的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时空素养也得到了提升。总之,时空观念是学生正确理解、叙述和解释史事的重要观念。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时空观念素养真正落到实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还要合理创设历史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绘制时间轴线、历史地图、历史年表、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脉络,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和解释史事的延续与变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增强时空观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方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90.

  [3]陈雪敏.从选考题看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的时空观[J].教学与管理,2017(31):71.

  [4]吴丽莉.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应用辨析[J].辽宁教育,2018(21):5-9.

  作者:刘向阳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历史的运用上一篇: 历史文化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