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提出后,其中的“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价值旨归,也是较难落实的核心素养之一。文章立足于这一教育要求,通过对民族地区黔南州部分高中的调查,得出该地区存在高中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不足、自主性不强,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优化等不足的结论,进而提出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改进策略,为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教学;黔南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后,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研究上。笔者分别以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与学科核心素养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网进行搜索,发现家国情怀的相关研究很多,涉及到各人文学科,而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其中,在家国情怀与中学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相关策略研究,代表性文章有钟福堂的《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主要论述了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育和养成;高芳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河南省汝南高级中学为例》,针对汝南高级中学的具体情况,探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2.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案例,代表性文章有常亚欣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叶奕平的《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研究》,以鸦片战争为例,探究了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3.历史学科素养“家国情怀”的概念阐释与解读,代表性文章有李惠军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理应成为世界史教学中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基本遵循和核心要义。又如于新颖的《“大同”“小异”———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再认识》认为家国情怀的内涵除了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外,还应站在更高的高度即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其中的一个小家。由此可知,学界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家国情怀素养、对中学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对于本文的调查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提出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规定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此一来,势必会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一轮改革,教师也必将更加注重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落实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上,教师需要做好长久的准备和探索行知有效的方法。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情怀,它最早出现在我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内涵之一,它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很好地处理了国家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关系。正如“家是国的基石,国是家的扩大”[1],由无数个小家组成了国家。随着国家发展和统治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家国情怀新的内涵,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它的本质没有变,仍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家国情怀有了新的定义:“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索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们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这就要求我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不能狭隘地认为只有爱国和爱家,而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即心怀天下。
(二)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根据国家的规定和社会的需要。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吕玉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中对家国情怀教育是这样阐述的,教师要“培养高中生对于家庭幸福以及国家富强的理想追求,同时深刻理解家与国之间的联系,深刻认识到国荣家荣、国败家败的道理,培养高中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树立他们对家庭对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3]。由此可知,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界定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于历史学习的更高层次要求,不仅要掌握历史知识,更要深刻理解国与家的关系,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相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中国的国情以及对国和家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在精神上形成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使他们心中家国情怀的觉醒。家国情怀与家国情怀教育,二者的区别在于: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追求,属于理论概念。家国情怀教育则是把理论性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历史知识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一)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14年3月26日,国家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针对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要求“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4]。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让学生学习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豪感,自觉去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还能深深体会无数有识之士对国家浓浓的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中国古代史中,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记一》中写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5],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即德比才更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6]。在高中时期,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关键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服务于国家,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人才。
(三)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高中生或多或少对于某些历史知识较难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培养和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关系”[7],我们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其实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还是对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学习,实际上它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知识的主流思想就是家国情怀。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的过程,教师通过激发和引导学生怀着家国情怀去学习历史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这是对个人的品行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8]。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家庭道德、人伦教育和孝道教育的培养,帮助学生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要求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个人品质,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
三、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科理论的不断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学校、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为了客观地调查和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笔者以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了对高中生和历史教师群体关于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概况
笔者身处民族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部分中学师生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份电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19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达96.87%。问卷主要从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对高中生的影响、个人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立意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代表性问题共计11个。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础———国家基本情况(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1-3个问题是主要从建国时间、国家的民族构成、国家的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对国家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从调查的160名学生的情况来看,总体上对国情还是比较了解的。2.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素材对高中生的影响(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第4—6题主要是调查历史教材对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高中生对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家国情怀的内容有较多地关注,较好地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融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内容比较模糊。3.个人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学生部分)问卷调查的第7—9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家国情怀这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处于一个模糊状态。对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反馈,但不是很理想,这个结果对于教师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较大的空间。对以何种学习方式来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喜欢实地参观访问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地讲授,这说明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4.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立意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师部分)图4教师部分问卷调查问题1-2从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调查来看,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教师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一定程度地了解,认识到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进行教学立意的重要性,这对教师为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课堂上采用挖掘教材和融入地方史资源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占了较大比重,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挖掘教材中与家国情怀内容有关的知识点和融入地方史资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就黔南地区部分中学的调查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中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认识不足。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中生对“家国情怀”这一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不能完整说出名称。学生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其内核并将其内化;第二,高中生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中自主性不强。很多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主动地去参与一些与“家国情怀”有关的活动,如听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等。第三,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继续优化。虽然许多教师注意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多采取习题讲解的方式,而讲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缺乏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系统、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法。
四、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改进策略
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家国情怀素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开发和整理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有关的地方史资源,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主题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指的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带领与指导。正如白寿彝谈到历史工作者所说:“我们的工作要直接、间接地为历史前进提供一些东西,我们要有抱负,有正气,有雄心大志,把历史的责任担当起来”[9]。历史教师应当将家国情怀教育变得生动和目标明确,有了正确的方法,得当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向明确。首先,基于调查结果,民族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了解家国情怀素养在课标中的要求,思考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突破“唯分数论”的教学观。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立意,做好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家国情怀方面思考。如在讲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时,以中山装的内涵转化成家国情怀教育的载体,结合当下政界人物、商界人士、影视明星掀起的中山装时尚潮流,让历史课真正接地气,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既学到了近代民主理念,又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家国情怀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形式多样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自觉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如在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学习中,对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和提示,可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从而升华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最后,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教学语言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功,一堂历史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息息相关。运用优美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语言,可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例如,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一《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军民如何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胜利,最终再提出战争年代我们可以以“英勇大义、舍己救国”牺牲式的壮举来爱国,在和平年代,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爱国,从而引发学生深思,升华课堂。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既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又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使学生能够在强烈的感情熏陶中激发家国情怀。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史资源融入家国情怀教育
国家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10],这就给地方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实现这种可能性,教师就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黔南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黔南地方史资源恰当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讲到遵义会议时,可以穿插瓮安猴场会议的相关内容,为遵义会议的讲述做铺垫,从而更好地了解遵义会议的概况和伟大意义,拉近该地区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此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如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黔南地方史资源中的一大特色,通过讲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革命烈士冷少农等历史人物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的案例,使学生在红色人物和红色文化中主动感受爱国情感。由此,地方史资源需得到教师的重视,也需要教师自觉挖掘和整理地方史资源。随着红色旅游的升温,黔南州内高校和各县市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在挖掘和整理黔南地方史资源。如2017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向社会推出大型歌剧《邓恩铭》,2018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历史学系成功创建了“黔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承办了“《邓恩铭》歌剧创作与贵州红色文化传承研讨会”,黔南州档案馆与贵州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贵州抗日战争志》编纂专项工作组的专家,深入到黔南州都匀、独山、三都、荔波等县(市)征集抗战史料等工作都为地方史资源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三)开展主题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作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是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内外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能使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寻找历史留下来的足迹。21世纪初,教育部拟定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将活动类课程更名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从小学至高中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1]。民族地区中学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开展校内的如大合唱、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出班刊板报、知识竞赛、了解家乡名人等主题活动来进行。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校外主题活动如实地调查、研学旅行的方式来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进行课外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根据对黔南地区部分中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实地考察走访的方式来感受家国情怀。我们“参观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与历史有关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名胜古迹,以及考古发掘现场等”[12],这些都是历史知识真实存在的证明。“它们不仅仅是历史,是非纸质的历史,而且是文化,是历史教学的辅助资源。它们对历史教学活动的支持在于,将教学活动的场地移到学校之外,将历史的文字内容与实物链接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引导其开展想象”[13],这是课外活动的魅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黔南地区的家国情怀教育,基于安全和时间方面的考虑,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利用假期或在校方组织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去瓮安猴场会议旧址、独山深河桥抗日遗址、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黔南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身边黔南地方史资料,整理记录口述历史等,使学生在考察走访中切身感受不同的人和事,身临其境感受人文情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时,一定要做好讲述准备,以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去构架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总而言之,在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一定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旧有的思维观念,紧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采取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切实激发和提升高中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德田.家国情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天下情怀[J].历史教学,2017(17):44-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
[3]吕玉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学周刊,2018(17):29.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2014-07-22)[2020-06-20].
[5]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3.
[6]范红琼、段若娟.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实现路径[J].高教学刊,2019(9):65-67.
[7]李林雪.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EB/OL].(2014-05-06)[2020-06-27].
[9]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9.
[11]王珩,吕迎春.高校社团综合活动课程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9.
[1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7-170.
[13]朱汉国,郑林.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0-211.
作者:余林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历史与民族学院
返回历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