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网站是便民服务的窗口,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府的各项服务,在网上实现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二)对于农村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强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从而有利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二、目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实施中,不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是发展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缺少了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基层领导的正确认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便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很难做到服务于农民。除了农民本身信息化意识薄弱之外,一些县乡(镇)主要领导及公务员队伍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也不完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当中认为电子政务就是买几台电脑、建几个网页的大有人在,根本没有明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
(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包括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化设备。虽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都达到90%以上,但农村的互联网络普及率还非常低,特别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存在互联网络盲区。此外,很大一部分农民目前还只是维持在温饱状态,不具备购买计算机等人网设备的能力。据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上网人群当中,农民只占0.4%,而因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不能连接互联网)而不能上网的非网民占非网民总数的31.4%。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借助信息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为公众提供不间断的“一站式”公共服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完善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信息终端。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削弱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字鸿沟被拉距,导致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三)电子政务服务主体之间不能有效配合造成效率低下
到2005年底,我国95%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5%以上的地方政府拥有门户网站。涉及“三农”信息服务的部位就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7个部委,然而这些部委大都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系统,没有实现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使信息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村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一)要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是公共服务的原则,因此,农村电子政务应该在研究农民、农村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对症下药,才能解决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和提高政务效率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错误倾向之一是技术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技术看作是万能的,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也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技术上的障碍。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政务的实施应充分认识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并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就不能发展电子政务。农村电子政务不能照搬城市电子政务的模式,应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
(二)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提供方式来看,服务“三农”问题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比较重视借助互联网络开展应用服务,这符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但是,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林、牧、渔等农口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口电子政务服务过度依赖互联网络难以取得满意的普遍性。因此,电子政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具体问题时,信息化的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必须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际效益。所以,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应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调动和利用社会多方力量(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综合多方实力(理念、管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共同来推进和完成电子政务建设。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集团和it企业等工商企业纷纷看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事业,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进人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四大电信运营商和联想集团即将与农业部签订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所以,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一种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集合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枢机构来协调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也需要有政府中枢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做出整体安排。因此,这种社会化模式必须是在政府机关主导下进行的协作模式,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弥补政府部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实力的不足,同时。功能完善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又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信息反馈和监督商情信息等综合服务,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现状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提出以下的县一乡一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如图1:
1经济富裕地区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县乡电子政务系统通过专线或vpn方式将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以及县政府联接起来。以县为中心。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和管理中心,县、乡、村网络互连互通,在同一个政务平台上采用不同的级别和权限的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共享。县级电子政务系统再通过专线或vfn网络与市级政府相联。实现政务外网互联。
县级政府通过集中的外网服务中心,对村民和公众提供村务信息和政策公开、县乡级行政审批、在线投诉等各种服务,村民的接入方式可采用村民直接接人或通过信息站的方式访问外网门户系统。这样就形成了县-乡-村办公网络。
在乡村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是与乡村相关的业务,通过县-乡-村这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县一乡一村业务的集成与整合。在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建设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政务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和内网应用服务中心,以此来联结、管理县-乡-村这一电子政务三级体系。
2在较落后的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方法
公共信息服务站模式。在乡镇设立信息站,设置几名专业的服务员,配有几台电脑,在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信息员、信息点,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提供计算机信息服务的开放性站台,为农民提供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各类信息服务。这一模式中,要注意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中发展农村信息员。
“农户+基地+公司”的大户带动模式,也就是通过大户或协会等来带动农民实践电子政务。利用“电子农务”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民的专业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在农民之间形成统分结合的生产联合,从而实现政府所不能做的或者效率比较低的一些事情。通过这些组织,使农民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办事的效率更高。
借助一些声讯、短信等其他手段实现信息咨询。开展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试点工作。近年来。农村的手机用户增长速度快,利用手机发送农业信息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与其他任何新的技术和组织理念的出现一样,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发展也同样会伴随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当中难免存在与电子政务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并制约着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此,发展农村电子政务要充分认识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及制约因素,并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对策,让农村电子政务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