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教育投资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个极其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了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技能,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个严重障碍。
据预测,202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因此农业部门在整个国名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同时由于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中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它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阻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有效的转移并获取稳定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目前,我国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农民工大约13-15亿人,正处在代际交替的过程中,然而,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农民工都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素质较差等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且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十二五”时期,如何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使两代农民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使他们成为市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人力资本投资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1.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西方,目前,理论界对人利资本理论内涵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经济年会上做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首次较全面的向大家阐述了人力资本的理论。舒尔茨认为,生产活动中的资本实际上有两种形式,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将人力资本界定为“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在文中他提出了人力资本形成包括五个方面:医疗保健,在职人员培训,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他还认为人力资本的收益率要比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高。
1.2劳动力转移理论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首创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了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结构中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化的理论模式。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城市工商业两个部门,并且以两部门之间的劳动力的转移为核心建造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也称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现代城市工商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资本和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传统农业部门由于技术停滞、缺乏资本凝聚了大量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为负的剩余劳动力。由于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极大的工资收入差异,使得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的流向工业部门。当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收完毕时,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工农业两部门工资将由市场来决定,劳动力就会根据市场情况在各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这时二元经济消失,工农业都得到均衡发展,达到经济结构一元化。
2.教育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理论
教育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组成形式,也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自从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研究人员就人力资本或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理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的大小。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机会的大小,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能合理有效的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更容易获得就业转移的机会。申靖(2008)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弱,他们没有搜集信息的意识和条件,也无法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弱敏感性成为了他们转移就业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蔡访(2001)研究指出,农村首次外出的信息获得靠亲缘关系的占427%,靠地缘关系获取的占231%,在进城后找到第一份工作靠老乡跟亲戚的占7504%,而靠城市劳务市场的仅占471%。这种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转移的可能性。
第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选择能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期望进而影响其就业岗位的选择,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期望也就高,选择职业的层次也高,反之就低。林绍珍(2007)研究指出,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比较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选择职业时会考虑工作环境、工作文化氛围、发展前景等。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剩余劳动力则比较看重工资而忽视了工作环境等。程伟(2006)对农民工就业调查研究指出,农民进城务工大多从事的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苦、脏、累、险等工种。
第三、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越高,则在外就业的稳定性越强。雷重熹(2005)也指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属于季节工,农闲务工经商,农业转移的劳动力将近60%具有兼具性,属于亦工亦农的转移。他们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不稳定,能够完全脱离农村在外定居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一旦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就容易形成劳动力大量回流的现象。
3.改善农村教育投资的政策
首先要提高农村教育投资总量,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加大政府农村教育投资力度。要发展农村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教育投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教育事业的成败和兴衰,政府作为农村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在用于教育的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进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次要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认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培训同市场接轨。要紧紧抓住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要抓住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了解输入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以及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紧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紧缺人才开展培训;二是要坚持为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服务,满足所有农民工的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内容(如文化知识、社会常识、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4)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人民出版社,2008.
[3]张曼,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宝,中国集体经济
[4]许文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东南学术,2004(1)
[5]朱贵云、郑贵廷、武治国,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