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农村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18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小城镇5.6万多个,聚集在小城镇的人口2亿多人,其中有80%是八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这些小城镇已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中心,它们谱写着农村工业化的篇章,铺就着乡村城市化的道路,构筑起农业现代化的基石。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过程中的极其亮丽的一道风景,逐步实现着千千万万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的梦想,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其主要标志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改变农业弱质地位,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在农村不断发展,生产和就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比重和非农劳动力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农村工业化能大量吸收和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非农化,有效冲击二元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促进农业生产活动不断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任务。

农村城镇化则是指农村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劳动力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由于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农村城镇由于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普及现代生活方式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巨大作用,它几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测量器,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指示器。加速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根本任务。

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结果,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社会脱离乡村走向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农村工业化的支撑,就没有农村城镇化。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经济结构转换的后续和更高级阶段,它综合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我国农村城镇化走的是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或向小城镇集聚,这种劳动力转移方式被概括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我国之所以选择发展小城镇来推动农村城镇化,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基本国情就是我国人口多,人口的大部分是农民,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农村,这是长期来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以上基本国情出发,我国80年代初选择了走发展小城镇的道路,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作为主要的流向,引导向小城镇集聚。这是有效突破我国农村现代化所面临的障碍的现实选择。进入90年代,尽管小城镇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由于以上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今后应继续加强小城镇的发展。

1.发展小城镇是继续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尽管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我国12亿人口,9亿是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亩左右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近年来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如苏州市1997年乡镇企业职工数比最高的1994年减少了39万人,农村约有30%的农民没有工作,不仅影响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而且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苏州市尚且如此,其他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富余情况可想而知。我国大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能力有限,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会冲击大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而小城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村劳动力,且成本和风险较小,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2.发展小城镇是继续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

近二十年来,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小城镇的发展虽然有效冲击了城乡二元结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比改革开放初还有所扩大。目前,农村工业化已有一定基础,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成为现实。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农村人均耕地就会发生变化,使得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同时,农民转变为小城镇的居民,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会得到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弱化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减少农民增加市民。

3.发展小城镇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在全国形成统一、城乡通开的市场体系。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显着提高,但市场发育程度仍处于低水平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改变城乡分割的局面,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小城镇既是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又是提供各种服务和信息的基地,发挥着纽带作用,有效地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小城镇是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


4.发展小城镇是提高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农村工业化和非农化较为分散,农村城镇化与非农化没有同步、协调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于非农化和工业化。如江苏的刁铺镇,其1996年非农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93%,非农劳动力占83%,但同期该镇的常住人口却只占总人口的31%,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只占11%,非农化与城镇化的反差极为明显,其他的小城镇都存在类似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水平。1996年我国人均GNP600美元,城镇化水平仅为29.37%,而国际上一般情况是,人均GNP400美元时的城镇化水平为49%,500美元时为52.7%。今后只有继续发展小城镇,让小城镇容纳更多的人口,同时改革户籍制度,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5.发展小城镇是现阶段启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经过几次大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以及农副产品价格改革,使农民收入成倍增长。而近几年农村经济缺乏明显的增长点,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趋缓。1996年,江苏农民收入比上年增加22.9%,1997年增加7.9%,今年则很可能持平或略减,这种情况是九十年代所没有出现过的。有学者提出,城市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过剩的出路,我们认为,发展小城镇更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要切入点。小城镇的发展需求巨大,它不光能带动农村关联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而且由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有一部分能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已经完成了一轮大规模的低水平的数量扩张,今后一部分小城镇应进入调整功能、适度集中的新阶段,一部分要继续发展。由于我国的小城镇是一级政权机构,受行政体制的制约,各个小城镇不论大小、区域布局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论集聚能力如何,采取的是一种平行发展的模式。每个小城镇都要建设一套基础设施,利用率低,而且占地过多,造成许多小城镇布局不合理,规模过小,形不成合理的城市规模。在小城镇建设上也存在重复建设,必须加以调整。

适当调整小城镇的地区布局,还符合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过去小城镇的发展是靠乡镇企业支撑,现在乡镇企业已普遍改制,今后将是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支撑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既由行政力量为主导转变为以市场、经济导向为主导。小城镇的发展将会发生分化,一部分小城镇将随着区域经济中心的繁荣而继续发展,一部分将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而萎缩。因此,顺应小城镇今后发展的这一趋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小城镇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能力,适当调整小城镇的地区布局,加强中心镇作用,就显得非常必要。

但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继续发展小城镇的潜力仍然巨大,发展小城镇的历史使命并没有完成。今后推动小城镇继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对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因素进行变革,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推动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制度以及落后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堵塞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途径,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1984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镇务工、经商。这是我国户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实施后效果并不十分显着,主要原因是自理式“农转非”人口没有得到适当的非农者待遇。今后应继续对户籍制度加以改革,完全放开县城和建制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允许自由进出。此外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户口迁移限制,要让一部分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借以推进我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不能流动,不利于割断农民同土地的关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障碍之一,也弱化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推力。今后应逐步建立以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小城镇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和规范有序的小城镇土地市场。在非农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农村,应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措施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应逐步制定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吴镕等:“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小城镇的繁荣”,《小城镇新开拓》,1986年版

3.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郏启新:“发展小城镇的独特道路”,《江苏年鉴·1996年》

5.巨宪华等:“小城镇: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生产力研究》,1997年第3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试论网络开发西部农村的意义(试论网络开发西部农村)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