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但目前,在县域分割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小而全”、市场上恶性竞争、资源不能优化利用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对此,本文以陕西红枣产业的发展为例提出跨县域进行资源配置、建立跨县域大龙头企业、创立跨县域大品牌等措施,以实施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进展。
关键词:跨县域经济;陕西红枣;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s econom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y under division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For example, small and complete in producting, vicious competiting in the market and so on. That restrain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ing the inter-county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ates in Shaanxi. For example, allocating resources across the county, establishing inter-county large enterprises and inter-county big brands such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r-County Economy; Shaanxi D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unty Economy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教、科、研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它是我国实现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形势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县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截止到2003年底,县域经济GDP达到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年增长率为14.28%。和全国GDP年增长
高改英(1982—),女,陕西凤翔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王青(1959——),男,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及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研究。
率11.55%相比,高2.73个百分点[1]。虽然如此,但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许多很难逾越的障碍,需要通过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加以解决。在此,我们以陕西省红枣产业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县域经济条件下陕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栽培果树之一,基本上各地都有,但主要栽培地区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五省。据统计资料,陕西省2004年红枣产量达131213吨,仅次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2004年陕西省红枣种植面积110692公顷,仅次于苹果,成为陕西省农村主导产业之一。红枣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基地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民的红枣人均收入已占到年人均总收入的50%左右。尽管陕西省基地县红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县域分割情况下,要把红枣这一陕西农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从长远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考虑,有以下主要问题需要通过跨县域统一协调解决。 红枣种植品种多、乱、杂,主栽品种不够突出。目前陕西省各县红枣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各个县呈现“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鲜食、制干加工、深加工红枣分散种植等,而且许多品种相互参杂、种植混乱,更新改良进展缓慢,这使红枣产业很难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就全省来看,陕西省现有133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有28个,制干枣品种数有57个,鲜食品种有45个,兼用品种有30个,蜜饯用品种有1个。而延川县红枣就有鲜食、制干、鲜食制干兼用和青加工四大类49个品种。
2、红枣加工品档次低、重复现象非常严重。近年来,陕西省红枣加工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多从跨县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的重,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红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很多加工厂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作坊式,其结果是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不但人、财、物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比如,绥德县400多座红枣烤炉,加工红枣的能力只有5000多吨,加上枣农自行制干加工,年加工红枣的能力也不到l万吨,加工量不足总产量的25%,大量的红枣只能做为“青枣”或鲜枣被外地加工商收购。清涧县红枣年产量4000万公斤,全县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年加工红枣仅占到全县红枣总产量的26%。
3、县域竞争激烈,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出口创汇能力弱。陕西省红枣大县,出于对本县利益的考虑,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面对国内外市场,出现各自“打擂台”、“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延川县和清涧县,前些年,两县都自称是“红枣之乡”、“红枣品质最优”,两县在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擂台赛”,形成市场混乱、分割、恶意竞争,对陕西红枣产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影响很大,而且也严重影响其出口创汇能力的提升。比如2004年初,延川县红海枣业有限公司获得红枣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使陕西省延川系列红枣出口实现零突破,但对全省的红枣产业发展带动不大。
4、陕西红枣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市场占有率低。作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囿于县域之内,没有跨县域、大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的大战略,县域内各自为战,小打小闹,从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到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以来,红枣产业没有真正成为陕西第二大支柱产业。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要求,品牌多、名牌少。比如,延川县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产生品牌效应。
二、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及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
跨县域经济,既不是县域经济,也不同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跨县域经济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若干个县基于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和公共事务问题等,通过联合、协作,立足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思路,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形成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形成强势经济和区域农村的支柱产业。跨县域可以是由省内的几个县,也可以是由跨省的几个县构成,既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不相邻的几个县的合作。具体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可以由相邻的几个县进行合作,进行全局规划,实现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也可以由不相邻,但资源互补的几个县进行跨区域合作发展。
跨县域经济不是对县域经济的否定,而是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实行的跨县域经济合作。跨县域经济的实现最终是要依托县域的。
(二)跨县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跨县域发展可以加快农产品种植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由于农产品种植对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较大,且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因而通过县与县的合作,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能够使农产品种植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例如,陕西省可以利用各县不同的红枣发展优势,按照红枣各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条件,将红枣种植按照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跨县域发展可以使各县在产业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陕西是全国红枣生产大省,陕北黄河沿岸是红枣的发源地,红枣在陕西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尽管许多县发展红枣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比如延川县拥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实施红枣标准化生产;而清涧县的红枣龙头企业较多,品牌较出名,技术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也做得好。因此,通过跨县域合作,使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跨县域发展有利于建立带动力强的跨县域大龙头企业。通过跨县域发展,由市场引导,通过红枣加工企业的跨区域兼并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比如延川县拥有以红海枣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黄河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兴盛枣业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锦春枣业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系列红枣经销企业和加工企业。而清涧县目前则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但大多规模很小,带动力不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恶性竞争。通过跨县域协作,将会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三、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基于农业产业化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壮大县域经济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跨县域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发挥各县产业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大力发展跨县域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树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跨县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农产品生产有序化;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确保跨县域合作顺利实施;在跨县域经济体内,实施农产品统一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的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市场,合理布局,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建立大产业。一方面,枣树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对加工品种的发展,可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主栽品种,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在跨县域、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基础上统一各县的生产加工标准,实施国家标准,使红枣产业走标准化道路。最终,通过跨县域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展。
(二)在跨县域经济体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各县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生产管理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县域间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或优势。红枣产业发展应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充分认识、挖掘和正确评估当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在跨县域范围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互相合作,以最小的投入,收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跨县域的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大市场。跨县域的龙头企业能促进红枣产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建跨县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形成红枣产业规模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跨县域红枣龙头企业,推进大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红枣生产、流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一类原料、二类加工、三类包装、四等价格”的低效益局面。按照发展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大经济的观念,大力发展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
(四)统一品牌,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当前,在跨县域经济体内,依托跨县域大龙头企业统一红枣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种植及加工,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跨县域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比如可以建立加工合作社,市场合作社,供给者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合作社,以不断增强同业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分工合作,有序竞争,内和外争,形成合力,提高效率,达到增强红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合作社可以采用公司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跨县域合作组织,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红枣生产有序化。
(六)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各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切实把跨县域红枣产业摆上重要战略地位。跨县域经济体之间成立“红枣协会”,负责产业合作政策的制定,各县利益的协调以及日常的协调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共同成立红枣产业合作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的规划、引导、服务、协调、管理等工作。可以采取公开选调的办法,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有市场头脑的干部配置到红枣产业办公室来,也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采取聘用等办法,将真正的人才吸引进来。
(七)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让红枣生产基地与市场间、区域内与区域外建立起动态对接的网络体系,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管理轨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由各县政府牵头,对分散在各单位、各网站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将红枣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汇总起来,并实行动态发布,呈现给消费者。认真组织区域内龙头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类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各个农产品销售网点积极参与红枣跨县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并作为会员承担各类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加强信息化技术和硬件建设,加快培育区域信息技术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 武连运. 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J].甘肃农业 , 2005, (10):20-21
2005年中国农业年鉴.
2005年陕西统计年鉴.
延川农业信息网
马秀岚. 绥德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榆林市信息中心. 2005
清涧农业信息网
邓建钦 ,周沛云等. 发展红枣产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 河南林业 , 2001, (02):23-24
姜德波. 地区本位论[M]. 人民出版社,2004.
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 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9):95-98
[10] 郭鹏,李新岗.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 陕西林业科技 , 2000, (04):46-50
[11] 白岗栓,杜社妮等. 陕北黄土高原果树建设分区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07):281-285
[12] 鞠正江.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问题 , 2005, (03):69-7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