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农业(发展农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20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覆盖面基本上是相同的,所有的农民在与城市隔离的农村从事着单一的农业生产,在生产队的组织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农民们年复一年辛勤耕耘,然而陈旧的观念,僵化的体制,低下的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和农村还是那么的落后,农民还是那样的贫穷。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农民的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九亿农民迈开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例增加,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所占比例从1978年的80.0%下降至2001年的55.2%,林、牧、渔业则分别从3.4%、15.0%和1.6%上升至3.6%、30.4%和10.8%,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上升至40%;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从1978年的28.1%下降至2000年的15.9%,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7.0%上升至2000年的6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001年的2366.4元,年均增长13.3%,近2年在外打工或从业时间在6月以上的农民在6000万以上。


  2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进入了小康社会。然而,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这些问题在农村反映更加突出,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严重的瓶颈制约。中国有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占62%以上,2002年一、二、三产的GDP结构分别为14.5%、51.7%和33.7%,而就业结构为49.9%、22.1%和28.0%;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已从1978年2.57:1扩大到2001年2.90:1;2001年农村粗文盲率11.2%,小学文化程度41.1%,高中文化5.22%,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95%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人’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总之,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不充分和农民增收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任务


  中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求,促进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农业中专实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学改革,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直接为‘三农”服务。90年代,进行专业调整,设置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积极扩大规模,招收更多的农民子弟入学学习。1997年底,全国365所农业中专,校舍总面积968多万m2,在校学生42万人,设置专业近160个,基本覆盖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3],它与农广校、农技校、成人文化教育和‘绿色证书”培训等一起形成农业职业教育网络,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实用人才,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末、21世纪初,农业职业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普高热”持续升温,生源流向发生变化;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职业岗位技术含量提高,终结性教育、原有的专业、内容和方法等明显缺乏吸引力,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跌入了低谷。为了寻求发展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许多农业中专通过各种形式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职业教育由原来的中专层次为主,“高移”至以专科层次为主,顺应了社会、家长、学生、专业和学校的需求,使农业职业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据调查,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占3.4%,中等职业教育的0.13%,没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目前中国至少有1.2亿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其中1/3~1/4为15~25岁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非正规就业,但连最基本的职业教育培训也难以得到。因此,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成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现实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创新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头十年的技术与教育计划”指出,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对教育以及对社会福利都有不利影响,不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今后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未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社会就业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的公民,成为关注环境保护和关心脱贫的人。该计划特别强调,“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计划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而且是靠发展需求驱动的”。职业教育要满足现实需求与发展需求,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但由于传统的观念与体制的存在,旧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农业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还不太适应。因此,农业职业教育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农村人口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从转变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入手,构筑新体系、设置新专业、建立新模式、建设新队伍,形成新机制,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开放、灵活,多功能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一个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体系是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三农”的需求,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灵活、多功能的能满足农村人口多层次、多样化学习和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体系,一个多层次衔接、普职教贯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教学、科研、推广结合的体系。


  3.1.1多层次衔接作为一种产业的职业教育类型,要着力构建既有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相衔接;又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相衔接的农业职业教育。中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大多定位在大专层次,这在高职教育举办初期是合理的。但是长期保持这样的办学定位也会有其弊端,使高职学生毕业后缺乏继续学习和再深造的机会W。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上,既有2~3年的专科层次;也可以有4-5年的本科层次;还可以有本科后的研究生,并授予副学士、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统一的农业职业教育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使其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1.2普职教贯通建立普教与职教相贯通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既可以改革职教终结性教育模式,增加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渠道,拓宽职教学生的深造之路;也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再次选择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普教与职教的结合,塑造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成长时‘立交桥”。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对象上既面向中职毕业生,也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普教与职教交叉学习,在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到普通高校完成专升本,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普通农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到农业高职院学习,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转学应用性技术,攻读职教类学位。


  3.1.3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农业职业院校在进行普通学历教育的同时,要将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等纳入学校职能之中。根据农业、农村和区域经济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他们从农、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服务。


  3.1.4教学、科研、推广结合农业职业教育要增强全面服务意识,把校园扩展成科技园,延伸至田园,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教学、研发、生产、推广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使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从低层次的适应型向高层次的带动型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运作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和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是学校自我积累、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的保证。


  3.2设置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新格局的专业随着科技进步和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高新技术提升农业,用先进的经济管理方法经营农业,以城市为中心架构农业,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农业职业教育要大力改造传统种植、养殖类专业,积极发展种子工程、园林绿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与检测、动物检验检疫、产业化经营、生态旅游等专业。独立设置的农业职业院校还要根据城乡经济的实际,开设电子、通讯、网络、软件、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类专业,机电、数控、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先进制造业专业;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国际经贸、建筑装饰、护理、社区管理等服务业专业,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适应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需要。


  课程是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要创造一个与专业职业技术构成及其发展需要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应由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技术课三个部分,公共课进行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市场经济知识、生态环境知识、外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避免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求。技术基础课主要为学习技术课打基础,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不必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技术课是专业的关键课,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现代职业岗位的复合性和产业技术的可变性,既要学习通用技术,又要掌握特色技术,还要兼顾拓展技术和超前技术,技术类课程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施开发,优化结构、整合内容,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技术含量,满足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岗位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构筑协调知识能力素质,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特点,中国农业职业教育构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个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以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式。这个模式应以实践教学为特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学分制为教学管理手段,“双证制”为教学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构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在内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根据技术应用的要求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规范实验、实习和实训,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实施专项技能测试和综合技术考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缩短学用距离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应聘请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和实践活动,聘请企业专家、老总,特别是自主创业者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院校要加大经费、人才、技术等投入,以实习农场、工厂等为基础,建设与当地农村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体的开放型基地,为专业教师提供研发场所,为教学提供实践场所,进行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转化、应用、示范和操练,并向社会开放,真正把校内外基地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资源共享、出成果、有效益的现代化科技园区。同时,要在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调查、设计、模拟、参与经营企业等实践中磨练意志,在与企业和技术的直接接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掌握一线的专业技术。学分制是一种柔性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条件,逐步推行学分制,以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适应技术及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和学生的不同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是学生就业准入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职业院校要以此为导向,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能力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考试,彻底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适应国家就业准入制度,并进一步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接轨,使学生顺利就业上岗。


  3.4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农业职业院校学校升格、专业拓展、规模扩大,发展较快然而,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尚有距离,具体表现为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高学历人数偏少,实践教学经验缺乏,先进职教理念尚未确立。因此,坚持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叭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教师队伍是农业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增加教师数量。要开通各种渠道,积极引进具备教师条件的各类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把师生比降至1:20以下,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处于合理的水平,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要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注意引进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形成高职称、高学历比例较高,理论与实践教学力量较强的高职教师队伍结构。三是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现代职教理论,研究和熟悉农业、农村现代化,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对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要求,树立现代职教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具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其次,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选派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参与企业工程设计、公司经营策划、园区与开发区建设,在教师培训基地参加学习等,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攻关、项目开发、技术推广等活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此外,积极创造条件,开通行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专业技师、高级技师等资格考试,使专业教师在具有教师职称的同时,也具有技术职称,达到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成为‘双师型”教师。第三,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实施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教师要根据产业技术升级和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收集与处理信息,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3.5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是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改革现行单纯由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体制,逐步建立学校董事会等制度,促进社会、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淡化指令性招生计划及管理程序,同时强化办学单位资格认证制度、督导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及跟踪制度。


  要建立具有多元化主体的农业教育和培训投入体制,切实解决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问题,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智力投资保障机制。首先,要保证国家、地方的财政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持,按农业职业院校学生人数进行拨款,同时把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依法加大投入。其次,要积极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兴办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引进外资、侨资和民营资金投入,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教育培训。第三、农业职业院校要要把教书育人、产教结合、科技开发与商品生产、经营、开源聚财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创办科技型校办产业等方法,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变消费型学校为增值型学校,促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平培元,葛胜娟,钱长根,程珊珊

  (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嘉兴314000;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基本农田报荒(农民荒的原因)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