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服务地方“三农”的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地域优势。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自身特色,通过服务“三农”的实践与探索,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支撑。
人才是现代经济体系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动力源泉。云南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充分利用多样性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新常态下云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持续发展为契机,积极培育边疆高素质农业技能型人才,坚持就业与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全真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三农”、服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一 紧扣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一,创新构建与农业行业和生产全程对接的“全真全程”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更符合产业需要。学校结合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校企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的“三对接”和“四融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搭建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四位一体的“四融合”。形成“校中有生产,企业有教学”的培养模式,大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岗位供求的有效对接。
学校依托182个校内、校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实施融入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构建了“五环全真、四位全程”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五环全真”是指教学环境为农业生产过程的真实再现,教学设计围绕“种、料、养、防、营”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四位全程”是指教学过程融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师生通过全程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来学习相应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生产全真,学习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技术技能也更加符合产业需要。近3年来,学校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中,农业类项目占获奖总数的85%。在云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上,我校学生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11项,在奖项等级和数量上与往年相比有较大突破,充分展示了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二,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专业布局嵌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校紧扣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大局,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学校设有畜牧兽医学院、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5个二级学院,涉农学院超过50%。在专业设置上,开设的33个专业中涉农专业达到23个,占学校设置专业总数的70%。学校还依托校内500亩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有校内外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1个。经过多年建设,一批涉农专业和实训基地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学校目前拥有1个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3个省级特色专业(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和园艺技术);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畜牧兽医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1项中央财政支持的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园林实训园)。
学校紧扣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人才需要,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促使学校专业布局嵌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和领域。根据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向涉农专业倾斜招生计划。近3年,学校培养涉农专业毕业生44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1.83%,成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
二 彰显特色,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三农”,实现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
1.科技示范服务“三农”
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是新时期云南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决策。学校自2010年以来,负责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石屏县异龙镇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核心示范区工作,长期为当地薯农开展技术培训、生产指导、示范服务,为当地薯农的高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与好评,赠予学校“科技富民在行动,服务三农见实效”牌匾。
2.科技培训服务“三农”
学校于2009年被云南省农业厅认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试点培训机构。在高产创建、高原粮仓实施项目中,学校培训了云南省1900多人次的新型农业劳动者和创业型农民。同时,社会服务辐射东南亚,由学校承建的“中国云南—柬埔寨班迭棉吉农业科技友谊示范园”项目,为柬埔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服务“三农”
学校建设了油菜综合实验站、生猪综合实验站、玉米综合实验站、马铃薯综合实验站和蚕桑经济研究室等5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撑项目,为全省提供相关产业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项目及项目负责人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其中马铃薯、油菜新品种选育及人才培养取得突破,2012年获得“云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2013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在服务“三农”、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社会、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名师工作室2个,“双师素质”教师108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云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3个。 三 坚持就业创业教育,强化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能力
1.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强化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
一是加强课程教育。学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设为必修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2学分,创业课时不少于12个学时,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理论指导。同时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就业创业教育,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将学到的就业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爱农、务农意识的形成。二是坚持开展创业大赛。每年招生就业处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演练平台。其中,参赛的一些创业项目,经过进一步的指导,已成功实现创业,如云龙天灯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场、“爱可飞”宠物医院、昆明云爱粮油及农特产品连锁店等。同时,学校选送的学生创业团队和项目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和鼓励奖共6项;此外,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评审荣获鼓励奖1项。三是就业创业教育和服务“三农”实践活动相融合。学校弘扬“百年兴农、耕道养德”的光荣传统,组建了以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的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在云南省范围内开展的各类技术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
2.加强创业服务,为学生实现创业搭建平台
一是校企联办“创业班”,启发创业意识。学校与大北农集团、双胞胎集团、神农集团、正大集团等11个农业企业联合开办创业班17个,先后有1020名学生接受训练,企业共发放助学金29万元。校企联办“创业班”,既资助贫困好学的学子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了企业文化和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信念。二是校企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帮扶毕业生实现创业。学校与云南天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外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由企业负责提供经营模式、经营技能、管理办法、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在启动期间,企业为每个创业学生以货物形式提供资金支持10万元~20万元,采取“先销售后结账”的无忧模式,扶持学生创业。2012年帮扶6名毕业生成功实现创业,开办6家农资销售公司,年销售额均在50万元~100万元。三是“贷免扶补”服务工作助推毕业生创业。云南省政府鼓励创业“贷免扶补”的政策实施后,我校毕业生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学校对申请“贷免扶补”创业贷款的学生进行帮扶指导。经过努力,2010年至今,我校共有29人获得共计154万元“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学生创业典型事迹被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春城晚报》先后对我校毕业生的创业事迹进行宣传报道,8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典型案例入选《高校德育创新与发展成果选编·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卷》。
学校立足特色,着力服务“三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了符合高原特色农业特点的“全真全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强化学生服务“三农”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实现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为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潘彦维 子明高 来源:学园 2015年3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