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养老模式理论(福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2-12-18  本文已影响 40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1前言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决定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受社会需求、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强有力制约。随着以城镇为重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占我国总人口56.1%的农村人口及农业劳动力的养老保障却面临困境,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剖析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利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统一养老模式,使乡村居民能够享有等同于城镇居民的国民待遇,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
  2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重工轻农政策背景下,国家所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后果之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即城市以正规的社会保障为主,辅之以个人行为和家庭行为;农村以家庭子女供养这一非正规的群体为主,辅之以个人行为和正规的社会群体行为。这样一来,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自然而然地受到国家重视,保障的水平和层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甚至享受着过度保障。
  与此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大部分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严重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从种类上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社会保障如养、医、低保等制度一应俱全,国家也高度重视,保障水平基本上有保证。而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弱化或解体,新兴的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又微不足道,仅惠及极少数人,且保障水平很低。
  3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绝对数量庞大
  3.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时间短
  国际社会大多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14%,即翻一番的时间来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日本30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我国学术界原来的预测。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将对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2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性
  与不同省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性一样,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城乡差异上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表现为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的超前老龄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我国老龄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大量外流而使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使农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速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受到的冲击将比城镇更为严重,农村已经先于城市进入了老龄社会。
  3.3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超前性
  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因而具有为建立和维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所需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政府卓有成效的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在完成现代化之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中国是在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能力的条件下,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如何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应对发达国家水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是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因素。
  4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取向
  4.1政府对社会保障对象基本权利的尊重程度
  从政策的客体上讲,国家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是国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享受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即每个人都具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不仅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全体国民提供保障和服务。农民公民权的享有与体现是以国家履行义务为重要前提,而国家职责义务的履行在现阶段表现为应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以便在20~30年后老龄化高峰全面到来之时能够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4.2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偏好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必然涉及不同团体和机构的利益:国家、经办机构(公共部门或私营部门)、作为缴费义务人的雇主和雇员以及受益人。他们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不同的职责,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管理的核心问题。其中,国家作为提供社会养老保障的主体,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方面所秉承的价值偏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公益性,并对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产生刚性的影响。
  4.3城乡实行待遇差别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为弥补市场提供社会保障缺陷,由政府向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因此,惠及城乡所有居民是其应有之义,本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特征。而长期以来的现实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却享受差别待遇,与社会保障的性质背道而驰。这样一来,一方面,使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社会的“安全网”或“减震器”的主要功能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难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系列安排,最终达到减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最大限度地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富德,刘金塘.走向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J].人口研究,1996(2).
  [3]邬沧萍,工琳,苗瑞风.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闵旋(1992—)男,汉,湖北省洪湖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湿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可以(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措施)上一篇: 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谷城县农产品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