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现状出发,以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剖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农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03-02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是理论课堂与田间课堂连接的桥梁,其效果关系到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针对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从事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传统专业,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4]。国内知名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实践教学上进行了长期探索[5-7],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笔者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剖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的效果。
一、高校农资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全国各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但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等主干课程还是相同的,且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大体也是相似的。因此存在共性问题:1.课程实验项目少,验证性项目占的比重较大:大部分学校实验教学仍是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机械地仿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分组的人数较多,一般为5―6人一组,每组只有1―2人操作实验,其他的人无法参与实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就无法得到提高。实验报告的完成基本上也是照抄其他学生的结果,敷衍了事。这样造成的不良结果不仅仅只是这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后续课程的影响非常大;3.实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待提高: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当前大多数实验的条件改善滞后于学科的发展,而使课程实验仪器条件差,仪器老旧,无法满足要求,这严重影响了课程实验的教学质量;4.缺乏考核标准及监督体系:目前很多高校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增加了独立实验课程,但是考核标准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是实验报告加上口试,部分院校还加上实验操作的成绩,但是授课的教师、口试的考试、实验报告、实验操作都由一名教师来完成不够合理,无法准确评价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实习实践教学滞后
1.学生对专业实践缺乏认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包括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大多数的院校注重了教学大纲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专业课程的整体设置情况,前后课程的连续性等等,但是对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得较少,所以学生对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认识得比较模糊,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实习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含混不清,没有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2.实践教学师资有待加强:当前在实践教学的师资中存在如下问题:(1)拥有高级职称教师亲自带实习的越来越少;(2)实践教师的断层现象比较突出,实习的教师更多是年轻的、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无法将更多的实践精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3)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进修实习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实践教学的方法、实践内容无法更新,这样也会使实践教学滞后于理论教学的内容。
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对其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让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化,从而不断地完善教学体制,真正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
二、农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1.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结合当前对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课程,加大了实验课时在教学大纲中的比重(见表1)。表1显示,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增加了实验课时,总数为258学时,占专业理论学时的30%左右,比原来增加了20%左右,同时考虑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对部分课程的学期进行了调整,更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表12009版人才培养与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开设情况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对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加大课程实验比重,增加了课程实验项目数,由原来以验证实验为主向综合性实验大幅度转变,同时更强调实验内容的先后性,项目之间的连续性、逻辑性,使课程实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细化分组,人人参与。在调整课程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细化分组。改变以往5―6个人一组,要求1―2人一组,2个人必须都要认真操作实验,实验中的任何松懈都会影响整个实验的进行,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实验“打酱油”的现象,课程开设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
4.考核机制多元化。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重视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不能仅仅凭着一张卷子来决定最终成绩。在2014版新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专业对独立设课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由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口试、实验操作三部分组成,口试、实验操作由三名相关专任教师来评定,从而使评分更科学,达到综合考察学生的目的。
5.全面开放实验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专业所有教学实验室面向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开放实验室,可以让更多学生走进实验室,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开放项目,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也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连续4年,我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人数占总体人数的80%以上,参加学校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50%以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二)优化实习改革
与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课程实习、就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比重,消除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想法。同时,课程实习根据需要安排在整个教学中,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理论教学+认知实习等,整体教学大纲和当前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契合度更高,专业特色更突出。
1.完善教学实习。2014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实习实践。表2中列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改革前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习安排情况。从表1可见,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同时还增加了就业实习,实习周数总数达10周,增加35%左右。不仅如此,在每学期初,要对教学实习进行布置,且教学实习由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带队,同时将实习指导、实习大纲和实习计划全部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2015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新增设了生产实习,为了提高实习效果,专业与院里随时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院里还组织专任教师深入实习单位进行了解,将信息进行反馈,这更利于实习效果的提高。
2.加强师资培训。自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我专业每年都派相关教师去国内知名大学进修学习和参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讨会,同时参加国内各种技能大赛,2015年我专业参加了国内首次土壤学大赛,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实践教师的实践技能,从而使我专业的专业实习效果不断提升。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推动人才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8]。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深入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当前的条件下学会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进而使他们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作者:焦晓光,本文来自《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