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菇栽培环境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地势平坦,水质清澈,周围无污染源,并有可持续性发展空间的农业生产区域。香菇种植严格按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从料袋制作、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生产环节都需做到精细化管理,环环相扣、步步严控,多产菇,多出优质标准菇。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技术要点
1生产技术流程
结合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资源条件,当地香菇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以夏菇种植为主,生产周期是一年,从第一年11月份做菌棒开始,第二年4月份上架出菇,到11月份结束。生产技术流程为:料袋制作—灭菌和冷却—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常态防治病虫害。
2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2.1料袋制作
2.1.1培养料选择。当地香菇培养料多以木屑、麦麸、石膏粉为主原料。木屑要求阔叶林硬杂木,且不含芳香气味。木屑、麦麸、石膏粉均力求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病虫、无异味、无有害污染物污染,具有该品种原有的色、香、味和固有的组织特征。原材料经过香菇技术专家检验、化验,合格后才可使用。2.1.2培养料配制。常用配方,木屑:麦麸:石膏粉=79%:20%:1%。原料称量要精确,搅拌要均匀。含水量需控制在52%~55%之间,pH值7~7.5之间。注意:从源头上控制香菇病虫害的发生,做好预防工作,拌料时必须细致检查原料质量,剔除发酸、发热、变色、结块、发霉有异味的原料。水源选择地下深井水。2.1.3培养料装袋。塑料内袋选用18cm×60cm,0.06mm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袋,用装袋机装袋。注意:料袋湿重3.1~3.2kg,拌料至装袋结束不超过4h,为了防止培养基酸败,装袋后尽快放置于灭菌车,进入高压锅仓内灭菌,不能过夜。填料要紧实、均匀、袋壁无破损,用扎口机扎口,然后认真检查菌棒,检出破损、微孔和松软的袋,微孔袋用胶带贴好,破损和松软的袋重新装袋。
2.2灭菌及冷却
将料袋放入不锈钢层架,送入高压灭菌锅仓内,利用锅炉旺火加温,4h锅仓温度达到110℃,保持6h后再焖置1h,期间不可调温、不得停火,确保袋内杂菌全部死亡。查看灭菌操作屏电子数据,达标后,待锅仓内的温度降至85℃时出锅进入预冷间,降至50℃以下进入强冷间,降至25℃以下进入待接种间。注意:冷却间及接种间必须每日进行卫生清理,放置菌棒前打开净化风机进行空间净化。
2.3接种
2.3.1菌种选择:选择菌丝外观健壮洁白,菌龄适当的菌种,去除旧菌块和菌袋表面的瘤状物。使用前菌种袋表面用75%酒精擦拭消毒。2.3.2接种方法:用接种机进行接种,每日接种前1h开启接种室内净化及臭氧、紫外线消毒设备,净化空间。接种前接种人员要洗发,剪指甲,换好防菌服、一次性手套、帽、鞋,才可进入接种间,然后用75%酒精对接种工具、接种部位以及手进行消毒,接种后套洁净外袋,及时运往发菌棚。注意:接种室内杜绝人员出入。接种工作完成后必须将工作垃圾倒在指定地点,不能引发空间感染,始终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干净。
2.4养菌期管理
一定要勤查勤看,细致入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避免烧菌、杂菌污染、氧气含量不足等问题。养菌期大约3~4个月左右,与环境条件调控密不可分。2.4.1菌袋摆放。菌袋培养场所要求温暖、干燥、洁净、通风、避光。菌棒要轻拿轻放,进棚后菌棒要呈井字形码放,棒间距为10cm,上下相邻错开,保证喷水、光照、通风都能均匀到每个菌棒。注意:菌袋摆放不可过密、码垛不应过高,要留有人行道和作业空间,便于操作。菌袋之间留有间隙,空气流通较好,发酵产生的热量容易散失,菌袋内温度不会太高。码垛高度一般为4层,方便随时观察、检查菌袋情况,且不易发生倒垛现象。也可采用网格式菌架摆放,利于菌棒呼吸和后期管理。2.4.2培养条件。菌丝生长的四大要素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换气,科学合理调控,菌丝体健康生长。菌丝正常生长的颜色是洁白的,以放射性向四周整齐伸延。1)温度:恒温养菌,每隔7~10天翻堆一次。培养室最佳温度在18~22℃,香菇菌丝体5~28℃条件下均能生长,当地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2~25℃,料温不能超过28℃。注意:接种后约10天左右,环境温度保持在15℃左右,当菌种萌发,菌丝已经吃料时再提高到最适温度,强壮菌丝,同时提高菌丝对杂菌侵染的抵抗力。2)湿度:保持培养场所干燥,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75%。把控好空间湿度,菌袋中水分不易流失,且有效抑制杂菌生长。3)光照:发菌期间室内保持黑暗或极暗光条件,因为香菇菌丝体在避光条件下可以正常生产。4)通风换气:香菇属好氧型真菌,养菌期培养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氧气含量,以微风为主,切忌直吹菌棒。如遇大风天气,采取反风向通风。正常情况下,菌丝长满菌袋出现瘤状物后,或菌丝出现颜色发黄或暗红现象,要及时刺孔增氧。2.4.3脱袋与刺孔。当接种菌穴周围菌丝即将相连时脱掉塑料外袋。当菌丝布满全袋,菌棒完全长白后就要进行刺孔操作,每袋纵向刺孔6排,每排10孔左右。2.4.4倒垛。接种15天左右进行倒垛检查,查看菌丝生长情况,是否出现烧菌、缺氧、菌袋过湿、染菌、漏接种等状况,分类进行处理。2.4.5转色期。香菇菌丝长满菌袋,基本生理成熟,开始进入转色期,转色时间约为50天,期间以通风、散射光为主,当地昼夜温差大,利于香菇转色,温度要保持在15~26℃之间。湿度要保持在85%~90%左右,不能低于80%。当菌棒转色至棕色则可进入催菇催蕾阶段,此时菌棒重2.5kg以下。棚内温度保持在19~22℃之间,约两周时间,菌袋表面颜色由浅变深,菌被棕褐色、均匀、富有弹性。香菇的转色期,在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适宜的条件下,在菌丝体表面形成一层黄褐色的膜,这层膜具有保温、保湿、避光、抗杂菌侵入的作用。转色期形成的菌膜,颜色深浅、厚薄,与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密不可分。菌膜呈现棕红色,出菇疏密适度,匀称,产量高品质好。菌膜呈现深褐色,菌膜比较厚,出菇迟缓,菇体单个较重,但出菇量少,产量偏低。2.4.6环境清查。所捡出的污染棒要及时处理,不可到处乱扔。如在菌棒料面发现少量绿霉,可隔离观察,污染面较大的挑拣出重新灭菌、接种。若发现链孢霉感染,立即废除,处理时用塑料袋裹住,并套袋控制蔓延,立刻深埋或远弃。
2.5出菇期管理
2.5.1催蕾阶段。香菇菌棒转色完成后,营养生长开始向生殖生长转化,进入催蕾期。首先进行脱袋,用酒精擦拭过的刀片将菌袋纵向划开数刀,剥去料袋,尽量不要划破里面贴在棒子上的保水膜,拉大温差和干湿差,促进菇蕾形成,适宜条件下4~5天形成大量菇蕾。第一茬催蕾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喷水催蓄,先闷棚,不通风,每天早晚浇水2~3次,保持空气湿度为85%,一般有2~3天就可形成小菇蕾,如果遇到高温则可以通过往外膜喷水降温。二是注水催蕾,注水至2.7~3kg重为宜,注水后同样也是闷棚催蕾。2.5.2长菇阶段。菇蕾形成并长出后,保持温暖、湿润、平稳的环境条件。菇蕾长至花生粒大小时可停止喷水,同时增加通风,掀开阴侧的塑料膜40cm,通风时间一般为早晚进行1h左右。待香菇接近成熟时,通风量得到最大,两面掀开60cm,整个长菇阶段都要保持勤喷、轻喷雾状水,空间相对湿度维持在85%~90%,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勤通风,直至菇体成熟。1)温度:香菇子实体生长温度在5~25℃之间,适宜温度在12~17℃之间,最适宜的温度是15℃。催蕾最适温差大于10℃左右,但温差不可低于8℃,高于22℃,连续3~4天,即可有大量菇蕾出现。2)湿度:初期湿度应保持在85%左右,随着子实体的逐渐长大,可调节到80%左右。调节适当的干湿差,促进子实体快速生长。3)光照:以散射光照射为主。4)通风:调节通风时间和强度,当人们进入菇棚感受到呼吸顺畅最佳。从现蕾→出菇→子实体成熟→采摘,需要一周左右时间。采摘后,管理上注意低温停水,菌棒养护3~4天后,进入下一茬出菇管理。2.5.3香菇采收。采收时期:香菇子实体长至5~8cm成熟时,即可采收。干菇应在菇体5~6cm成熟时采收;鲜菇应在菇体7~8cm成熟时采收。香菇采收太迟易开伞,一般在菌膜已破,直径长到4~6cm,不开伞,为最佳采收时间,此时香菇的质量最好,商品价值最高。香菇直径为6cm左右,菌膜未破的为一级菇。采收方法:采菇时一手压住菌柄基部的菌棒处,一手捏住菇柄基部,先左右旋转摇动,再向上轻轻拔起,一定要把香菇的根部从菌袋上摘下,以防霉变感染菌袋。要采大留小,不碰伤周围小菇蕾。采下的鲜菇要防止相互挤压损伤,以免影响外观和质量。2.5.4转潮管理。采收完毕后进行转潮管理,即大通风10~15天,停水3~7天,再次注水进行下一潮出菇,选择晴天喷水,阴雨天不喷,采前不喷,菌棒湿润不喷。每采完一潮菇后揭膜通风8~10h,白天盖严薄膜,使菌丝复壮。夜里12点后通风1h,促使菇蕾发生,连续3~4天。让菌棒表面稍干燥,菌棒内部的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促进下潮菇生产。每采完一潮菇后,要检查菌棒,及时清理菌丝,除去老菌膜、污染处。用已消毒小刀剔除菌棒上霉菌部位,摆在菇床上,让其通风,稍干后盖膜。
3病虫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管理。重点抓好菇房消毒、器具消毒、温湿度调控、环境清洁等环节,当地香菇一般不会发生病虫害,放心安全绿色食品。
3.1农业防治
第一,选用抗病虫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菌种,如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灵仙1号、西峡808等;第二,选择新鲜培养料,采用科学配方,使用前露天曝晒2~3天进行消毒杀菌;第三,科学确定播期,适时栽培,栽培中利用设备控制环境,避免杂菌产生。
3.2物理防治
第一,搞好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清除棚室周围及内部杂草、杂物,特别是种菇后的菌渣,必须及早运出远离菇棚,减少虫卵隐藏场所;第二,安装防虫网,栽培场所出入口及通风窗口安设60目纱门、窗,防治螨类、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第三,出菇期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发生,及时除去病斑或带病子实体。
参考文献
[1]王霞.香菇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25):83.
作者:许素红 单位:和顺县农业农村局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