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高”专业群中的休闲农业专业探索出以地方农耕文化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把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府农耕文化品牌教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拓展了新思路。
[关键词]双高建设;休闲农业;文化育人;天府文化;课程思政
2019年,国家启动了对高职院校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该计划瞄准聚焦“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总目标,旨在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改革探索已进入新阶段,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高职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休闲农业专业作为“双高”建设的核心专业,结合成都平原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以天府农耕文化美德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休闲农业一线岗位工作能力、具备文化自信、有三农情怀、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旅”人才,为探索高职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休闲农业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背景
(一)“双高”专业群建设的内在要求
休闲农业是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兼顾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双高计划”瞄准的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最重要的目标及检验标准也应当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为休闲农业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休闲农业专业如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优异、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凸显中国特色,是建设“双高”专业群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同理,一个缺乏优秀文化引领的专业,永远不可能达到世界水平,成为世界一流。对“双高”专业而言,文化是支撑专业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关于这一点,“双一流”建设或许能带来启示。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确立了“双一流”建设的十大任务,其中第四条强调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基于此,“双高”建设要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样板,就必须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职能。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具有继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尤其是休闲农业等以“农”为核心的专业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主动融合、传承创新乡土农耕文化,全方位、多载体地开展文化育人工作。
(二)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休闲农业作为“立足一产、接二连三”的交叉复合型产业,在振兴乡村文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新时期驱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农业产业正处于转型期,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人才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区域性是教育的重要内涵特征,构建育人体系应根植于区域产业发展的土壤,培养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根据对休闲农业行业、企业的调研发现,现阶段缺乏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即能利用地方特色乡土文化在“农”的基础上从事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休闲农业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必须紧扣四川休闲农业产业人才需求,厚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土壤,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双高”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更是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应服务于立德树人,坚持德育为先,把润物无声的思政元素融入文化育人体系,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养成、综合素质提升等多方面主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探索开展育人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另一方面,文化育人之本也在于立德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重要论述为高职院校坚定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与基因构建起文化育人体系以及从根本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双高”建设背景下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要瞄准中国特色,围绕课程思政理念,注入文化之魂,为产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构建休闲农业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要素
(一)天府文化为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天府文化孕育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四川省,以“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③为精神内涵。从性质上讲,天府文化是以成都平原为主,并向四川盆地四周延伸的地域文化;从历史脉络上讲,天府文化是承继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古蜀文明的文化;从发展意义上讲,天府文化是彰显成都魅力、弘扬特色乡土文化的一面旗帜。因此,包容开放的文化特性也使天府农耕文化在内容上逐渐形成了融百家之长的特点,农艺、茶艺、编艺、花艺等传统农耕技艺的传承背后凝聚了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蕴含了独特的中华传统美德元素,能够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提供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二)“双高”专业群为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提供了保障
1.专业群课程体系是重要支撑。休闲农业专业群立足产业,依托“政行校企四位一体,农商文旅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以休闲农业专业为主的5个专业,完善了一套“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群内“底层的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程共享,中层的专业模块课程分离,高层的拓展课程互选”的课程组群逻辑,建立了专业群内教学资源与实践教学基地共享的机制。目前,专业群通过校企共建以“农旅融合平台”为主的3个专业平台,以休闲活动策划模块、农产品创意加工模块为主的9个专业模块课程以及近30门专业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休闲农业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提供了课程体系保障。2.专业群师资力量是基础保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出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基础和条件,也是文化育人体系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休闲农业专业有一支省级“双师型”教学团队,还有由多位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行家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专门组建了由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主管组成的“休闲农业管培班”导师团队。“校内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企业导师”的师资团队组合为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师资力量。
三、构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构建以“天府农耕文化美德”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德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大思政”育人格局,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利用优秀区域文化有益于形成优秀思维创新力的特点,注重专业课程中乡土农耕文化德育资源的挖掘,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要基于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设置“乡土文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设计基础”“植物与植物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设置“农旅商品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用”“植物造型艺术”“研学旅行策划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开设“茶艺与茶文化”“农产品网络营销”“管理技巧”等专业拓展选修课。同时,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通过第二课堂中的公共基础课、专创融合课程等,同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体系要成为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课堂是主战场。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主场优势,根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对专业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休闲农业专业挖掘天府农耕文化中的美德元素,并将其作为课程思政因子贯穿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资源和师资的统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文化育人理念渗透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并积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利用美德文化的共融性串联专业课程,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将多门课程的德育元素进行提取整合、统筹协调、串联组合,形成了“课程融合、共建共享”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完善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将思政目标嵌入学生评价范畴。休闲农业专业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要目的,将天府农耕文化的美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并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共鉴、校内外导师共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程度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构建有效的文化育人体系。交流平台。
(三)培育服务于文化育人体系的师资队伍
高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师资队伍的学术素养与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对于休闲农业专业而言,如何发挥“双高”专业群的师资优势,培育能够服务于文化育人体系的师资团队,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的,尤为重要。首先,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标准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树立“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观。教师在专业教学及科研过程中要全方位地开展课程思政,特别是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挖掘天府农耕文化的美德元素,在教学评价考核环节加入思政目标,重视课程思政目标的生成与实现。同时,教师也能在探索挖掘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历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强自身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其次,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保障。要将去企业实践、研修访学、素质拓展、服务“三农”等作为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区域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并邀请企业技术能手、非遗大师、创业能手等高端技能型人才组成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参与教研室以及专业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讨,让教师在研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天府农耕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既强化了教师的文化意识,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教师对地方文化了解不多、不深的不足。
四、休闲农业专业实施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为培养知农爱农、综合素质高的休闲农业“农旅人才”,同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传承能力,将课程理念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休闲农业专业把天府农耕文化中的精神标识与美德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结合学校“一院一品”特色活动,以专业基础课“乡土文化”中的“天府文化演绎”专业实训课为主体,有机融合多门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打造了实践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实践品牌,探索形成了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实践平台——“休闲农业文化节”。它以“天府农耕文化美德”为核心,将农耕技艺、农业美学等传统农耕文化作为教学元素融入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综合技能、强化传统美德修养的同时,增强了探索传承和发扬天府农耕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它融合多门课程,打破了课程界限,探索实践了“课程融合、共建共享”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它还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创新发挥专业基础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地方特色文化美德因子作为思政元素引入专业教育,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拓展专业教育的宽度,解决了美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难题,成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和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这一活动不仅传承了天府农耕文化,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组织沟通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活动中有多方专家参与课程评价,校企共同育人,既增强了活动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也实现了美德教育情景化、育人环境新颖化,进一步夯实了文化育人基础。休闲农业专业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构建了以“天府农耕文化美德”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也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双高”专业群构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杨铱 阳淑 熊丙全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