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537人 

  摘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和政府历来把“三农”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社会安定、经济优化升级、生态建设提质、人民安居乐业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和未来战略走向提出的“三农”领域的重大建设任务目标。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分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内涵与成效,探讨了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高质量运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

  在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生产方式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经营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导向下,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引领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拉开大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宅基地改革、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落实等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激活了农村发展要素,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

  1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和时代性概念,涵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交换、销售、消费、分配等环节,对各阶段的行为、规则、体系进行全面组合规划。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市场主体、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控制、计划、监管,做好相关农业生产发展资源要素、制度政策、方向路径的引导支撑。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使农产品市场稳定有序、农业经营主体增收、农村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从宏观角度看,农业经营管理重在规范涉农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科学性、合理性,市场结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符合。从微观的发展实践来看,开展科学高效的农村经营管理,就是做好农村领域人、财、物的交换、分配,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潜在价值,调动人才、资金、市场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布局形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农业基础支撑。

  2新农村建设理念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效

  2.1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的战略性目标,在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矢志不渝,坚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经营、产业体系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加可靠,品牌效应不断凸显,农村消费市场更加规范,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就是围绕这些重大目标开展的。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初显成效,形成了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场主等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参与、高中低层次分明、联合合作的生产经营架构。市场体系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高水平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相互融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市场布局。消费端充分借助消费扶贫、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品牌打造,增强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效能的信心,打造标准化的消费链条,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控市场销售农产品质量,促进消费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2.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农村经济管理效能优化的本质是农村经营制度不断完善优化,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管理提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集体产权制度是通过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源、资金进行全面清查、核查,并且以股份和份额的形式确权到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落实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从而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着力改变农村劳动力人才外流的不利局面,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打好制度基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2016年试点以来,已在全国全面推开,预计202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3新农村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短板

  3.1资源基础保障不足

  农业经营生产依托天然资源禀赋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基础条件薄弱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存在。天灾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性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水利、交通、住房、电力、信息网络等方面与城市的发展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粮食主产区的种质资源科技含量不高,单产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2],农产品的国内充足率还有一定提升空间。乡村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存在“空心村”的现象,适龄、优质劳动力外流倾向明显,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农村经营方式和效率与城市发达行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业机械普及率和贡献率平均值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打破,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较强,对农村发展起到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西部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仍有质的差距,不能成为农村人口聚集、宜业、宜居的主要载体,导致很多人才跨省、跨地区流动,在开展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时缺乏适合的劳动力,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阻碍。

  3.2经营管理体制亟待优化

  与一般工业品市场相比,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经营风险集中在生产领域,导致了对农村经营管理的难度增大。为了保护农民这一市场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一般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包括农业财政补贴、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保险支持等,鼓励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同时做好农民主体培训和市场咨询工作,帮助其分析研判市场,精确控制产量。但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人员配置不足,机构职能划分不清,人员编制与待遇难以保障,难以激发广大农业经济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机构专业化提升建设步伐。在农村产权交易有序、规范流转,维护农民财产权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等方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指导帮扶能力有限,同时在经营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上也有诸多的不足,这些对农业经济在市场化机制下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管理机制上的阻碍[3]。

  4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经济管理高质量运行的建议

  4.1完善农业要素配置,推动主导产业高质高效

  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逐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优质、高效、集约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一县一业”布局尽快形成,着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变粗放式增长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为工厂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农业产业模式广。这就需要在人才、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上提供有力支撑,为发展主导产业做好用地保障,同时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为前提,统筹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耕地种植之间的关系。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吸引农业企业家、大学生、技能型人才返乡创业,以现有的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区等创业孵化平台为载体,发挥他们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技术、资源、才能等显著优势,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让优质资本向农业产业聚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装备水平提升,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建立与市场波动风险相匹配的风险分担保障机制,积极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抗风险能力[4]。

  4.2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扩展,重塑上下游企业的价值链、资金链、消费链,让农产品以更具品牌化、科技化、功能化、绿色化的角色进入市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拓宽农业农村外延,大力发展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农业节能增产技术研发等关联的二三产业,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从而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国际农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4.3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底线原则,确保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对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与监管。二是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政策制定应符合乡村文化价值理念和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三是要坚持现代化的方向引领,逐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向现代农业靠拢,并且按照不同的农村发展基础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优势,确定重点乡村,先行先试,形成引领示范,并带动周边地区共同振兴。四是加强农业经济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的农业经济职业资格认证考评,建立系统性的培训体系,保障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待遇。五是深化农村重点经济制度领域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社会化生产相符的经营管理制度,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5]。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效益最大化,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需要在实践当中摸索。应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一步步完善体制政策和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希贵.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7,37(5):158-159.

  [2]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

  [3]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4]韩耀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家参谋,2017(24):19.

  [5]薛永花.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实践研究[J].纳税,2020,14(27):147-148.

  作者:朱亚楠 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返回农业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互联网+农业种植业发展路径上一篇: 粮食储备管理和应急保障效能探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