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论文)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24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加强音乐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真聆听教师讲解音乐,理解音乐的内涵,探究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教育方式方法非常必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视频、歌舞、游戏等综合手段进行音乐直观教学,能比较好地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一、音乐教育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教师要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就要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唱歌曲《摇船调》时,教师创设了在湖中摇船、划船的情境,学生马上跟着音乐在“湖中”摇起了船,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2)能使学生想象创造空间得到拓展。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发挥主体能动性。如在欣赏乐曲《星光恰恰恰》时,每一乐句的开头学生可以自主创编动作。再如学唱《动物说话》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模仿多种小动物的表演。


  (3)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掌握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特征,根据不同年龄与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如在教授《吹草哨儿》歌曲中,教师发动学生表演擅长的技能,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课堂,教师只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率。首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学生会在模仿小鸡、小鸭的动作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等。其次,创编趣味化的动作。教师的音乐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动作简单化、趣味化等。如在教授《新疆好》等一些民族性比较强的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基本动作简化,改编成适合儿童的动作,既让学生感受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注重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和形式,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寻找教学的突破点,用学生喜爱的音乐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于音乐感受与鉴赏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情趣,从音乐感知入手,通过体验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形成合理的音乐想象和联想,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同时,音乐表现又是在音乐感受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多聆听、多体会,从而完成演唱、演奏等音乐表现的任务。如在教授歌曲《打花巴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做各种各样的拍手游戏,然后学生与学生一起拍、学生与老师一起拍,最后跟上音乐的节奏开始拍手,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在这里,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拍手的方式和种类,这些拍手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玩耍中积累的或者是自创的,有十几种拍手的方式,如果单靠教师创编很难达到那么多种。


  (3)丰富课外活动形式。按照新课标倡导的丰富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的形式,学校应该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校可组建校园合唱队、军乐队和舞蹈队,并认真排练,让参加团队的学生能够切实得到训练和进步。学校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合理分配训练任务。同时,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各种排练、比赛和演出,并对参与课外活动排练次数多且排练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报合唱队、军乐队或舞蹈队,并由教师进行考核和选拔,考核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正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应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和舞台。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更深刻地体验音乐的魅力。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时举办校园文艺演出,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主题合唱比赛,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学生才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以外的省级、市级的各类比赛和演出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园舞台和风采展示的机会。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只有探寻适合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不断激发与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吕仕娟

  第2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多媒体技术通过比较形象的声音,文字、视频和动画,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多媒体教学通常是采用比较适合学生身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实,采用多样鲜活的教学材料,使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学会比较优秀的音乐方法。


  1.加强师生互动。小学音乐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教學需求和音乐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设定。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况,对那些比较有音乐发展潜力的学生,要注重培养。


  2.扩大教学范围。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延伸教学范围,扩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模式,能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难度,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和教学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这样通过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在歌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基本都是靠音乐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们一句一句地学,这样就会导致一遍又一遍,一句又一句,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歌曲的音乐美感的丧失,枯燥乏味。但是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在课堂上,通过播放音乐歌曲的视频,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快了解歌曲,并学会歌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帮助学生加强对歌曲的记忆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的教学压力。


  2.在对音乐欣赏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音乐的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教师遇到的困难更多,难度更大。自从多媒体技术在音乐鉴赏中的应用,音乐鉴赏便从枯燥变成一种享受,这样吸引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会学生对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视频以及动画,可以吸引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作者:曾秀芹

  第3篇:浅谈管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和发展


  一、引言


  在整个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管乐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增强学生乐感美感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进而达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也得到了很高的培养和锻炼。


  下面将针对相关问题展开叙述


  二、小学管乐教育模式分析


  当前小学管乐教育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教委组织领导,学校配合建设的模式,往往具有较高的水准,器材场地等硬件设施相对比较齐全,从业教师也比较专业,但是这种模式往往只能在一些大城市的重点小学来实行,不能大范围采用;而是由社会团体或艺术公司与学校合作的模式,这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硬件设施由学校提供,社会团体或艺术公司来进行培训,但发展并不理想,因为社会团体和艺术公司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将学生管乐教学管理活动利益化和社会化,学生家长投入大量的金钱,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学有所成;三是由学校聘请专业人才来进行管乐教学,在对学生的管理和训练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能够将学生的音乐学习引入到一个正规的发展轨道,但是教学名额十分有限,能够学习的学生相对较少。


  三、管乐教学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管乐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从小就会表现出对管乐器的浓厚兴趣,对于学习管乐器表现出了超乎想象的热情和渴望,并在学习和演奏过程中获得了诸多的苦熬了。管乐教学内容手段丰富,音乐节奏变化多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管乐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管乐教学在教会学生演奏技巧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增强了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学生思维呈现出多向性和更强的活跃性。在对于管乐的审美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增强,通过团队演奏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三)管乐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管乐教学,能够使學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一定的娱乐和休息,并培养起积极的兴趣爱好,在抵制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侵蚀方面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的成长。


  四、小学音乐教育中制约管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对管乐教学的认识不足


  从目前来看,不论是学校社会还是家长,对管乐教学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过分追求学生的演奏技能的提高,而对管乐教学所带来的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认识和重视都不足。


  (二)从事管乐教学的专业人员缺乏


  大多数小学都存在管乐教学专业教师的缺口,许多音乐学校的毕业生不愿到小学从事教学工作,目前从事教学工作的以专业演奏员为主,在教学方面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三)适合青少年管乐队演奏的曲目较少


  造成适合演奏曲目较少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针对青少年管乐演奏的音乐创作工作不够充分,成熟作品较少,另一方面缺乏与国际的交流,优秀曲目尚未引入。


  (四)小学生课余时间相对不足


  小学是学生兴趣培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课程作业负担日益增加,课余时间越来越少,导致管乐学习的时间不断减少。


  五、发展管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策略


  要促进管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现行政策,提高对管乐教学的关注度


  教育部门应积极响应现行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给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行动上的支持,在学校展开音乐文化活动的同时,完善相关保障政策。通过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来提高对管乐教学的关注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整合教学,以满足管乐教学的发展需求


  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应本着满足管乐教学发展需求的原则,创新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设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使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更强。这样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三)促进交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就目前形势来看,在教学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应当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将训练教材、音像资料等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加强交流和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之间通过沟通来交流教学经验,通过与专家的沟通来得到专家的及时指导,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四)完善相关工作,提供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保证


  学校要加大相关投入,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设备场地要配置齐全,并对管乐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来保证乐器能够正常使用。要扩大教学曲目的容量储备,对曲目要按类别进行划分,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服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管乐教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对于丰富小学生业余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尹岸婧

  第4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育特别重视对儿童的素质教育,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基于此,本文就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


  一、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特色


  幼儿的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的刺激是全方位的,这比较适合幼儿认知的无意性特点。内容和情调健康的音乐会对幼儿产生良好影响,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


  幼儿在园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时机。笔者结合幼儿园工作实际,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即科学选择一些性质各异的中外经典童谣、名曲,通过幼儿在园的每阶段活动,如在游戏、午餐、午睡、散步、起床、离园等各活动环节中播放,使园内或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着音乐。让幼儿一入园便感受到音乐教育的气息,从而产生愉悦、热情、饱满的情绪,快乐度过在园的每一天。


  如,在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在幼儿排队时,用《火车快飞》的音乐,然后幼儿迅速变成“小火车”。教师说:“快,我们的火车要开了。”幼儿立刻就排好了队伍,在以后的排队活动中,教师只要一弹这首音乐,幼儿就会主动上来排好队伍。接着用“铃儿响叮当”音乐,让幼儿听到这个音乐就朝前坐好,跟着音乐拍手。通过训练,在以后的活动中,幼儿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要求来做。在幼儿休息和进餐时,给幼儿放优美的轻音乐,既能稳定幼儿情绪,又能促进幼儿的食欲。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幼儿在三年的生活中可接触到大量的歌曲和乐曲,从而从量的积累过渡到质的飞跃。同时,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游戏时的各项常规,我们都尽可能地用音乐来指挥。这样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是靠原来单一紧张、压抑的口令或信号,而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来接收特定的信号。


  二、创造主体性音乐学习模式


  所谓主体性音乐学习模式,即在音乐教育中开展以幼儿主体参与和体验为特质的充满自由、宽松和谐的音乐学习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是一部分幼儿当演员,一部分幼儿当观众。那些天赋好、能力强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不擅长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会失去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而且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陷。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以幼儿为主体,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模仿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表现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等。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但能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目的也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三、运用音乐表现手法,培养音乐素质和能力


  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有效地以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选择鲜活实在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于教学方法之中,可引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开发幼儿潜在智能,激发幼儿表现欲望,诱发幼儿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選用中寻找能够充分体现幼儿情趣的教材,从歌词到旋律、从题材到形式、从意象到内涵、从结构到风格等都应以贴近幼儿生活为思考点。音乐表现首发的运用使幼儿音乐教育真正达到了增智、养性、悦美之目的,只要教育者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幼儿的美感,能够让幼儿喜爱音乐、融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我国的幼儿素质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思妤

  第5篇:论微博在高师隐性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发展与迅速普及,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接收和交流能力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育得以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地点、进度等条件的限制,便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整体框架的基础之上,同样不能孤立于瞬息万变的互联潮流以外,以信息化带动音乐教育现代化必将为解决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2011年,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执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均衡发展的综合型应用人才”以及实现探索式、多维化教学的教育理念日益得到重视和提倡。但从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开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多种问题,如音乐信息资源获取范围狭窄、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灌输、师生缺乏足够交流与沟通、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刻板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等等。而现代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凭借其互动性、分享性、即时性和个性化深受大学生青睐,根据中国通信运营年度数据显示,2016年底全国高校逾两千万大学生中有87%的人群通过智能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而微博设置率接近98%。因此,从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入手,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钢琴》课程为例,探究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体验感知为主要方式的渗透性音乐教育实施途径,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一、课程学习主题方面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进程,明确微博学习主题,邀请学生參与过程设计与策划。在传统高师钢琴课堂教育中,教师往往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重灌输、被动式教学,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始终缺乏探索、思考的习惯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胜任走向工作岗位后浩如烟海的钢琴曲目教学任务。因而开展在非正式教育活动的某种环境下,就一特定学习主题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非预期的音乐经验的隐性教育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卡巴里夫斯基《小丑》新课教学的预习阶段,教师通过上传视频、设计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掌握整体情绪的基础上自主发掘《小丑》的弹奏要点,区分与之前学习过的《黄河船夫曲》(非连音)、《啄木鸟》(跳音)在记谱、奏法等方面的区别,进而思考小连奏的音乐表情及如何准确弹奏,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兴奋点与积极性,也能够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解决技术方面的重难点。


  二、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


  师生共享关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海量信息资源,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有意识的音乐信息选择。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大类别,不仅需要教师传授正确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更肩负着拓宽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启发心智和陶冶情操,使他们具有较高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任。例如在进行中国曲目《北风吹》的教学时,不难发现90后的大学生对其旋律虽然比较熟悉,但对其音乐背景却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再继续讲授弹奏技法或是旋律的处理等都恰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们弹奏出的音乐也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充分利用微博的功能优势,将舞剧《白毛女》视频及其剧情梗概分享至微博中,方便学生课前、课后借助文字、画面等多途径深入了解《北风吹》的音乐背景,进而在弹奏时内心与其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达到琴情合一的上佳境界。


  三、技术实践与探索方面


  教师运用生动的图片、音频及视频辅助课堂较单一的信息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觉通道关注学习过程。基础钢琴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务求使学生比较系统和规范地掌握钢琴弹奏的方法,比较自如地演奏中外不同时期作曲家的中型、大型作品。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往往不具备钢琴弹奏基础或是缺乏正规、系统的技术训练,因而要在短短课时内以集体课的形式解决某一技术难点绝非易事。比如在教授钢琴三大基本弹奏方法——非连音、连音、跳音时,仅凭教师语言描述和动作示范,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时不妨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将《爷爷的大钟》、《听妈妈将过去的故事》和《四小天鹅》三首风格迥异的小曲放入微博供学生比较、分析,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结合课堂所学,在脑海中主动建立起清晰的音乐形象和音乐效果,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交流与评价方面


  师生就学习主题交流思想、分享心得,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向老师请教、讨论,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延伸和探索,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基础钢琴》课程的考核一般包含平时测验,基本技能测试和演奏测试三部分,其中平时测验主要考查学生每单元曲目掌握情况,基本技能测试主要检查学生音阶,琶音这一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演奏测试重点考察学生的演奏实践能力。这一考核体系在现行钢琴集体课教学中已经比较成熟,成为教师发现不足、改进教学的重要渠道。然而,这一系列的考查均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分数为衡量,重测轻评,很难实现个性化的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将微博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发布文字信息,并上传图片和链接视频,实现师生、同学间的即时分享和交流。此举既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极大提升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下一阶段课堂教学打下良好伏笔。


  综上所述,以微博作为《基础钢琴》课程开展的第二阵地,其优越性首先在于运用网络双向交互功能使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的体验更新锐更宽泛,消除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被动性,音乐学习过程充满愉悦感和灵活性。其次是以图、文、视频等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增强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从而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以更加富有娱乐化、趣味化、艺术化的手段提升教育效果。第三是拓宽学习者知识面的同时帮助建立综合性认知体系,为个体自主发展需求的满足和终身化学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第四是紧贴现代社会发展潮流,有效发挥信息化教育个性、自主、平等化的优质特性,为课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传统钢琴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以微博为主的隐性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探索:


  明确以微博为平台的隐性教育与传统显性课堂教育的主次问题。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多元化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方式,并快速推进着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在这股大潮中,“互联网+教育”成为了众多学者、教育者关心的焦点,相关的创新尝试层出不穷,让人仿佛觉得智能手机大有取代教师之势。但从音乐教育领域来看,不论是《基础钢琴》或是其他音乐教育课程,很大程度都依赖教师的口传心授和示范实操,因而传统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建立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渗透性音乐教育实施途径只能是一种有益辅助和补充。


  保障以微博为平台隐性教育实施期间的充分互动问题。建立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隐性教育,尤其需要重视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活跃、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吸引关注,聚集人气,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拓宽教学辐射面的目的。在本文的初始实操阶段,参与微博互动的仅仅限于钢琴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激情,导致不敢交流、不愿交流、不屑交流情绪的出现,后期进行调整比较吃力。


  实施以微博为平台隐性教育的持久性问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之外,还要完成科研申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一系列任务,而基于微博为平台的隐性教育的开展又必将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纵使本研究理念创新,行之有效,如若没有适应的激励机制,在时代浪潮之后,也很难持之以恒地发挥效力。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和国内外对微博应用于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参与到相关问题的探讨中来,在不久的将来建构出更加完善的教学理论、更加有效的应用模式来支持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不可限量的优势和潜能,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拓展空间。


  作者:俞婕

  第6篇: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一)过分崇尚西方音乐文化


  这里所说的音乐教育,指的是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将来会从事和音乐相关的工作。这些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知识、音乐水平都受到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影响,不但决定了我国传统音乐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我国传统音乐能否在世界上发扬广大。因为西方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很多学生非常喜欢西方音乐,所以高校也以西方的乐理知识为主。这样一来,使得学生不再喜欢我国传统音乐,我国文化也得不到发扬。


  (二)我国传统音乐得不到传承


  我国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的民间艺人,年龄也越来越大。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普遍缺乏兴趣,不愿意学习和继承这门艺术。此外,学校也不重视传統音乐教育,没有很好的实施传统音乐教育,使得我国传统音乐在世界上得不到宣传和推广,传承之路也非常艰辛。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一)开设传统音乐的相关课程


  第一,高校可以采取新的教学形式,借助民族乐器来进行理论授课。举个例子,在视唱练耳课程当中,可以采取钢琴和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马头琴等等,使得钢琴和这种民族乐器相辅相成,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第二,设立本民族相关的理论必修课。举个例子,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学院可以开设《蒙古族音乐史》,适当传递这些民族音乐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传统音乐,对传统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第三,尽量选择民族音乐作品。关于音乐学院的音乐教学,很多都指的是声乐、器乐、钢琴等相关的专业课程。为此,可以选择一些较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得学生除了能够加强音乐技巧的学习,也能够了解传统音乐,学习到传统音乐的精华。


  第四,加入民族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舞蹈,所以可加入一些民族舞蹈的部分,比如新疆维吾尔族特色舞蹈、云南瑶族舞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民族传统文化,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


  第五,增加音乐欣赏课。在大部分院校当中,音乐欣赏课都只是选修课,但是欣赏课非常的重要。在一般的音乐学习当中,很少有学生会去欣赏和聆听传统音乐,除非是教学需要,学生才会去欣赏。为此,学校可以增加音乐欣赏课,将一些经典的音乐作为欣赏的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第六,增加传统音乐理论课的课时。尽管很多音乐专业开设了关于传统音乐的课程,但是课时量远远不够,甚至达不到要求。所以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课程设置安排,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传统音乐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应用。


  (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也需要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勇于创新,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进。除了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也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不能采取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谭盾的《地图》来作为欣赏曲目,这首音乐作品非常经典,而且影响力也很大。通过让学生欣赏和聆听《地图》,让学生了解这首曲目的含义,以及什么是多媒体交响乐、民族音乐、风俗等等。让学生明白,乐器的演奏方法不单单只有一种,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进行尝试。在对音乐技巧进行了分析以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湘西地区民歌、音乐文化,这些文化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宝贵。


  因为传统音乐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以教师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平时多参加学术交流会,多进行采风和观察,开阔自身的眼界。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音乐知识,使得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


  (三)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结合


  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欢,而流行音乐也因为旋律优美,具有个性,受到大家的喜爱,因此学生很容易忽略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但很多流行音乐都采用了传统音乐的曲调以及节奏,都完全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髓。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结合。在学习京剧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听流行音乐《忐忑》;为了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可以先让学生聆听周杰伦的《菊花台》,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当学生欣赏了流行音乐以后,再引入传统音乐,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可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传统音乐拥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内涵,蕴含着一定的民族感情。但是因为经济大力发展,西方文化涌入我国,使得传统音乐受到冲击和影响,大部分年轻人更加喜欢西方的流行音乐。为此,高校必须要在音乐教育中加入传统音乐,使得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并且走向世界。


  作者:张璐

  第7篇:校外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音乐启蒙教育不受年龄的限制,能够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校外音乐教育有了重要的改革,校外教育由原来不受重视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特有的教育功能,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我价值,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使校外音乐教育能够在少年儿童的业余时间内循序渐进的为儿童提供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促进校外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校外音乐教育资源内容


  校外音乐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庭和社区音乐课程资源,是相对校内音乐课程资源而言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家庭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一部分家长具有音乐专长,音乐氛围浓厚,为儿童提供了相关的音乐书籍、音乐器材等,对儿童音乐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人员为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社区音乐课程的资源,为儿童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音乐知识,校外音乐课程资源,弥补了校内音乐课程资源的不足。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早期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是审美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音乐教育具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个性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儿童时期是孩子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有目的的进行儿童早期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早期教育要了解孩子的天性,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使儿童掌握知识而是要充分开发其潜能。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塑造儿童健康活泼的个性,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充分体验音乐之美。并结合相关的生活体验,正确引导儿童领悟音乐教育的内涵。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点点滴滴的培养儿童音乐能力,在儿童成长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校外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儿童情感发展


  音乐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音乐艺术是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的,它可以激励人的感情,对于儿童成长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在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产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在音乐中表达的美好情感,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身临其境感受欢乐和悲伤。校外音乐教育中通过情景的设置,引导儿童的情感发展促进儿童的情感体验。使儿童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儿童的情感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充实。


  (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使儿童更加聪明。感知能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儿童学习音乐是通过感知来辨别节奏、音色。通过音乐的学习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可以引起儿童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音乐进行表演活动,可以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培养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能力,通过想象转化成为情感。对同一首乐曲儿童会有多种不同的想象结果,音乐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儿童有机会独创艺术想象。儿童拍击的旋律可能很幼稚,但这都属于创造性的活动。在儿童时期学习音乐,能使其在学习其它知识的时候增强理解力。通过长期接触音乐,启发孩子产生联想,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孩子,有利于儿童理解音乐。


  (三)促进儿童语言发展


  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语言的发展非常重要,音乐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儿童语言发展,通过歌词与旋律,孩子们会积累许多优美的词汇。随着语汇的丰富,孩子会有主动唱的冲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还有利于肢体语言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才能,音乐教育中的思想认识提高需要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儿童音乐教育是一个最关键的基础时期,在素质教育的推广过程中,要想保证校外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就要根据音乐教育实际需要向儿童提供科学的教育。通过校外音乐教育更好的锻炼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其个性,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儿童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形成健康人格和个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諧的发展,为今后能从事音乐方面的儿童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滕佳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特色(音乐舞蹈学博士点)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