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民歌的起源5种说法(民歌的发源地与体裁)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56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民歌的界说
   民间流行的诗歌一般叫做民歌、民谣、民间歌谣、歌谣、民间歌辞、俚曲小调或俗曲等,使用几个用语来当成同样的意味。而“民歌”二字,其涵义与现在所用的歌谣一词之称最为吻合。关于民歌概念的形成,最早见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注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即是有乐器伴奏,而徒歌则是无伴奏的乐曲;再看清代杜文澜《古谣谚·凡例》:“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而歌字究系总名,凡单言之,则徒歌亦为歌。”可见沿着时代流传下来,歌与谣的分野逐渐消失,有时合称歌谣,有时则单称歌。真正确定民歌一词的定义,是近代才有的事。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引用英国Frank Kidson 在《英国民歌论》(1915)中说到,“民歌是一种歌曲,生于民间, 并通行于民间,为民所用以表现情绪,或(如历史的叙事歌)为抒情的叙述者。……就其曲调而言,它又大抵是传说的,而且正如一切的传说一样,易于传讹或改变。它的起源不能确实知道,关于它的时代,也只能约略知道一个大概”。 Frank Kidson 强调所谓的“民”,“指的是不代受文雅教育的社会层而言。” 以上所言大抵具备了正确的民歌观念。
   随着民间文学、俗文学的研究者增多,对“民歌”的概念定义,亦多少有些出入,直至目前为止,民歌研究者曾经提及的“民歌”概念,如: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民歌的特质,并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与思想,只要能真实表现民间的心声,便是纯粹的民歌。” 锺敬文《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歌谣是人民大众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口头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
   基于上述几个概念,在此整理出民歌的定义:民歌是在社会下层阶级产生而流传的歌唱性韵文作品, 以质朴的口头语言,来反映民间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二、民歌的源流
   民歌其实就是最古的诗,因此《诗经》应是最古老的民歌。《诗经》以前虽然还有歌谣,但由于没有记载,已经不可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写定本,它代表了我国的民间歌谣开始真正载入史册。
   《诗经》305篇中《国风》有106篇,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情歌,其他是一些农业劳动的赞歌、厌战思乡之歌等,那些“桑间濮上农民、征夫的欢愉、痛苦表白”,至今仍有其活泼、鲜明的色彩, 《诗经》还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民歌总集,它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民歌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到了汉武帝时期,我国民歌进入了第二个划时代阶段——汉魏乐府民歌时期。汉帝国的开国主刘邦原来就是市井小民, 传说是他所作的《大风歌》就是民歌, 理所当然的, 汉代文学的通俗性必是难免了。非作于一人而出于一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文人的修改并未泯没它本来的精神。《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江南可采莲》、《孔雀东南飞》等, 无一不是洋溢着热烈显豁的民间感情。其中有一首汉代的乐府诗《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简直是赤裸裸地宣誓, 至死不渝的决心、勇气显然不是善于乔装、隐藏的文人所能望其项背的。六朝的民歌承继《诗经》、《古诗十九首》而来, 重要性不亚于明代民歌, 它已成代表了“儿女情长, 风云气短”的一个时代。而提到六朝民歌, 吴歌、西曲无疑是它的主要内容。
   吴声歌曲以《子夜歌》为代表,流露了温柔旖旎的吴地情怀,其情调都是单纯的, 是完全的男女爱情歌咏。西曲是荆楚西声, 如《三洲歌》、《采桑度》、《青阳度》、《孟珠》、《石城乐》、《莫愁乐》、《乌夜啼》、《襄阳乐》等, 题材如吴歌, 一样是以情爱为主题, 充满了相思别恨。六朝民歌不似国风中的爱情, 女子采取的态度较主动, 充满了自信。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民歌也是不少的。《敦煌曲子词》中载道:“行人南北尽歌谣”,“人来人去唱歌行”。刘禹锡在《插田歌》中,记叙了农民边插秧、边唱歌的情景:“……农妇白苎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顾况的《闻山鹧鸪》也记有:“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可见,唐代的民歌仍是很兴盛的,民间流传多种曲调。
   明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民歌史上的第三个重要时期。明人卓人月以为:“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 耳。”而且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亦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而来,真可骇叹!”可见民歌在当时影响之大,流布之广。
   晚明时期,对民歌收集整理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是冯梦龙。他投入相当精力编辑了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童痴一弄·挂枝儿》收录的是明万历前后流行起来的民间时调“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多用吴语,是现存明代民歌中保存吴中地区山歌数量最多的一种专集。这两部民歌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明代社会,尤其是晚明时期下层民众的生活风貌。
  
  参考文献:
  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刘大杰.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我国音乐剧如何创新(中国音乐剧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